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十、人里面如此穿上衣服的属灵事物使他能作为一个理性和道德之人,因而作为一个属灵的属世人活着
ISB12.从上面所确立的原则可以推出这一结论:灵魂穿上一副身体,就像一个人穿上一件衣服一样。因为灵魂流入人的心智,通过心智又流入身体,并携带它不断从主所接受的生命,从而间接把生命转入身体,在那里通过最紧密的结合可以说使身体活着。从这一点和上千个经历见证明显可知,属灵之物与物质材料结合,如同活力与死力结合,使人说话理性、行事道德。
表面上看,好像舌头和嘴唇出于自己里面的某种生命说话;胳膊和手以同样的方式行动;但正是本身属灵的思维在说话,同样属灵的意愿在行动,各自通过自己的器官如此行,这些器官本身都是物质材料,因为它们取自自然界。事实的确如此,这一点会显现在白昼之光下,只要考虑到这种情况:从言语中除去思维,嘴巴不就立刻哑了吗?同样,从行为中除去意愿,手不就立刻停顿了吗?
属灵事物与属世事物的结合,以及由此而来的生命在物质材料中的表现,好比干净海绵里的丰盛葡萄酒,也好比葡萄里甘甜、待发酵的葡萄汁,还好比苹果里的美味果汁,又好比肉桂的芳香。包含所有这些事物的纤维是物质材料,它们本身既没有味道,也没有气味,而是从它们里面和之间的液体中获得味道或气味;因此,如果你挤出这些汁液,它们就成了死的纤维丝。如果生命被拿走,身体器官也一样。
人凭属灵事物与属世事物的结合而变得理性,这一点从他思维的分析过程明显看出来;他出于同样的原因而变得道德,这一点从他行为的优雅和举止的得体明显看出来。他凭通过天堂从主接受流注的官能而拥有这些,天使天堂是智慧与爱、因而理性与道德的真正居所。从这些事可以看出,在人里面结合的属灵之物和属世之物使得他作为一个属灵的属世人活着。他死后以一种既相似又不相似的方式生活,原因是,那时他的灵魂会穿上一副实质身体,就像在世上穿上一副物质身体一样。
许多人以为,心智的感知和思维因是属灵的,故无需外物或赤裸裸地并且不通过有机组织形式流入。然而,做这种梦的人没有看到头部的内层,在那里,感知和思维就在自己的起始中;他们不知道脑在那里,而脑是由灰质和白质,连同腺体、脑室、隔膜,以及把它们都围绕起来的脑膜和脊膜交织构成的;他们同样不知道,一个人的思维和意愿是理智的,还是疯狂的,取决于所有这些器官是处于健全的状态,还是处于扭曲的状态;因此,他的理性和道德取决于其心智的器官结构。因为没有用来接受属灵之光的有机组织形式,就没有什么东西能论及人的理性视觉,就是理解力,或说人的理性视觉,即理解力就是一种抽象的虚无,就像没有肉眼,就没有什么东西能论及属世视觉,或说属世视觉就是一种抽象的虚无;其它例子也一样。
336.“众山和海岛都被挪移,离开本位”表一切爱之良善和信之真理都逐渐远离。若不藉着灵义,没有人知道这就这些话的含义。然而,它们之所以具有这种含义,是因为“山”表示那些处于爱之良善的人,还因为众天使都住在山上;诸如处于对主之爱的天使住在高山上;诸如处于对邻之爱的天使住在较低的山上;因此“每座山”表示每种爱之良善。“海岛”表示那些距离对主的敬拜更加遥远的人(34节);在此表示那些处于信,并不怎么处于爱之良善的人,故从抽象意义上说,“每座海岛”表示每个信之真理;“被挪移离开本位”表示逐渐远离。正因天使的居所都在大山、小山上,所以在圣言中,“大山”和“小山”表示天堂和教会,就是对主之爱和对邻之爱所在之处;在反面意义上则表示地狱,就是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所在之处。
“大山”和“小山”表示天堂和教会,就是对主之爱和对邻之爱所在之处,因而是主所在之处。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
我要向山举目,帮助从何而来。(诗篇121:1)
看哪,那传平安之人的脚登山。(那鸿书1:15;以赛亚书52:7)
大山和小山都当赞美耶和华。(诗篇148:9)
巴珊山是神的山,巴珊山是诸岭的山。诸山啊,诸岭的山啊,你们为何踊跃?耶和华渴望住在山上,耶和华必住这山,直到永远。(诗篇68:15-16)
大山踊跃如公羊,小山跳舞如羊群的羊仔儿;大地啊,你在主面前便有产痛。(诗篇114:4-7)
我必从雅各中将种带出来,从犹大中将承受我众山的领出来,我的选民必拥有它们,我的仆人要在那里居住。(以赛亚书65:9)
在时代的末了;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马太福音24:16)
耶和华啊,你的公义好像神的高山。(诗篇36:6)
耶和华要出去作战,那日,祂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撒迦利亚书14:3,4)
“橄榄山”表示神性之爱,故:
主每日在殿里教训人,每夜出城,在橄榄山住宿。(路加福音21:37; 22:39;约翰福音8:1)
主在那山上与祂的门徒讲述祂的到来和时代的末了(马太福音24:3;马可福音13:3等)。而且,祂还从那里到耶路撒冷并受难(马太福音21:1; 26:30;马可福音11:1; 14:26;路加福音19:29, 37; 21:37; 22:39)。由于“山”表示天堂和爱,所以:
