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1

ISB1.关于灵魂与

ISB1.关于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或一方进入另一方,或一方与另一方一起的运作,有三种观点和传统看法,它们都是假设。第一种被称为物质流注,第二种被称为属灵流注,第三种被称为前定和谐或预定和谐。

第一种,就是所谓的物质流注,来自感官的表象和由此而来的谬误,因为表面上看,好像影响眼睛的视觉物体流入并产生思维;同样,影响耳朵的言语流入心智,并在那里产生观念;嗅觉、味觉和触觉也一样。由于这些感觉器官首先接受从世界流入它们的印象,而心智看似根据这些器官所受到的影响而进行思考和意愿,所以古代的哲学家和经院学者便以为流注源于这些器官,并进入灵魂,从而采纳了物质流注或属世流注的假设。

第二种假设被称为属灵流注,来源于秩序及其律法,有些人也称它为偶然流注。因为灵魂是一种属灵物质,因而更纯粹,是在先和内在的;但身体是物质的,因而更粗糙,是在后和外在的;按照秩序,更纯粹的流入更粗糙的,在先的流入在后的,内在流入外在,因而属灵之物流入物质之物,而不是反过来。因此,按照秩序,进行思考的心智根据眼前的物体在眼睛上所引发的状态而流入视觉,心智也随意处理这种状态;同样,进行感知的心智照着言语在耳朵上所引发的状态而流入听觉。

第三种假设被称为前定和谐或预定和谐,来自推理官能的表象和谬误;因为心智在进行运作时与身体一起、同时随着身体行动。然而,一切运作先是连续的,然后是同步的,连续运作是流注,同步运作是和谐;例如,当心智先思考,然后说话时,或当它先意愿,然后行动时;因此,确立同步之物,却排除连续之物,这是推理官能的一个谬误。关于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除了这三种观点之外,不可能构筑出第四种观点,因为要么灵魂作用于身体,要么身体作用于灵魂,要么两者同时不断作用。

揭秘启示录 #386

386. 对此,我补

386. 对此,我补充这则记事:
有一次,我在灵界四下观望,听到似乎有磨牙声,又似敲击声,他们还混杂着刺耳的声音。于是,我询问所听到的是什么,与我同在的天使说:“是一些俱乐部,我们称之为‘酒馆’,那里正在进行辩论。这些辨论从远处听上去就是如此,不过,走近它们,它们听上去只不过如同辩论声。”我靠近发现一些小房子,由芦苇和泥建成。我想透过窗户往里看看,但一扇窗户也没有;没有可以进去的门,因为天上的光会流入进来,给他们造成混乱。但突然右边出现一扇窗户;于是,我听见他们抱怨说,他们处在一片黑暗中。没过多久,左边又出现一扇窗户,而右边那扇则关上了;然后,黑暗逐渐被驱散,他们发觉自己在光中。此后,我被允许从门进入并倾听。有一张桌子在中间,周围有长凳。不过,在我看来,他们似乎都站在长凳上,彼此激烈辩论信与仁:一方认为信是教会的首要事物;另一方认为仁才是。认为信是首要的那一方说:“我们岂不是因信而与神有关,因仁而与人有关吗?因此,信不是天上的,仁不是地上的吗?我们得救,岂不是靠天上的,而非靠地上的?再者,神难道不能从天上赐予信,因为它是天上的,人必不能为自己获取仁,因为它是地上的?人为自己所获取的,并不属于教会,因而不能拯救。谁能靠行为,就是所谓仁爱的行为在神眼里称义?相信我们,我们不仅唯信称义,还唯信成圣,只要信不被来自仁爱行为的邀功之事所玷污。”除此以外还有更多事。
认为仁是教会首要事物的这一方则针锋相对驳斥这些事,说:“是仁拯救,而不是信;神不是爱所有人,不是愿意所有人都好吗?若不通过人,神如何实现这一切?难道神只是叫人彼此谈论与信相关的那类事?祂不是叫人去行出那些属于仁的事吗?难道你们看不出声称仁是地上的很荒唐吗?仁是天上的,因为你们不去行仁之善,所以你们的信才是地上的!除了像一根木头或一块石头外,你们如何接受信?你们却说,只要听圣言就行。然而,只是听一听,圣言如何运作,又如何作用在一根木头或一块石头上?或许你们在不知道它的情况下仍富有活力,但除了能说唯信得救这句话外,这活力又能是什么呢?至于何为信,何为得救之信,你们并不知道。”
但这时,有一个人起身,与我交谈的天使称他为“调和论者”(Syncretist)。他从头上摘下帽子放在桌子上,但很快又戴回去,因为他是个秃头。他说:“听着!其实你们都错了!真相是:信是属灵的,仁是道德的;不过,它们却联结起来,这种联结要靠圣言,靠圣灵,靠果效,人可以毫不知情,事实上可称作顺从,但没有人参与的份。我自己思想这些问题已经好长时间了,最终悟出:人可以从神接受属灵的信,但无法被神驱向属灵的仁,除非他像一根盐柱。”
说完这番话,那些处于唯信的人给他鼓掌,而那些处于仁的人却叫喊起来;后者愤慨地说:“朋友,听着!你们不晓得道德的生活可以是属灵的,也可以仅仅是属世的。对那些通过神行善,却貌似通过自己而行的人来说,道德的生活就是属灵的。而对那些通过地狱行善,却貌似通过自己而行的人来说,道德的生活仅仅是属世的。”
前面说过,他们的辩论听上去就像磨牙声、敲击声,其中混杂着刺耳的声音。听上去就像磨牙声的辩论,是那些处于唯信之人的;听上去就像敲击声的,是那些处于唯仁之人的;它们所混杂的刺耳声则出自调和论者。他们的声音从远处听上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在世时把时间全都花在辩论上,并未避开任何邪恶,所以没有行出任何属灵的道德良善;而且,他们浑然不知信的全部是真理,仁的全部是良善;没有良善的真理在灵里不是真理;没有真理的良善在灵里不是良善;因此,一个必作成另一个。当右边出现窗户时,之所以有黑暗,是因为天上的光从右边流入会影响意愿;当右边的窗户被关闭,左边的另一扇窗户出现时,之所以有光,是因为天上的光从左边流入会影响认知,并且就其认知而言,人人都可以处于天堂之光,只要意愿在其邪恶方面被关闭。

