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95.石鸟也是火星居民的一个代表,火星居民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将其生命的思维和情感转变为几乎不存在之物。对此,我听到以下说法。
有一个灵人在我头上与我交谈。从他的声音能察觉他似乎处于睡眠状态。他在这种状态下说了很多,并且显得如此谨慎,以致他若醒着,也未必如此谨慎地说话。我得以发觉,他是天使用来通过他说话的一个使臣;在那种状态下,他能领悟并复述他们所说的话。因为除了真理外,他什么也不说。他若从别的源头感觉到任何流注,虽然会允许它进入,但不会复述它。我向他询问他的状态,他说,这种状态对他来说是平安的,没有对未来的任何焦虑。同时,他提供服务,由此与天堂相联。我被告知,这类灵人在巨人里面与大脑的矢状窦有关,矢状窦在两个脑半球之间;他们在那里处于平静状态,无论两边的脑如何被干扰。
正当我与这个灵人交谈时,一些灵人移到他所在的脑袋前部,并排挤他。于是,他退到一边,给他们挪出空来。这些新来的灵人便彼此交谈;但无论我周围的灵人,还是我自己,都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天使便指教我,他们是来自火星的灵人,擅长以一种让在场的灵人既不懂也察觉不出什么来的方式彼此交谈。我很惊讶这种语言存在的可能,因为所有灵人都共享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从他们的思维流出,由观念构成,在灵界听上去如同话语。我被告知,那些灵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形成他们通过唇和脸来表达的观念,以致其他人不明白他们;就在故意抽回其思维的那一刻,他们还特别小心,不让他们的情感显露出任何迹象。这是因为,但凡察觉出情感的任何蛛丝马迹,思维就会变得显而易见;因为思维是从情感流出的,可以说就包含在情感中。我进一步被教导,那些将天堂的生活唯独置于知识,而非爱之生活的人便精心设计这种说话方式,尽管他们并不全都是这样。他们成为灵人后就把这种说话方式保留下来。石鸟尤其表示这些人;因为通过面部表情的调节和舌头的卷曲产生言语,却从其他人那里移除情感、抽回思维,就等于将灵魂或生命从言语中取出,使它变得如同一尊雕像,并逐渐使自己也变成一尊雕像。
不过,尽管他们自以为其他人不明白他们彼此的谈话,但天使灵仍觉察出他们交谈的一切细节。这是因为他们背后的一切思维是藏不住的。这一点通过活生生的经历向他们证明了。我在思想这一事实,我们地球的恶灵不会因骚扰他人而感到惭愧,这个想法就是从听懂他们话的天使灵那里流到我这里的。于是,这些火星灵承认,这的确是他们谈论的主题,并且他们感到惊奇。此外,一个天使灵就能揭开他们谈话和思维的许多细节,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地把他们的思维从他那里抽回来。
后来,这些灵人从上面流入我的脸。他们的流注感觉就像一阵细条状的雨,这表明他们没有对真理与良善的情感,因为这种流注是以条纹来代表的。于是,他们公开与我交谈,说,他们星球的居民以同样的方式彼此说话。他们被告知,这样说话是邪恶的,因为他们以这种方式阻塞内在,从内在退到外在,从而也使得外在丧失生命;尤其因为这样说话是不诚实的。除了能让其他人,甚至所有人,包括整个天堂都知道的事外,诚实的人什么也不愿说,甚至什么也不愿想。但那些不想让其他人知道他们说什么的人,其实正在评判他人,觉得他们不好,觉得自己很好;这种习惯最终导致他们对教会、天堂,甚至主自己的思想和言论都很坏。
据说,那些热爱知识,却不照之生活的人在巨人里面与头骨内膜有关。而那些习惯说话不带感情,将思维留给自己,不与他人共享的人则与骨质化的膜有关,因为他们从拥有某种属灵生命逐渐变得没有任何生命。与其它社群的交流是通过灵人与天使的社群所派出的灵人实现的,这些使者灵被称为使臣(AC 4403, 5856, 5983, 5985-5989)。
3865.“如今我的男人必爱我”表真理的良善就出自该状态。这从“爱”和“男人”的含义清楚可知,爱是指出自该状态的良善,因为一切良善都是爱的产物,因而在此由“爱”来表示;“男人”是指真理(3134节)。至于何为真理的良善,这在前面已反复解释过了,即:它是为了生活而对真理的情感;因为生活就是在真理里面被那些后来重生的人所看到的良善。没有照着真理的生活,真理与良善就不会联结起来,因而良善就无法变成人自己的。
只要注意一下那些过着邪恶生活的人和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谁都能非常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检查一下那些过着邪恶生活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尽管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教会的教义上接受过教导,却根本不相信关于主的任何事,也不信祂和教会的真理;而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则人人都信他们视为真理的那些真理。然而,那些像教会领袖那样教导真理,然而却过着邪恶生活的人的确声称他们相信,其实他们发自内心不信。
其中有些人具有一种说服之信,这种信是正信的仿品,只不过是所确认的纯记忆知识。他们确认这种知识不是因为它是真理,乃因声称忠于它会提升他们的地位、荣耀和利益。这种知识也就从耳朵进入记忆,再从记忆传到嘴上,而不会进入内心,并由此进入对它的承认。由此明显可知,只有生活才能表明对真理的这种承认的性质,也就是信的性质。他们还表明,脱离生活良善的信声称,一个人无论生活如何,都能凭恩典得救;并且这种信还反对这一教导:每个人的生命死后仍旧存留。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