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宇宙星球 #59

59.他们的住所也被

59.他们的住所也被展示给我。这些住所低矮,由木头建成,内衬浅蓝色树皮或软木;四面墙和天花板上点缀着小星星,类似天空。因为他们喜欢如此描绘可见的天空及其星座;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星座是天使的居所。他们还有圆顶的帐篷,能伸展得很长,里面同样有点缀在蓝色背景上的小星星。白天他们就躲在里面,以防他们的脸被晒伤。他们花大量精力,格外用心地建造并清洁他们的帐篷,也在里面吃饭。

属天的奥秘 #3355

3355.“地震”在

3355.“地震”在内义上表示教会状态的一个改变,这一点从“地”和“震(动)”的含义清楚可知:“地”是指教会(566, 662, 1066, 1068, 1262, 1733, 1850, 2117, 2118, 2928节);“震(动)”或移动是指状态的一个改变,在此是指在教会的事物,即良善和真理方面的改变。这一点也可从圣言的其它地方明显看出来,如以赛亚书:
逃避恐惧声音的必坠入陷坑;从陷坑中间爬上来的必被网罗缠住。因为水闸从高处都开了,地的根基也震动了;地全然粉碎;地剧烈震动;地要摇摇晃晃,好像醉酒的人。又摇来摇去,好像茅屋。它的罪过在其上沉重,它必塌陷,不能复起。到那日,耶和华在高处必察罚高处的军队,在地面上必察罚地面上的列王。(以赛亚书24:18-21)
此处很明显,“地”是指教会,因为论述的主题是教会,当良善和真理不再为人所知时,经上就说它的“根基震动”,而教会本身也“全然粉碎,剧烈震动,摇摇晃晃,又摇来摇去”。“地面上的列王”是指真理,在此是指将要招致惩罚的虚假。“王”表示真理,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虚假(参看1672, 2015节);“地面或土地”(ground)和“地”(earth)一样,表示教会,但也有区别(参看566, 1068节)。
又:
我必使人比精金还珍稀,使人比俄斐的金更珍稀。因此,在万军之耶和华的震怒中,在祂发烈怒的日子,必使天震动,地必摇憾,离其本位。(以赛亚书13:12-13)
此处论述的主题也是审判之日,“地”明显表示教会,当它经历状态的改变时,经上就说它“摇憾,离其本位”;“位(置)”或地方表示状态(参看1273-1275, 1377, 2625, 2837节)。又:
这不是那使大地战抖,使列国震动,使世界如同旷野,翻毁它的城邑的人吗?(以赛亚书14:16-17)
这论及路西弗。“地”表示教会,当人声称教会的一切事物都是他自己的时,经上就说他“战抖”。“列国”是指教会所知道的真理(参看1672, 2547节)。
以西结书:
当歌革上到以色列地的日子,我的震怒在我的怒气中升起;我在妒恨和怒火之中说,到那日,以色列的地面上必有大地震。(以西结书38:18-19)
“歌革”表示与内在分离,从而变成偶像崇拜的外在敬拜(1151节)。“以色列地”和“以色列的地面”表示属灵教会,“地震”表示其状态的改变。约珥书:
地在祂面前震动,诸天摇撼,日月昏暗,星辰收回其光辉。(约珥书2:10)
这也论及最后审判之日。“地震动”表示教会的一个改变状态;“日月”表示爱之良善及其真理(1529, 1530, 2441, 2495节),当良善和真理不再被承认时,经上就说它们“昏暗”;“星”表示良善和真理的知识或认知(2495, 2849节)。诗篇:
因祂发怒,地就摇撼震动,山的根基也颤抖摇撼。(诗篇18:7)
“地就摇撼震动”表示当教会败坏时,它的状态。
启示录:
揭开第六印的时候,我观看,见有大地震,日头变黑像毛布,满月变得像血。天上的星辰坠落于地。(启示录6:12-13)
此处“地震,日,月,星辰”的含义和前面约珥书中的一样。又:
正在那时候,大地震发生了,那城的十分之一倒塌了,因地震而被杀的人名有七千。(启示录11:13)
所有这些经文清楚表明,“地震”实际上表示教会状态的一个改变;“地”在内义上只表示教会。既然“地”是指教会,那么很明显,将要取代先前的天与地的新天与新地(以赛亚书65:17; 66:22; 启示录21:1)只表示一个内在和外在的新教会(1733, 1850, 2117, 2118e节)。

