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603.“你必从你颈项上折断他的轭”表示这时,结合将通过良善实现,或说良善将成为实现结合的手段,真理将成为良善之真理。这从“从颈项上折断轭”的含义清楚可知,“从颈项上折断轭”是指释放。因为“颈项”表示流注和联系,因而表示结合;而“颈项上的轭”表示阻塞和切断(参看3542节);因此,“从颈项上折断轭”表示从这种阻塞和切断中释放,因而表示通过良善结合。它还表示真理成为良善之真理,因为当不再有任何阻塞和切断时,良善就会流入,并与真理结合。
至于此处是什么情况,这从目前为止的阐述和说明可以看出来。但很少有人明白真理表面的优势和在此期间良善暂时的劣势是什么意思,主要是因为很少有人反思这些问题,甚至不反思这一事实:良善不同于真理(此处会给出一些解释)。此外,那些过着爱自己和爱世界的生活之人都不知道什么是良善,因为除了来自这个源头或这种生活的良善外,他们不相信任何良善的存在。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良善,故也不知道什么是真理,因为真理是良善的伴侣,或说真理是从良善生长出来的。诚然,他们从启示中知道良善在于爱神和爱邻,真理在于取自圣言的教义事物。但他们没有照之生活,所以对这良善和真理没有感知,只有脱离感知的知识。事实上,那些正在重生的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良善,直到他们完成重生。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以为真理就是良善,照真理而行就是良善;而事实上,那时他们所行的并不是良善,而是真理。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他就处于以“雅各”和赋予他的“祝福”来描述的状态。但当他到达出于对良善的情感行善的状态时,也就是说,当他完成重生时,就到达以赋予以扫的祝福来描述的状态。
这一点可通过一个处于生命的第一和第二个阶段,之后处于第三和第四个阶段的人所遇到的那些事来说明。在第一个阶段,人仅凭记忆知道包含在圣言中的事物,同样知道信之教义事物。在这个阶段,他还相信,当他从圣言和教义知道许多东西,并能将其中一些应用于其他人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的生活时,自己就是良善的。在第二个阶段,当他长大,更加成熟时,就不满足于仅凭记忆知道包含在圣言和教义中的事物,而是开始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反思它们;他越从自己的思维往这些事物上添加东西,就越高兴。于是,他便出于一种世俗的爱而处于对真理的情感;这种世俗的爱也是他进一步学习否则就会被他忽略的许多东西的一种手段。在第三个阶段,他若在那些能够重生的人之列,就开始思想功用,并反思他为了功用而在圣言中读到,并从教义中吸收的东西。当他处于这种状态时,秩序就反转过来了;也就是说,真理不再那么被置于首位。但在第四个阶段,就是当他重生的阶段到来时,由于现在的状态是完满的(参看2636节),所以他为了生活的良善而热爱圣言和取自圣言的教义事物(也就是真理),因而出于生活的良善而热爱它们。因此,直到此刻一直看似占据第二位的良善现在占据第一位。
良善之所以看似占据第二位,是因为它从至内层隐藏在他的一切情感中。它也不能显现,因为它被在它外面诸如与它不一致的那类事物包围,也就是说,被诸如构成自我荣耀和世界荣耀的那类空虚和毫无价值的事物包围。但这个人重生之后,这些事物就会退去;而从至内层隐藏起来的良善可以说从牢里出来,并进入那些在外面的事物,把真理变成它自己的,也就是使它们成为良善之真理,以这种方式显现。
在此期间,人里面的良善就是某种可以说他并非有意识地意愿,但却存在于他的意愿里面,存在于他思维的一切细节里面,因而存在于他所做的一切事里面的东西。他没有意识到他拥有这种他并非有意识地意愿的东西,因为他感知不到自己里面不是他自己的,也就是不是他所意愿的任何东西。不是他所意愿的东西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东西;另一方面是经由天堂从主那里流入的东西。随着一个人逐渐长大,如果他是那种不允许自己重生的人,那么他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东西就会越来越表现出来,因为他从他的遗传中汲取邪恶,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或使它们适合自己。但对那些正在重生的人来说,并非有意识地意愿,然而却经由天堂从主流入的东西会在成年显现;在此期间,这种活动安排并掌管他们的思维,以及意愿的每一个细节,尽管这种活动是看不见的。
6396.“但”表那些处于真理,但尚未处于良善的人。这从“但”的代表清楚可知,“但”是指生活的良善(参看3921, 3923节),不过在此是指那些拥有由真理,还未由良善所生的某种生活良善之人。因为对于正被主重生的人来说,情况是这样:他先处于真理,但未处于由这真理所生的任何生活良善;接着,他处于由真理,尚未由良善所生的生活良善;此后,一旦重生,他便处于由良善所生的生活良善;在这个阶段,他出于良善洞察真理,并使他里面的真理增多;这些是重生的程度。“但”表示那些处于由真理,尚未由良善所生的生活良善之人。与他们同在的良善仍深藏于真理,赋予他们对真理的情感,促使他们照真理生活。这种人在主的国度,但由于他们行善并非出于良善,而是出于真理;也就是说,不是出于一种新的意愿,而是出于理解力,因而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顺服,因为他们被吩咐如此行,因此,在主的国度,他们就在那些住第一层或最低层天堂的人当中。他们就是“但”所代表的人,因为就以色列所作预言的内义而言,他的十二个儿子总体上描述了所有在主国度之人的本质。
“但”所表示的人之所以住在最低层天堂,或说主国度的最低层,是因为他们处于真理,尚未处于良善;这一点由当众支派分迦南地为业时,但的阄落在最后(约书亚记19:40-48),以及那时他们的地业在那地最远的部分(士师记18章)来代表。因为阄是在耶和华面前拈的(约书亚记18:6),因此照着各支派的代表而给各支派拈出。迦南地代表主的国度(参看1607, 3038, 3481, 3686, 3705, 4447, 4454节),因此它的一切疆界都是代表(1607, 1866, 4116节),故那地最远的部分代表主国度的最低级部分(4240节)。因此,“但”代表那些最低级部分的居民;因为真理在与良善结合之前,住在该国度的最低层。不过,真理若完全与良善分离,就不会住在主国度的任何疆界之内,而是住在外面了。
但的地业是迦南地最外围的部分,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每当经上描述那地的全境时,都会说“从别是巴直到但”(撒母耳记下3:10; 17:11; 24:15;列王纪上4:25)。在这些经文中,“别是巴”表示那地的至内在部分,因为在耶路撒冷和锡安成为那地的至内在部分之前,别是巴是亚伯拉罕和以撒所生活的地方。
那些处于真理,尚未处于良善之人的本质还由窥探他们可居之地的但人(士师记18章)来代表;他们将利未人从米迦家里引走,拿走他的以弗得、家中的神像并铸成的像;这些物品表示那些处于真理,尚未处于良善之人的敬拜。因为这些人崇拜外在之物,无视内在之物。事实上,除了处于良善的人外,没有人能察觉内在之物。这就是此处但人所代表的,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清楚可知:圣言中的一切历史,无论摩西五经中的,还是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中的,都是主国度的属天和属灵事物的代表;士师记中关于但人的这个故事也是如此。至于进一步涉及那些处于真理,尚未处于良善之人本质的内容,接下来关于但所说的那些话的内义描述了他们的本质。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