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535.“他要为你祷告”表示它将这样被启示,这从“祷告”的含义清楚可知。就其本身而言,“祷告”就是与神交谈,同时也是对所祷告之事的某种内观。所得到的回答里面有某种东西类似进入这个人心智的感知或思维的流注,使得他的内层向神有某种敞开。但这种经验照着这个人的状态,以及他所祷告的主题的性质而各异。如果他的祷告源于爱和信,仅仅为了属天和属灵的事,那么当他祷告时,类似一种启示的某种东西就会出现,它以希望、安慰,或某种内在喜乐的形式出现在祷告者的情感中。这就是为何“祷告”在内义上表示被启示。此处这种意义尤为明显,因为经上说要祷告的是一位先知,而“先知”表示主,主的祷告只是与神性的内在交谈,同时也是启示。当主祷告时,就有启示,这一点明显可见于路加福音:
耶稣受了洗,正祷告的时候,天就开了。(路加福音3:21)
同一福音书:
耶稣带着彼得、约翰、雅各上山去祷告。祂正祷告的时候,祂的面貌就改变了,衣服洁白放光。(路加福音9:28-29)
在约翰福音,祂祷告时,说:
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名。当时就有声音从天上来,我已经荣耀了它,还要再荣耀。(约翰福音12:27-28)、
此处很明显,主的“祷告”就是与神性交谈,同时也是启示。
1860.“幽暗出现的时候”表示当仇恨取代仁爱时,这从“幽暗”的含义清楚可知。在圣言中,“黑暗”(darkness)表示虚假,而“幽暗”(thick darkness,或译为幽冥)表示邪恶,如接下来所解释的。当虚假取代真理时,就会有“黑暗”;当邪恶取代良善,或准确地说,仇恨取代仁爱时,就会有“幽暗”。当仇恨取代仁爱时,这幽暗如此之大,以至于这人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它是邪恶,更不知道它是如此大的一个邪恶,足以在来世把他推下地狱。事实上,那些沉浸于仇恨的人在仇恨中感觉到某种快乐,可以说从中找到生命。这种快乐和生命本身具有这种效果:他几乎不知道别的,只知道仇恨是良善。凡迎合一个人的感官享受和欲望的东西,因仰合他的爱,所以他都感觉为良善,甚至到了这种程度:若有人告诉他,它是属地狱的,他几乎难以相信;若告诉他,这种快乐和生命在来世会转化为粪便和尸体的恶臭,他更难以相信。他尤其不相信他正在变成地狱的一个魔鬼和一个可怕形像,因为地狱只有仇恨和这类魔鬼般的形式。
然而,凡有点思考能力的人都可以知道这一点,因为他若要描述或表现仇恨,或能以某种方式把它画出来,只会利用魔鬼般的形式,就是那些活在仇恨中的人死后也会变成的那种形式而如此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人仍能声称,在来世,他们会进入天堂,有些情况下仅仅靠着说他们有信,就能进入;而事实上,天堂只有仁爱的形式,仁爱的性质可从经历看出来(553节)。让这些人认真想一想,这两种形式,即仇恨的形式和仁爱的形式,如何能在同一个地方和谐共处呢?
“黑暗”表示虚假,“幽暗或幽冥”表示邪恶,这一点可从以下圣言经文清楚看出来;以赛亚书:
看哪!黑暗遮盖大地,幽暗遮盖万民。(以赛亚书60:2)
约珥书:
这地所有的居民都要战栗,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将到,一个黑暗、幽冥的日子。(约珥书2:1-2)
西番雅书:
那日是震怒的日子,是荒废和凄凉的日子,是黑暗和幽冥的日子。(西番雅书1:15)
阿摩司书:
耶和华的日子,不是黑暗没有光明吗?不是幽暗毫无光辉在里头吗?(阿摩司书5:20)
在这些经文中,“耶和华的日子”表示教会的末期,也就是此处论述的主题;“黑暗”表示虚假,“幽暗或幽冥”表示邪恶;所以经上提到了这两者;否则,这只是重复同一件事,或毫无意义地堆砌词语。然而,在原文,用来表达本节中的幽暗的那个词语包含了这两者在里面,即虚假和邪恶,也就是产生邪恶的浓密虚假和产生虚假的浓密邪恶。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