婚姻之爱 #315

315.对此,我补充

315.对此,我补充两个记事。记事一:

我曾经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大气现象,只见一朵云被分成数朵更小的云,其中有的是蓝色,有的是黑色。我看见这些云朵仿佛在互相碰撞,擦出道道条纹或光线,时而利如剑尖,时而钝如断剑,时而前冲,时而后退,更像是拳击手。这些各种颜色的小云朵看似在彼此交战,其实是在玩耍。由于这个大气现象离我不远,我便举目仔细观看,见有男孩、年轻男子和老年男子正进入一栋大理石结构的建筑,它的根基是花斑岩的。该大气现象就在这栋建筑上方。于是,我问一个正要进去的人那里发生何事,他回答说:“这是一所中学,年轻人在此被引入属于智慧的各种事务。”

听见这话,我便和他们一同进去,因为我在灵里,也就是说,处于和灵界之人,也就是所谓的灵人并天使相同的状态。在这所学校里面,只见前面有一张椅子,中间有些长凳,四周有些座位,入口对面有一个旁听席。椅子是给回答所提问题的年轻人的,长凳是给观众的,四周的座位是给那些前面作出智慧答复之人的,旁听席是给要作仲裁者和评判员的长者的。旁听席中间有一个讲台,一位智者坐在那里,他们称这智者为校长。问题便由他提出,年轻人则从椅子上回答这些问题。众人集合完毕,讲台上的这个人起身说:“现在请回答这个问题,若你能,请解决它:灵魂是什么,它的性质又是什么?”