属天的奥秘 #3195

3195.“他原住在

3195.“他原住在南地”表示因而处于神性之光。这从“住”和“南地”的含义清楚可知:“住”是指生活(参看1293节),论及良善(2268, 2451, 2712节)。“南地”是指神性之光,因为“南”表示光,事实上表示聪明之光,也就是智慧(1458节);但“南地”表示这光所在的地方和状态;所以此处整个这一节,即“以撒刚从庇耳-拉海-莱回来;他原住在南地”表示理性层的神性良善因从神性真理出生,故处于神性之光。
圣言经常提到“光”,它在内义上表示从良善而来的真理。但在至高意义上,“光”表示主自己,因为祂是良善和真理本身。此外,祂自己也实实在在是天堂里的光,不过这光比世上的光要无限明亮得多(参看1053, 1117, 1521-1533, 1619-1632节)。灵人和天使靠这光看见彼此,存在于天堂中的一切荣耀都通过这光而清晰可见。就其亮度而言,这光似乎和世上的光差不多,但其实并不一样,因为这光不是属世的,而是属灵的。它含有智慧在里面,以至于以这种方式在天堂居民眼前发光的,是纯粹的智慧。因此,天使越智慧,他们所在的光就越明亮(2776节)。此外,这光光照人的理解力,尤其光照重生之人的理解力;只要人活在肉身,他就注意不到这一点,因为那时世界之光占据主导地位。在来世,恶灵也看见彼此,还看见出现在灵人界的许多代表。他们的确凭天堂之光看见;然而,他们的光就像从炭火发出的那种劣质的微光,因为天堂之光抵达他们那里时,就变成这种劣质的光。
至于光的源头本身,它自永恒就唯独从主存在,因为光的源头,即神性良善和神性真理本身,就是主。自永恒就存在的神性人身或人性(约翰福音17:5)就是这光本身。由于这光无法再影响如此远离良善和真理,因而远离这光,并将自己投入黑暗的人类,所以主愿意出生,披上人身或人性本身。事实上,祂这样做不仅能光照人的理性事物或概念,还能光照他的属世事物或概念。主在自己里面将理性层和属世层都变成了神性,以便祂对那些坐在如此幽暗中的人来说,也可以是光,或说这些人也能拥有光。
主就是光,也就是良善本身和真理本身,因而一切聪明和智慧,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拯救都来自祂,这一点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清楚看出来,如约翰福音:
起初有圣言,圣言与神同在,圣言就是神;生命在祂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约翰来为光作见证;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那是真光,照亮一切来到世上的人。(约翰福音1:1, 4, 7-9)
“圣言”是指神性真理,因而是指神性人身或人性方面的主自己;论到它,经上说:“圣言与神同在,圣言就是神。”
同一福音书:
审判乃是这样:光来到世界,世人不爱光倒爱黑暗。(约翰福音3:19)
此处“光”表示神性真理。又:
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必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翰福音8:12)
又:
光在你们中间还有不多的时候,你们应当趁着有光的时候行走,免得黑暗临到你们。你们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约翰福音12:35-36)
又:
看见我的,就是看见那差我来的。我作为光到世界上来,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约翰福音12:45-46)
路加福音:
我的眼睛已经看见你的拯救,就是你在众民面前所预备的,是启示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荣耀。(路加福音2:30-32)
这是西面关于出生后的主的预言。
马太福音:
那坐在黑暗里的百姓,看见了大光;有光向那些坐在死荫之地的人出现。(马太福音4:16; 以赛亚书9:2)
从这些经文很清楚地看出,就神性人身或人性里面的神性良善与真理而言,主被称为“光”,这一点也可见于旧约的预言部分,如以赛亚书:
以色列的光必变成火,祂的圣者必成为火焰。(以赛亚书10:17)
同一先知书:
我耶和华以公义召你,必使你作人民的约,作列族的光。(以赛亚书42:6)
又:
我要使你作列族的光,叫你可以作我的拯救,直到地极。(以赛亚书49:6)
又:
兴起,发光,因为你的光已经来到,耶和华的荣耀已经升现照耀着你。列族要走来就你的光,列王要走来就你升现的光辉。(以赛亚书60:1, 3)
启示录上说,一切天堂之光,因而智慧和聪明都来自主:
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那城不需要日月照耀它,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它,又有羔羊为城的灯。(启示录21:2, 23)
经上进一步论到这城说:
那里不再有黑夜,他们也不需要灯、日光,因为主神给他们光。(启示录22:5)
以赛亚书:
日头必不再作你白昼的光,月亮必不再以光辉向你发光;耶和华却要作你永远的光,你神要为你的荣耀。你的日头不再下落,你的月亮也不退缩,因为耶和华必作你永远的光。(以赛亚书60:19-20)
“日头必不再作你白昼的光,月亮必不再以光辉向你发光”表示我们不会看到属于属世之光的事物,而是看到属于属灵之光的事物,后者由“耶和华必作永远的光”来表示。在旧约,此处和别处提到的“耶和华”都是指主(参看1343, 1736, 2156, 2329, 2921, 3023, 3035节)。
祂在变像时也向三个门徒,即彼得、雅各和约翰显示,祂就是天堂之光,当时:
祂的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马太福音17:2)
“如日头的脸面”表示神性良善,“如光的衣裳”表示神性真理。由此可知摩西祝福时所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愿耶和华使祂的脸光照你,施怜悯给你。(民数记6:25)
“耶和华的脸”就是怜悯、平安和良善(参看222, 223节);“日头”表示神性之爱;因此,主的神性之爱在天使天堂显为一轮太阳(参看30-38, 1053, 1521, 1529-1531, 2441, 2495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