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宇宙星球 #84

84.我看到一个秃头

84.我看到一个秃头,不过只看到它的顶部,就是头顶骨;我听说,那些一年内就要死去的人就会看到这种异象,于是他们便做好准备。木星人并不害怕死亡,只怕离开妻子,孩子或父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死后仍继续活着。他们知道自己不会丧命,因为他们就要上天堂了。所以,他们不将其称为死去,而是称为变成天堂。在木星,那些生活在真正的婚姻之爱中,并如父母所应该的那样照顾自己的孩子之人不会死于疾病,而是平平安安,好像睡着了;就这样从这个世界转到天堂。

按我们地球上的年龄来算的话,木星人死亡时的年龄是三十岁。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死去,是出于主的旨意,以免人口增长过多,超出这个星球所能承受的。他们到了这个年龄后,就不肯像那些还没有到这个年龄的人那样被灵人和天使引导;因此,灵人和天使很少靠近那些年纪大的人。他们发育成熟的速度远比我们地球人快得多,并且在刚成年,即青春萌动时就结婚。然后,他们的快乐就是爱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照顾自己的孩子。诚然,他们也将其它快乐称为快乐,但相对来说都是外在的快乐。

属天的奥秘 #3688

3688.“尼拜约的

3688.“尼拜约的妹子,在他两个女人之外为女人”表示对属天真理的更内层的情感。这从“妹子”、“女人”或“赫的女儿”和“(娶)为女人”的含义,以及“尼拜约”的代表清楚可知:“妹子”是指直觉真理或理性真理(参看1495, 2508, 2524, 2556, 3386节);“尼拜约”是指构成属灵教会的良善(3268节),因此“尼拜约的妹子”表示对属天真理的情感,或也可说,对属灵良善的情感;“女人”或“赫的女儿”是指对来自非纯正源头的真理的情感(3470, 3620-3622, 3686节); “(娶)为女人”是指联系或结合。由此明显可知,这些话,加上在它们之前的话,表示“以扫”所代表的良善与来自一个神性源头的真理,因而与对属天真理的更内层情感的结合。
前面的确阐述了这些问题的实际情况,但它们具有这种性质:只要这个主题最笼统的特征或最宽泛的轮廓是未知的,它们就几乎无法理解。此外,当今世界对这类事物没有任何兴趣,因为它关心的对象是地上的事物,而不是天上的事物;如世人自己所声称的,他们看见并知道地上的事物,但看不见、也不知道天上的事物。但由于包含在圣言内义中的事物不仅要被揭开,还要被解释出来,所以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以扫所代表的良善之真理和雅各所代表的真理之良善是什么情况;同时说明以下事实是什么情况,即:在一个人重生之前,真理之良善是良善之真理的反面;而在他重生之后,它们就结合在一起。这个例子将因此说明目前所说的这一切是什么情况。
我们以能重生的那种人为例,因为主预见他能重生,并且祂因预见到这一点,故也为此作准备。一开始,他就像一个小孩子,尚不知道什么叫对邻之仁的行为,因为他还不知道什么叫仁爱,也不知道什么叫邻舍。结果,他因从圣言知道应该接济穷人,凡接济穷人的,在天上都有赏赐,于是就向乞丐行善,胜过向其他人行善,因为他以为他们就是圣言所说的穷人。他没有考虑到,在街上行乞的人绝大部分过着无神、甚至罪恶的生活,蔑视与神性敬拜有关的一切,完全屈服于懒惰和安逸。尽管如此,处在重生第一个阶段的人会发自内心向这些人行善;这些善行就是外在真理的良善,重生就是从这些良善开始的;更内层的良善之真理因此流入这些行为,照着作为孩子所知道的知识或认知而作工。
但后来,当更蒙光照时,他就想向所有他认为穷乏困苦的人行善,但仍然几乎不区分虔诚的穷乏困苦人和不虔诚的穷乏困苦人,因为他以为所有人都要一视同仁地作为邻舍来看待。不过,当在这些问题上进一步被光照时,他就会加以区分,只向那些诚实善良的人提供帮助,因为他知道,帮助恶人会伤害许多人,恶人会藉着他的帮助和支持而得着机会去伤害其他人。最后,当正在重生时,他只向善良而虔诚的人行善,因为这时,感动他的,不是他行善的对象,而是这个对象里面的良善。由于主存在于一切良善和虔诚里面,所以他通过他对良善的情感见证了他对主的爱。当此人从心里处于这种仁爱时,他就重生了。
由此明显可知,相对于这种状态,他以前的状态是颠倒的;也就是说,他将不是良善的东西视为良善,但这就是他在重生之初仍旧必须行的“良善”,因为那时,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止步于此;还因为更内层的仁之良善只能流入他实际知道的真理。由此也明显可知,内层良善始终存在并塑造它,并且这良善无法显现,直到这个人通过知识或认知在良善和真理的真正性质上逐渐被光照。由此在某种程度上清楚可知此处“雅各”所代表的真理之良善是什么,“以扫”所代表的良善之真理又是什么;并且一开始,这些是彼此相反的,但后来结合在一起。

属天的奥秘 #10544

10544.出埃及记

10544.出埃及记33:7-11.摩西拿一个帐棚为自己支搭在营外,离营却远,他称这帐棚为会幕,于是,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于是,当摩西出去到会幕那里的时候,众百姓就都起来,各人站在自己帐棚门前,望着摩西,直等到他进了会幕。于是,摩西进会幕的时候,云柱降下来,立在会幕的门口,与摩西交谈。众百姓看见云柱立在会幕门口;众百姓就都起来,各人在自己帐棚的门口下拜。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邻舍说话一般。摩西回到营里,惟有他的助手,一个少年人嫩的儿子约书亚,不离开会幕中间。
  “摩西拿一个帐棚”表敬拜、教会和圣言的神圣之物。“为自己支搭在营外,离营却远”表远离这个民族本身感兴趣的外在事物。“他称这帐棚为会幕”表敬拜、教会和圣言的外在,它含有内在事物在里面。“于是,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表关于教会和敬拜的真理和良善的一切指示都通过圣言的外在意义被赋予每个人,远离这个民族本身唯独感兴趣的外在事物。“于是,当摩西出去到会幕那里的时候,众百姓就都起来,各人站在自己帐棚门前”表这个民族不住在圣言、教会和敬拜的外在中,而是住在这外在之外。“望着摩西,直等到他进了会幕”表他们看见圣言、教会和敬拜的外在,但它超出了他们所能理解的范畴。“于是,摩西进会幕的时候,云柱降下来,立在会幕的门口,与摩西交谈”表当圣言超出了他们所能理解的范畴之后,一种极度的模糊从外面占据了他们,然而却有来自里面的一种清晰觉察。“众百姓看见云柱立在会幕门口”表一种极度的模糊从外面占据他们。“众百姓就都起来,各人在自己帐棚的门口下拜”表这个民族以一种神圣的方式崇拜他们的外在之物。“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表被结合在一起的圣言中的神性事物。“好像人与邻舍说话一般”表真理和良善的结合。“摩西回到营里”表回到这个民族的兴趣所在的外在之物。“惟有他的助手,一个少年人嫩的儿子约书亚,不离开会幕中间”表在此期间,神性真理在教会和敬拜的圣事上代替摩西服事。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