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61.由于性格和行为上的差异,木星灵不愿与我们地球灵来往。他们声称,我们地球灵狡猾,很少知道或思想良善,在制造邪恶方面倒是迅捷、灵巧。此外,木星灵远比我们地球灵更有智慧。木星灵还谈到我们地球灵,声称,他们说得多,想得少,因而无法拥有对许多事物的内在觉知,甚至没有对良善的内在觉知。他们由此推断,我们地球人都是外在人。
我们世界的一些恶灵曾被允许耍弄阴谋诡计,来骚扰并惹恼与我同在的木星灵。木星灵忍了他们很长时间,最后承认实在忍不下去。他们难以相信还有更坏的灵人存在,因为他们的想象和思维被这些灵人如此歪曲、败坏,以致他们似乎被绑了起来,若没有神的帮助,就无法挣脱,得以自由。当我从圣言读到一些关于我们救主十字架受难的经文时,欧洲灵人就注入骇人听闻的丑闻,企图迷惑木星灵。于是便调查他们是谁,在世时是什么职业。发现,他们当中有些人是传道士;大部分出自那些自称主的会士或耶稣会士之人。我说,他们活在世上时,能凭着传讲主的十字架受难而将普通百姓感动到流泪。原因在于,我继续说,他们在世时想一套,说一套,因此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大不相同;不过,现在他们不被允许如此狡诈地说话,因为他们一成为灵人,就被迫按他们所想的说话。木星灵对于人的内在与外在竟存在如此大的分离,以致说的和想的完全不同感到极其震惊,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事。
当听说我们地球来的许多人也变成天使,并从内心变得完全不同时,他们都很惊讶。他们原以为我们地球上的所有人都是他们所遇见的那种。但他们被告知,许多人不是这样,也有些人出于良善思考,和那些出于邪恶思考的人不一样;并且那些出于良善思考的人会变成天使。为向他们证明事实的确如此,由我们地球来的天使组成的唱诗班从天而降,一个接一个,以一个和谐的声音齐声赞美主。与我同在的木星灵们如此陶醉于这些唱诗班,以致他们以为自己几乎被提上天堂。唱诗班的这种赞美持续了约一个小时,他们在其中所感受到的快乐传给我,以致我也能感受到它。他们说,他们会把这事告诉在别处的朋友。当许多灵人和谐一致、齐声说话时,他们就形成所谓的唱诗班(关于这些唱诗班,参看AC 2595, 2596, 3350)。他们的言语有一种和谐(参看AC 1648, 1649)。在来世,唱诗班会被引入和谐一致(AC 5182)。
5835.“我父亲的灵魂与这童子的灵魂相连”表当有更紧密的联结时。这从“灵魂”的含义清楚可知,“灵魂”是指生命,因而“这一个的灵魂与另一个的灵魂相连”表示这一个的生命与另一个的生命紧密相连。因此,所表示的是有更紧密的联结,也就是说属灵良善,即“以色列”与源于这良善的真理,即“便雅悯”的更紧密的联结。至于良善及其真理联结如此紧密,如同这一个的灵魂与另一个的灵魂紧密相连,情况是这样:人的心智,即真实的人自己和人的生命所在之处,有两种官能,一种是给信之真理配的,另一种是给仁之良善配的。给信之真理配的官能被称为理解力,给仁之良善配的官能被称为意愿。为叫人能成为人,这两种官能必须构成一体。
但如今,这两种官能完全分开了,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可以看出来:人能理解某事是真的,却不能意愿它。因为人能在他的理解力中看到,十诫是真理,取自圣言的教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真理;事实上,他还能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去确认它们,甚至去传讲它们。然而,其意愿却与这些真理相悖,他的行为因此也是这样。由此明显可知,人里面的这两种官能是分开的。然而,它们是不可分开的,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可知:当他进入来世时,如果它们分开,那么理解真理会把他提升到天堂,而意愿邪恶则会把他拽下地狱,从而使他悬在这二者之间。即便如此,构成他实际生命的意愿会把他拽下来,从而不可避免地把他带入地狱。因此,为防止这种事发生,这两种官能必须联结在一起。这种联结通过重生由主实现,即通过信之真理植入仁之良善实现。因为如此人就通过信之真理被赋予一个新的理解力,通过仁之良善被赋予一个新的意愿;这赋予他构成一个完整心智的两种官能。
5182.有些螺旋运动是新来的灵人必须被引入其中的,好叫他们能与其他灵人同住,与他们和谐一致地交谈和思考。在来世,所有人都必须彼此和谐一致地共存,好叫他们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像人里面的所有个体部位一样;这些个体部位虽处处不同,却彼此和谐一致,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同样适用于大人;为达到这一目的,一个人的思维和言语必须与其他人的相一致。在一个社群中,每个成员的思维和言语都要与其他人和谐一致,这是绝对必要的,或说是基本要求;否则,就会出现不和谐,这种不和谐在其他人心里听上去就像一种尖锐的刺耳声。此外,凡不和谐的东西都会破坏统一,是一种必须被剔除的瑕疵。与血液共存并在血液中、必须被清除的杂质就代表由不和谐所造成的这种瑕疵。这种杂质的清除通过搅动实现,搅动无非是各种试探;后来这种清除则通过引入螺旋运动实现。第一次引入螺旋运动的目的是叫灵人们互相适应;第二次引入的目的是叫他们的思维与言语能够一致;第三次引入的目的是叫他们在思维和情感上都能彼此一致;第四次引入的目的是叫他们能在真理与良善上达成一致。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