听到这个问题,众人倍感意外,开始窃窃私语。会众中坐在长凳上的一些人惊呼:“从土星时代直到如今,有什么人能凭任何理性思维明白并领悟灵魂是什么?更不用说它的性质了!毫无疑问,这个问题远远超出所有人的理解范畴!”可旁听席上的人对此却回答说:“这个问题并未超出人的理解力,就在理解的能力和范畴之内。只管回答就是了。”于是,那天被选出来坐到椅子上回答问题的年轻人便站了起来。他们共有五人,都经过长者检查,被认为极其聪明。此时,他们正坐在椅子周围的软座上,然后照他们就座的顺序轮流坐上那把椅子。每个人上去的时候,都要穿上一件乳白色丝绸外衣,外罩一件绣花软羊毛长袍,头戴一顶帽子,帽子上有一圈周围饰有小蓝宝石的玫瑰。

我看见第一位年轻人就是如此穿戴的,他上去说:“灵魂是什么,其性质又是什么,自创世第一天起,这个问题就没有启示给任何人。这是一个唯独神保存在祂宝库中的奥秘。然而,有人已经发现,灵魂就像一位女王那样住在人里面,有学问的专家也已经猜到她的宫殿所在之处。有的把它放在大小脑之间的小结节上,叫做松果体。他们猜测这就是灵魂的座位,因为整个人受两个大脑支配,而这个结节就调控它们。所以,随意调控这两个大脑,也必然从头到脚调控整个人。”他又补充说:“这个观点在许多世人看来是正确或有可能的,但后世却把它当作纯粹的虚构加以弃绝。”

说完这番话,他脱下长袍、外衣,摘下帽子;然后被选年轻人当中的第二位穿上,坐进椅子。他关于灵魂的陈述如下:在整个天堂和整个世界,没有人知道灵魂是什么,它的性质又是什么。灵魂存在,并且在人里面,我们就知道这么多;至于它在哪里,就只能猜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它在头脑中,因为正是在那里,理解力进行思考,意愿作出决定;此外,人的五官都在脑袋前面的脸上。赋予后者和前者以生命的,唯有住在头脑里面的灵魂。但我还不敢说它的宫殿在头脑的哪个地方;有时我赞成那些把它的座位放在大脑的三个脑室里的人;有时赞成那些把它的座位放在大脑纹状体里的人;有时赞成那些把它的座位放在两个大脑髓质里的人;有时赞成那些把它放在皮质里的人;有时赞成那些把它放在硬脑膜里的人。因为这些座位当中的每一个都不缺乏支持它的证据。

支持三个脑室的证据是:它是所有大脑的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和淋巴的容器。支持纹状体的证据是:这些构成骨髓,而神经经由骨髓出去,两个大脑也经由骨髓延伸到脊柱,并从后者和前者发出纤维,而整个人体就由这些纤维构成。支持两个大脑髓质的证据是:这种物质是所有纤维的聚集和集合,而所有纤维形成整个人发展的起点。支持皮质的证据是:这种物质是最初目的和最终目的,由此是所有纤维、因而所有感觉和运动的开始。支持硬脑膜的证据是:这种物质是两个大脑共同的覆盖物,它以一种连续性从大脑延伸到心脏和身体内脏。至于我自己,我觉得这些证据难分高下,就请你们自己决定和选择哪一种是最好的。”

说完,他从椅子上下来,将外衣、长袍和帽子交给第三位。第三位就升到椅子上,然后说:“在我这个年龄,我怎能参透如此高深的话题呢?我向此处坐在周围的智者呼吁,向坐在旁听席上的智者呼吁,甚至向最高层天堂的天使呼吁:有谁能凭他的理性之光为自己形成有关灵魂的任何概念呢?至于它在人里面的座位,我和别人一样能提出很好的猜想。我猜它在心脏,因而在血液中。我这样猜想的理由是,心脏通过血液控制身体和头部。有一条叫主动脉的大血管从心脏发出,直达全身;还有一条叫颈动脉的血管从心脏发出,直达整个头部。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灵魂靠着心脏通过血液来维持、滋养身体和头部的整个有机系统,并赋予其以生命。相信这个论断的另一个理由是,圣经多次提及灵魂与心。如‘要尽你的灵魂和你的心爱神’;神要在人里面造‘一个新灵魂和一个新心’(申命记6:5;10:12;11:13;26:16;;耶利米书32:41;马太福音22:37;马可福音12:30,33;路加福音10:27等)。经上还明确说,血是肉身的灵魂(利未记17:11,14)。”听到这句话,一些人抬高嗓门大声说:“好有学问!”他们都是神职人员。

