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宇宙星球 #9

9.整个天堂类似于一

一、水星及其灵人和居民

9.整个天堂类似于一个人,故可称作巨人。人里面的一切细节,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对应于这个巨人,也就是天堂。这是至今不为世人所知的奥秘,但我已详细说明,事实的确如此。从我们世界到达天堂的人相对来说很少,不足以构成这个巨人,所以必须有来自众多其它星球的人。主命定,在对应的质或量方面,凡有地方出现不足,马上就有人从另一个星球被召唤来补足数目,以此保持比例,维持天堂的稳定。天堂对应于主,人在一切细节对应于天堂,因此天堂在主眼里就是一个规模宏大的人,可称作巨人(AC 2996, 2998, 3624-3649, 3636-3643, 3741-3745, 4625)。关于人及其所属一切事物与巨人,也就是天堂的这种对应关系这个主题,已通过记事被大体描述出来(AC 3021, 3624-3649, 3741-3751, 3883-3896, 4039-4051, 4215-4228, 4318-4331, 4403-4421, 4527-4533, 4622-4633, 4652-4660, 4791-4805, 4931-4953, 5050-5061, 5171-5189, 5377-5396, 5552-5573, 5711-5727, 10030)。

属天的奥秘 #4552

4552.“雅各把它

4552.“雅各把它们都藏在示剑附近的橡树底下”表外在弃绝。这从“藏”和“橡树底下”的含义清楚可知:“藏”是指弃绝并像死人那样埋葬;“橡树底下”是指永恒,因为橡树的生命期很长,当有东西藏在它下面时,橡树就表示恒久之物。它还表示缠结之物,尤表谬误和虚假之物,因为属世层的最低层部分相对于在它之上的一切事物,是缠结和谬误的;它从身体感官事物,因而从谬误获得自己的知识及其乐趣。“橡树”尤表属世层的最低层部分,因而在正面意义上表示那里的真理与良善,在反面意义上表示那里的邪恶与虚假。
此外,当虚假在重生之人里面被去除时,它们就被属世层的最低层弃绝。因此,当一个人在判断力上变得成熟,头脑清晰,尤其变得聪明智慧时,属世层里的这些事物看似与他的内在视觉相去甚远。因为对重生之人来说,真理在其属世层的至内层,与良善挨着,而良善在那里就像一个小太阳。依赖这些的其它真理则照着它们与良善的血亲或姻亲关系而与它们拉开距离。谬误的真理在更边缘的部分,虚假则被丢到最边远的部分。后者永远与人同在,但当此人允许自己被主引领时,它们就被纳入刚才所描述的那种次序。事实上,这种次序是天上的次序,因为天堂本身就处于这种次序。但当人不允许自己被主引领,而是被邪恶引领时,这些事物就会处于相反的次序。对他来说,邪恶与虚假在中间,真理被丢到周边,真正的神性真理则被丢到最外边。这种次序是地狱的次序,因为地狱就处于这种次序;最外边的构成属世层的最低层部分。
“橡树”之所以表示虚假,也就是属世层的最低层部分,是因为在古教会,当代表主国度的外在敬拜存在时,各种各样的一切树都具有某种属灵或属天的含义。例如,橄榄树和橄榄油表示那些属于属天之爱的事物;葡萄树和葡萄酒表示那些属于仁,并由此属于信的事物;其它各种树也是如此,如香柏树,无花果树,杨树、山毛榉和橡树,它们也具有各自的含义,如在解释部分的各个地方所说明的。正因这些树在古教会所具有的含义,它们在圣言中经常被提及;一般来说,花园、果园和森林也是如此;人们就在这些地方的某些树下面举行敬拜。但由于这种敬拜沦为了偶像崇拜,并且教会代表被建于其中的雅各后代也倾向于偶像崇拜,因而在这些地方立了如此多的偶像,所以他们被禁止在花园和果园的树底下举行敬拜。尽管如此,这些树仍保留它们属灵或属天的含义。因此,不仅更高贵的树种,如橄榄树,葡萄树和香柏树,而且杨树、山毛榉和橡树在圣言中被提及时,就具有它们在古教会所具有的那种含义。
“橡树”在正面意义上表示构成属世层的最低层部分的真理与良善,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虚假与邪恶;这一点从它们在圣言中被提及并以内义来理解的地方明显看出来,如以赛亚书:
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灭,因为他们必为你们所喜爱的橡树抱愧;你们必如叶子凋落的橡树,好像无水的园子。(以赛亚书1:28-30节)
同一先知书:
万军之耶和华的一个日子要临到一切抬高和降低的,又临到黎巴嫩的一切香柏树和巴珊的一切橡树。(以赛亚书2:12-13节)
谁都能知道,“耶和华的一个日子”不会临到香柏树和橡树,而是临到这些树所表示的人。又:
制造神像的为自己砍伐香柏树,又取山毛榉和橡树,为自己(让它)在森林的树木当中茁壮。(以赛亚书44:10,14节)
以西结书:
他们被杀的人,倒在他们祭坛四围的偶像中间,就是各高冈、各山顶、各青翠树下、各缠结的橡树下,乃是他们献馨香的祭给一切偶像的地方。那时,你们必承认我是耶和华。(以西结书6:13节)
此外,古人还在大山小山上敬拜,因为大山小山表示属天之爱;但当偶像崇拜者进行敬拜时,如此处的情形,它们就表示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795, 796, 1430, 2722, 4210节);他们之所以在树底下举行敬拜,是因为如前所述,这些树照其种类而具有各自的含义。此处“缠结的橡树下”表示基于构成属世层最低层部分的虚假的敬拜,因为它们处于缠结的状态(2831节)。何西阿书:
他们在各山顶献祭,在各高冈的橡树、杨树、硬橡树之下烧香,因为树影美好。所以,你们的女儿淫乱,你们的儿妇行淫。(何西阿书4:13节)
“淫乱”表示歪曲真理,“行淫”表示玷污良善(参看2466, 2729, 3399节)
撒迦利亚书:
黎巴嫩哪,开开你的门,任火烧灭你的香柏树。因为香柏树倾倒,佳美的树毁坏。巴珊的橡树啊,应当哀号,因为茂盛(Bazar,或译破斯喇)的森林已经倒下来了。(撒迦利亚书11:1-2节)

