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ISB1.关于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或一方进入另一方,或一方与另一方一起的运作,有三种观点和传统看法,它们都是假设。第一种被称为物质流注,第二种被称为属灵流注,第三种被称为前定和谐或预定和谐。
第一种,就是所谓的物质流注,来自感官的表象和由此而来的谬误,因为表面上看,好像影响眼睛的视觉物体流入并产生思维;同样,影响耳朵的言语流入心智,并在那里产生观念;嗅觉、味觉和触觉也一样。由于这些感觉器官首先接受从世界流入它们的印象,而心智看似根据这些器官所受到的影响而进行思考和意愿,所以古代的哲学家和经院学者便以为流注源于这些器官,并进入灵魂,从而采纳了物质流注或属世流注的假设。
第二种假设被称为属灵流注,来源于秩序及其律法,有些人也称它为偶然流注。因为灵魂是一种属灵物质,因而更纯粹,是在先和内在的;但身体是物质的,因而更粗糙,是在后和外在的;按照秩序,更纯粹的流入更粗糙的,在先的流入在后的,内在流入外在,因而属灵之物流入物质之物,而不是反过来。因此,按照秩序,进行思考的心智根据眼前的物体在眼睛上所引发的状态而流入视觉,心智也随意处理这种状态;同样,进行感知的心智照着言语在耳朵上所引发的状态而流入听觉。
第三种假设被称为前定和谐或预定和谐,来自推理官能的表象和谬误;因为心智在进行运作时与身体一起、同时随着身体行动。然而,一切运作先是连续的,然后是同步的,连续运作是流注,同步运作是和谐;例如,当心智先思考,然后说话时,或当它先意愿,然后行动时;因此,确立同步之物,却排除连续之物,这是推理官能的一个谬误。关于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除了这三种观点之外,不可能构筑出第四种观点,因为要么灵魂作用于身体,要么身体作用于灵魂,要么两者同时不断作用。
SS38.在天堂和世界,我们都会发现一种连续次序和一种同步次序。在连续次序中,一个事物取代并跟随另一个事物,从最高直到最低。但在同步次序中,一个事物紧挨着另一个事物,从最内直到最外。连续次序就像一根从上到下有连续部分的圆柱;而同步次序则像一根从中心到表面形成一系列同心圆的圆柱。接下来我需要解释一下连续次序如何在最外层成为同步次序的。其方式是这样:连续次序的最高事物成为同步次序的最内在事物,连续次序的最低事物成为同步次序的最外在事物。相对而言,就好像有连续部分的圆柱下沉,在一个平面上变成一个连接体。
这就是连续次序如何变成同步次序,它适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论总体还是细节,也适用于灵界的一切事物,因为处处都有一个最初目的,一个居间目的和一个最后目的,最初目的通过中间目的延伸到它的最后目的。这同样适用于圣言。属天之物、属灵之物和属世之物按连续次序从主发出,它们在最后一层存在于同步次序中;圣言的属天和属灵意义正是以这种方式一起或同步在它的属世意义中。一旦明白这一点,就能看出圣言的属世意义,就是字义,如何是它的属灵和属天意义的基础、容器和支撑;圣言字义中的神性良善和神性真理又如何存在于它们的完全、神圣和能力之中。
899.“有十二个门”表那里对真理与良善的一切认知,人凭这些认知被引入新教会。“门”表示对出于圣言的真理与良善的认知,因为人凭它们被引入教会;事实上,门所在的“墙”表示圣言,如刚才所解释的(898节);在下文,经上说“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每门是一颗珍珠”(21:21);而“珍珠”表示对真理与良善的认知(727节)。显然,人凭这些认知被引入教会,就像通过城门进入城那样。“十二”表示全部(参看348节)。在以下经文中,对真理与良善的认知也以“门”来表示:
我要以蓝宝石立定你的根基,又以红宝石造你的女墙,以红宝石造你的城门。(以赛亚书 54:11,12)
耶和华爱锡安的门,胜于爱雅各一切的住处,神的城啊,有荣耀的事乃指着你说的。(诗篇 87:2,3)
当称谢进入祂的门,当称谢祂,称颂祂的名。(诗篇100:4)
耶路撒冷啊,我们的脚站在你的门内;耶路撒冷被建造,如同连络整齐的一座城。(诗篇122:2,3)
耶路撒冷啊,你要颂赞耶和华,因为祂坚固了你的门闩,赐福给你中间的儿女。(诗篇147:12,13)
我必在锡安女子的门述说你一切的美德。(诗篇9:14)
你敞开城门,使守信的公义民族得以进入。(以赛亚书26:2)
应当扬声,使他们进入贵胄的门。(以赛亚书13:2)
那些遵行祂诫命的人有福了,能从门进城。(启示录22:14)
众城门哪,你们要抬起头来,那荣耀的王将要进来。(诗篇24:7,9)
锡安的路径悲伤,她的城门凄凉,她的祭司叹息。(耶利米哀歌1:4)
犹大悲哀,城门衰败。(耶利米书14:2)
耶和华定意拆毁锡安女子的城墙,锡安的门都陷入地内。(耶利米哀歌2:8,9)
他们在争讼的事上定人罪,为城门口责备人的设下网罗。(以赛亚书29:21)
他选择新神,然后开始攻击城门。(士师记5:8)
此外还有其它地方(如以赛亚书3:25-26; 14:31; 22:7; 24:12; 28:6; 62:10;耶利米书1:15; 15:7; 31:38, 40;弥迦书2:13;那鸿书3:13;士师记5:11)。由于“门”表示引入的真理,也就是源于圣言的认知,故城中长老坐在城门口判断;这一点明显可见于相关经文(申命记21:18-21; 22:15;耶利米哀歌5:14;阿摩司书5:12, 15;撒迦利亚书8:16)。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