此后,第四位穿上前一个发言者的衣服,坐进椅子说:“我也怀疑没有人具有这等敏锐和精妙的头脑,竟能参透灵魂是什么,它的性质又是什么。所以我认为,凡想要参透灵魂的人,都会因无用的努力而精疲力尽。但我从小就坚信古人的观点,认为人的灵魂就在他的整体和他的各个部位,因而既在他的头部及其各个部位,也在他的身体及其各个部位。把它的座位安置在某个特定部位,而不是各处,这是现代学者发明的虚妄观念。此外,灵魂是一种属灵实质,它的属性不可能是延伸和位置,只能是居住和充满。再者,当有人提及灵魂时,他不是理解为生命吗?而生命不是在整体和各个部位吗?”许多观众支持这种说法。

在他之后是戴着相同徽章的第五位,他从椅子上发表如下声明:“灵魂在哪里,它是在某个部位还是在整个人里面,我就不细说了。但我会根据自己的资源和知识库就这个问题,即灵魂是什么,它的性质又是什么,说说自己的想法。人们都将灵魂想象为某种纯粹的东西,好比以太,空气或风;生命力由于人所拥有的理性(人就凭这理性胜过动物)而在其中。我的这种观点基于以下事实:当人去世或咽气时,我们就说他把灵魂或灵交出去了。也正因如此,死后继续活着的灵魂被视为这样一种气息,它包含我们称之为灵魂的意识。灵魂还能是别的什么吗?不过,我曾在旁听席上听你们说,这个问题,就是灵魂是什么,它的性质又是什么,并未超出理解力,而是在它的能力和范畴之内,所以我乞求你们自己解开这千古之谜。”

于是,旁听席的长者就朝提出这个问题的校长望去。他们一点头,校长就明白他们想让他下去告诉他们答案,于是立刻从讲台上下来,穿过礼堂,坐进椅子。然后,他伸手说:“请听我说。有谁不认为灵魂是一个人最内在、最微妙的本质呢?但是,没有形式的本质不就是想象的虚构物吗?因此,灵魂是一种形式,至于是哪种形式,我会告诉你们。它是属于爱的一切事物和属于智慧的一切事物的形式。属于爱的一切事物被称为情感,属于智慧的一切事物被称为感知。后者来自前者,因而这二者一起构成一个形式,这个形式包含无数事物,并且这些事物以如此的秩序、系列和连贯性被排列,以至于可以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之所以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是因为若要保持这个整体的性质,或也可说,若它要保持一个统一体,就不能从它取走什么,或给它添加什么。人的灵魂不就是这样一种形式吗?属于爱的一切事物和属于智慧的一切事物,不就是这个形式的本质吗?对人来说,这些本质就在他的灵魂里,并从他的灵魂而在他的头部和身体。

“你们被称为灵人和天使;你们在世时以为灵人和天使,因而心智和性格就像一阵阵风或以太粒子。但现在你们清楚看到,你们是真正实实在在的人,在世时这人在物质身体中生活和思考。你们知道,并不是这个物质身体,而是这身体中的属灵实质在生活和思考。你们将这称为灵魂,却不知道它的形式。然而,现在你们已经看见它了,并还要看见它。你们都是灵魂,关于它的不朽,你们有那么多的听闻、思考、谈论和著述;你们因是出于神的爱与智慧的形式,所以永远不会死。灵魂是人的形式,既不能从这形式取走什么,也不能给它添加什么,它还是全身一切形式的至内在形式。由于在外的形式从至内在形式取得自己的本质和形式,所以你们就是灵魂,正如你们在自己和我们眼里那样。简言之,灵魂因是至内在的人,故就是这个人自己;因此,它的形式就是丰满而完美的人形。然而,它并不是生命,而是接受从神而来生命的最近容器,因而是神的居所。”

许多人因这番话鼓掌喝彩,但有些人说:“这些话,我们必须掂量掂量。”然后,我就回家了,看哪,只见在这所中学上方,一片没有条纹或光线彼此交战的亮云取代了之前那个大气现象。这云穿透屋顶,进入这所中学,照亮它的墙壁。我听说,他们看到墙上有题字,其中有这一句:“耶和华将生命的灵魂吹进人的鼻孔里,人就成了活的灵魂”(创世纪2:7)。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