属天的奥秘 #10067

10067.“弹在亚

10067.“弹在亚伦和他的衣服上”表高层天堂中在主的神性人身里面神性良善与神性真理的相互合一。这从“亚伦”的代表,以及亚伦的“衣服”和“弹”在它们上面的含义清楚可知:“亚伦”是指神性良善方面的主(参看9806节),也就是主在属天国度(参看9946节),或也可说,在高层天堂的神性良善;亚伦的“衣服”是毗邻主之属天国度的主之属灵国度的一个代表(9814节);“弹”在它们上面是指合一。弹在或洒在、倒在某人身上的东西代表一种合一,和前面一样,即血要洒在坛的周围(10064节)。
  所表示的,之所以是主在天堂里的神性人身,是因为此处和接下来所论述的主题是主在天堂的神性,以及祂与那里的天使的联结,因而是主之人身的荣耀的第二个状态(10057节)。正因如此,“亚伦”在此代表在属天国度中的神性良善方面的主,他的“衣服”代表毗邻属天国度的属灵国度中的神性真理;因此,所代表的是在高层天堂中的这二者方面的主。这神性良善与神性真理正是来自神性人身,因为在天堂,除了主的神性人身外,没有丝毫神性得到承认和敬拜;因为被主称为祂的“父”的神性就是祂自己里面的神性。在天堂,除了主的神性人身外,没有丝毫神性得到承认和敬拜,这一点从主在福音中多次所说的话明显看出来,如下面这些话:
  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马太福音11:27; 路加福音10:22)
  约翰福音:
  父已将万有交在子手里。(约翰福音3:34, 35)
  同一福音书:
  父已赐给子权柄,管理凡有血气的。(约翰福音17:2)
  又:
  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翰福音15:5)
  又:
  父啊,我的一切都是你的,你的一切也是我的。(约翰福音17:10)
  马太福音:
  天上地上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马太福音28:18)
  耶稣对彼得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马太福音16:19)
  事实的确如此,这一点也可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没有神性人身,没有人能通过信和爱与神性本身结合;事实上,在脑海里形成对被称为“父”的神性本身的任何概念是不可能的,因为祂是不可理解的,无法思及的东西不可能成为一个人信仰的一部分,因而不可能成为他所爱的一个对象。然而,一切敬拜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信神,并爱祂胜过一切。神性本身,就是“父”,是不可理解的,主在约翰福音也教导了这一点:
  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祂表明出来。(约翰福音1:18)
  同一福音书:
  你们从来没有听见父的声音,也没有看见祂的形状。(约翰福音5:37)
  神性本身,就是“父”,在主里面通过祂的神性人身是可理解的,祂在下列经文中同样教导了这一点:
  人看见我,就是看见那差我来的。(约翰福音12:45)
  约翰福音:
  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从今以后,你们认识祂,并且已经看见祂。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约翰福音14:6-11)
  马太福音:
  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马太福音11:27; 路加福音10:22)
  经上之所以还说“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是因为“子”表示神性真理,“父”表示神性良善,这二者都在主里面;若不通过那一个,就不可能知道这一个;因此,主先是说,一切所有的,都是父交付祂的,然后说,子愿意将父揭示给的人知道父。“子”是指神性真理,“父”是指神性良善,二者皆属于主(参看2803, 2813, 3704, 7499, 8328, 8897, 9807节)。由此明显可知,天堂里的神性就是主的神性人身。
  接下来必须说一说洒在祭坛周围的第二只公绵羊的血,以及弹在亚伦和他衣服上的那点血和那点膏油分别代表什么。从前面的阐述和说明(10064-10067节)明显可知,这些事物表示在主的神性人身里面,神性真理与神性良善,并神性良善与神性真理的合一。但隐藏在这一切里面的奥秘尚未揭开。这奥秘就是,神性良善与神性真理,因而被称为“父”的神性本身与被称为“子”的神性真理的合一是相互的。将血洒在坛上表示神性真理与神性良善的合一(10064节);坛上的血(其中的一点血要取出,10065节)和表示神性良善的膏油(参看10066节)表示已经合一的这些。因此,将这血与膏油一起弹在亚伦和他衣服上表示神性真理与神性良善在主里面的相互合一,如前所示(10067节)。
  合一是相互的,这一点从主在下列经文中所说的话看得非常清楚:
  我与父为一。你们纵然不信我,也当信这些事,叫你们又知道又相信:父在我里面,我也在父里面。(约翰福音10:30, 38)