耶和华降临在西乃山顶上颁布律法(出埃及记19:20; 24:17)。由于同样的原因,主在彼得、雅各和约翰面前变像时也是在一座高山上(马太福音17:1)。因此缘故,锡安坐落在山上,耶路撒冷也是,它们在圣言多处被称为“耶和华的山”和“圣山”。“大山和小山”在其它地方也具有类似含义(如以赛亚书7:25; 30:25; 40:9; 44:23; 49:11, 13; 55:12;耶利米书16:15, 16;以西结书36:8;约珥书3:17, 18;阿摩司书4:1, 13; 9:13, 14;诗篇65:6; 80:8, 10; 104:5-10, 13)。
“大山和小山”表示这些爱,这一点从它们的反面意义看得更清楚,它们在反面意义上表示地狱诸爱,也就是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
耶和华的日子必临到一切高山上,临到一切被举起的冈陵上。(以赛亚书2:12, 14)
一切深谷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低。(以赛亚书40:4)
诸山必倾覆,陡地必塌陷。(以西结38:20,21)
看哪,毁灭全地的山哪,我与你反对,使你成为燃烧的山。(耶利米书51:25)
我观看大山,看哪,它们尽都震动,小山也都倾覆。(耶利米书4:23-25)
在我的怒中有火燃烧起来,山的根基着了火。(申命记32:22)
我要使大小山冈都变为荒场。(以赛亚书42:15)
看哪,雅各啊,我已使你成为打谷器,你要扬净群山,把它们打得粉碎,又使冈陵变成糠秕,风要将它们吹去。(以赛亚书41:15-16)
你们的脚未在昏暗山上绊跌之先,当将荣耀归给耶和华神。(耶利米书13:16)
那妇人,也就是巴比伦所坐的“七座山”并非表示别的(启示录17:9;此外还有其它地主,如以赛亚书14:13;耶利米书50:6; 9:10;以西结书6:3, 13; 34:6;弥迦书6:1, 2;那鸿书1:5, 6;诗篇46:2,3)。综上所述,明显可知“众山和海岛都被挪移,离开本位”,以及下文“各海岛都逃避了,众山也不见了”(启示录16:20;714节)是什么意思。
七、自然界的太阳是纯粹的火,自然世界靠这太阳存在并持续存在
ISB9.自然及其世界,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气,被称为行星的大地,其中包括我们所居住的水陆星球,以及年复一年妆饰其表面的一切产物,无论总体还是细节,唯独靠太阳生存,太阳构成它们的中心,并通过它的光线和热的调节而无处不在;每个人都能从经验、感官见证,以及论述世界变得可居的方式的著作清楚知道这一切。由于这些事物的永久生存来自这个源头,也就是太阳,所以理性可以确切地得出这个结论:它们的存在也来自这个源头;因为永久生存就是永久存在,如它们最初存在那样。由此可知,自然界是耶和华神通过这太阳其次创造的。
此前已说明,既有属灵事物,也有属世事物,这两种事物彼此完全不同;属灵事物的起源和维护来自一个纯粹为爱的太阳,耶和华,宇宙的创造者和维护者,就在这太阳中间。但属世事物的起源和维护来自一个纯粹为火的太阳,后者源于前者,两者都源于神,这一点是随之而来的,如同在后之物随在先之物而来,在先之物随首先者而来。
自然及其世界的太阳是纯粹的火,它的一切效果证明了这一点;如它的光线通过光学仪器聚焦于一个点,就会从中发出猛烈燃烧的火,以及火焰;其热的性质,这热类似于初级火的热;以及这热根据入射角分级,由此产生气候变化和一年四季;此外还有其它许多事实,理性官能根据这些事实,通过身体感觉可以证实:自然界的太阳仅仅是火;还证实:它是最纯的火。
那些对属灵事物起源于自己的太阳一无所知,只知道属世事物起源于自己的太阳之人,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混淆属灵事物和属世事物,并通过感官、因而推理的谬误得出以下结论:属灵事物无非是纯粹的属世事物,从光和热所激发的后者的活动就产生了智慧和爱。除了自然之外,这些人眼睛看不到别的,鼻子闻不到别的,胸中呼吸不到别的,所以就将一切也归于自然,从而吸收属世之物,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这些人好比把马套在车后,而不是车前的车夫。
那些区分属灵事物和属世事物,并从前者推断后者的人则不然。这些人也发觉灵魂进入身体的流注是属灵的,属于身体的属世事物作为工具和手段服务于灵魂,灵魂通过它们在自然界中产生其结果。你若得出别的结论,就好比一只螃蟹,行走时靠尾巴帮助前进,每走一步眼睛都会向后看;你的理性视觉则好比当阿耳戈斯前额上的眼睛睡觉时,他后脑勺上的眼睛的视觉。这些人在推理时也自以为是阿耳戈斯;因为他们说,谁看不出宇宙的起源来自自然界?那么神是什么?不就是自然界最内在的延伸吗?以及类似荒谬的事;他们夸耀这些事,比智慧人夸耀理性的事更甚。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