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9377.“远远地下拜”表发自内心的谦卑和崇拜,以及这时主的流注。这从“下拜”的含义清楚可知,“下拜”是指谦卑(参看2153, 5682, 6266, 7068节)。它之所以也表示崇拜,是因为谦卑是一切崇拜和一切敬拜的本质要素。没有谦卑,不可能有对主的敬拜或崇拜,因为主的神性无法流入一颗骄傲的心,也就是无法流入一颗充满自我之爱的心;这样的心是刚硬的,在圣言中被称为“石心”。但主的神性能流入一颗谦卑的心,因为这样的心是柔和的,在圣言中被称为“肉心”。这样的心接受从主流入的良善,也就是接受来自主的流注。这解释了为何“远远地下拜”不仅表示发自内心的谦卑和崇拜,还表示这时主的流注。说“主的流注”的原因是,从主流入的爱与信之良善就是主,因为祂与一个人同住。“远远地”表示发自内心的原因是,当人们感到谦卑时,他们就会远离主,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配靠近至圣的神。事实上,当感到谦卑时,他们承认,他们凭自己无非是邪恶,甚至无非是亵渎。当他们发自内心承认这一点时,就拥有真正的谦卑。由此明显可知,“远远地下拜”表示发自内心的谦卑和崇拜,以及这时主的流注。
但以色列人并未处在这种谦卑和崇拜之中,仅仅通过外在举止来代表它们;因为他们只对外在事物感兴趣,而对内在事物没有任何兴趣。然而,他们在谦卑的时候,就会脸伏于地,还滚在尘土之中,大声喊叫,这样的行为可以整天持续。凡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谦卑之人,可能会以为这样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谦卑。但这不是一颗从神仰望神的心之谦卑,而是一颗从自我仰望神的心之谦卑;一颗从自我来仰望的心是从邪恶来仰望的,因为凡从一个人,就是唯独从自我发出之物都是邪恶。以色列人比全世界所有人民都更处在对自我和世界的爱之中。他们以为只要他们献祭,或用水洗自己,就是神圣的,却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代表属于来自主的仁和信的内在圣洁。因为神圣的一切都不是人自己的;确切地说,它属于与人同在的主(9229节)。那些因相信他们凭自己为神圣而使自己谦卑,并出于始于自己的对神之爱而献上崇拜的人就是出于爱自己,因而出于一颗石心,而非出于一颗柔和的肉心使自己谦卑并献上崇拜。而且,他们只对外在事物感兴趣,而不是同时也对内在事物感兴趣;事实上,自我之爱居于外在人,不可能进入内在人,因为内在人唯独通过对主的爱和信,因而被主打开,主在内在人里面为此人形成祂居于其中的天堂。
4730.“我们且看他的梦将来怎么样”表关于祂的宣告因他们的算计而变得虚假,并被他们视为虚假。这从“梦”的含义清楚可知,“梦”是指宣告(4682节)。由于这些宣告在他们眼里看似虚假(4726, 4729节),故“梦”在此表示关于神性真理的宣告,尤表这一宣告:主的人身是神性;按照他们观点,这些宣告是错的、假的。它们还被他们视为虚假,这一事实由他们说:“我们且看他的梦将来怎么样”来表示。关于主的神性人身的宣告被坚持唯信的信徒看似并继续看似虚假,这一事实从刚才所述(4729e节)可以看出来;因为由恶欲的生命所产生的确认并没有其它表现。
恶欲的生命之所以导致对虚假的确认,还因为他不知道何为天堂,或何为地狱,也不知道何为对邻之爱,何为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即便他们知道这些事,事实上仅仅是想知道,他们的思维也完全不同。如今,除了认为对邻之爱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给予穷人,用自己的财富帮助别人,竭尽所能地向他行善,不管他是好是坏之外,谁还知道别的?并且他若真的这样做,就会丧失自己的财富,让自己陷入穷困潦倒,所以便弃绝仁爱的教义,转而信奉信仰的教义;然后用许多观念来让自己确认反对仁爱;如用这一观念:他生在罪中,因而根本无法凭自己行任何良善;即便做出仁爱或虔诚的行为,也不可避免地将功德置于其中。当他一方面这样思考,另一方面又被恶欲的生命驱使时,就会使自己站到那些声称唯信得救之人那一边。他因如此行而更加确认这个观念,直到确信仁爱的行为并不是得救所必需的。一旦这些观念被明确下来,他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新的观念,即:由于这就是人的本性,所以主提供了被称为信的得救方法;最终陷入这种观念:即便在死亡的最后一刻,他也会得救,只要他满怀信心或信靠地声称神因顾念圣子为祂所受的苦难而怜悯他,完全无视主在约翰福音(1:12,13)和其它许多地方所说的话。正因如此,唯信才在众教会被公认为本质要素。不过,唯信并未以这种方式处处得到承认,因为教区牧师没有因传讲唯信得到什么,只因传讲行为而有所得。
不过,这些人若知道何为对邻之仁,就永远不会陷入教义的这种虚假。仁爱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涉及自己的职责或职能的一切事上行事正直、公正。例如,一个法官若依法惩治作恶者,而不是出于热情行事,就是受对邻之仁驱使;因为他渴望那个人重新改造,因而渴望他得益处,还想要对社会和他的国家好。他惩治作恶者是为了防止他继续危害社会;因此,如果作恶者得到改造,他就能爱他,就像父亲爱他所惩罚的儿子那样。他便这样爱社会和他的国家,而整体上的社会和国家就是他的邻舍。其它例子也一样。蒙主的神性怜悯,我们将在别处充分讨论这些问题。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