  同一福音书:
  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吗?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约翰福音14:10-11)
  又:
  耶稣说,父啊,时候到了,愿你荣耀你的儿子,使儿子也荣耀你。我的一切都是你的,你的一切也是我的。(约翰福音17:1, 10)
  又:
  如今人子得了荣耀,神在祂身上也得了荣耀。神要因自己荣耀祂。(约翰福音13:31-32)
  从这些经文可以看出,神性之爱的神性良善,就是“父”,已经与神性真理,就是“子”合一,是以一种相互的方式在主里面合一;因此,祂的人身本身就是神性良善。祂“从父出来,到了世界,往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6:27-29)、“凡父所有的,都是祂的”(约翰福音16:15),以及“父与祂为一”(约翰福音10:30)所表相同。
  不过,若想想良善与真理在一个正被主重生之人里面的相互结合,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因为如前所述,主使人重生,就像祂荣耀祂的人身一样(10057节)。当主使一个人重生时,祂把将要变成信之真理的真理逐渐灌输到此人心智的理解力部分,把将要变成爱之良善的良善灌输到心智的意愿部分,并在那里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当它们被结合在一起时,信之真理就从爱之良善获得自己的生命,爱之良善则从信之真理拥有其生命的具体品质。这种结合通过良善以一种相互的方式实现,被称为天上的婚姻,并构成与此人同在的天堂。主就住在这个天堂里面,如同住在祂自己东西里面,因为一切爱之良善皆源于祂,真理与良善的一切结合也是。主不可能住在属于人自己的任何东西里面,因为那是邪恶。
  这种相互结合就是主在约翰福音所说这些话的意思:
  到那日,你们就知道我在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约翰福音14:20)
  约翰福音:
  我的一切都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并且我因他们得了荣耀。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他们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合而为一。(约翰福音17:10, 21, 22)
  这些话描述了一种相互结合;然而,它们的意思不是说人将自己与主结合起来,而是说主将那弃绝邪恶的人与祂自己结合起来;因为弃绝邪恶需要此人自己的决定,当他弃绝它们时,属于信的真理和属于爱的良善的相互结合就由主实现,根本不是由那人实现。事实上,如在教会众所周知的,人靠自己不能行任何良善,因而靠自己不能在其良善里面领受任何真理。主在约翰福音也肯定了这一点:
  你们要住在我里面,我也住在你们里面。住在我里面的,我也住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翰福音15:4, 5)
  这种相互结合可通过人的理解力与意愿的结合来说明。人的理解力是由真理构成的,他的意愿则是由良善构成的;真理属于存在于他里面的信,良善属于存在于他里面的爱。人通过用耳朵听,或用眼睛读而接受真理,并将它们储存在记忆中。这些真理要么与文明状态有关,要么与道德状态有关,被称为记忆知识。人的爱属于他的意愿,这爱利用理解力来观看储存在记忆中的这些事物,并从记忆中选择那些与这爱相一致的事物。然后,它将所选的事物召唤出来,与它们结合,并天天利用它们来强化自己。真理以这种方式被爱变活,并构成此人心智的理解力部分,而属于其爱的良善本身则构成其心智的意愿部分。爱之良善也像那里燃烧的火,而被爱变活并居于周围部分的真理则像这火发出的光。渐渐地,随着真理被这火点燃,对一种相互结合的渴望就在它们里面被点燃。一种永恒的相互结合便由此而来。
  由此明显可知,真正产生结合的,是爱之良善,而不是信之真理,除非这真理拥有爱之良善在里面。无论你说爱,还是说良善,意思都一样,因为一切良善皆来自爱,凡来自爱的,都被称为良善。而且无论你说爱,还是说意愿,意思也是一样的,因为凡一个人所爱的,他都会去意愿。
  要知道,与文明或道德状态有关的事物,如刚才所述,在外在人里面将自己结合起来;而与属灵状态有关的事物,如前所述,则在内在人里面,然后通过内在人在外在人里面将自己结合起来。与属灵状态有关的事物,就是系信的真理和对主之爱的良善,并关注永生的事物,与天堂相联,并打开内在人。它们打开内在人的程度,以及这种打开的性质或说打开的方式取决于信之真理,即接受了多少,它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对主和对邻之爱的良善里面被接受的,这些爱源于主。由此明显可知,对那些没有同时吸收与属灵状态有关的事物之人来说,思维仅停留在一个外在层面;而对那些拒绝相信或否认这些事物的存在之人来说,无论他们说起话来显得何等聪明,思维不会上升高过感官层面。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