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17

十五、目的在第一层级

十五、目的在第一层级,原因在第二层级,结果在第三层级

ISB17.谁看不出目的不是原因,而是产生原因;原因不是结果,而是产生结果;因此,它们是按顺序接连而至的三种不同事物?对一个人来说,目的是他的意愿之爱,因为一个人所爱的,他会向自己提议并打算之;对他来说,原因就是其理解力的理性,因为目的通过理性寻求中间或有效原因;结果则是身体从目的和原因,并照着它们的运作。因此,人里面有三样事物,它们按顺序接连而至,并且是以高度层级接连而至的那种方式。当这三样事物出现在行为中或得以稳固时,目的就内在于原因中,并通过原因在结果中;于是,这三者共存于结果。因此,圣言上说,各人要照所行的受审判;因为目的或他的意愿之爱,原因或他的理解力的理性,一起存在于结果,也就是他的身体行为中;因此,整个人的品质就包含在它们里面。

那些不知道这些真理,从而没有区别理性对象的人,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思维观念终结于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或沃尔夫的基质论。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如同用一个门闩那样关闭自己的理解力,以致他们甚至不能理性思考属灵流注,因为他们无法思考任何进展;事实上,沃尔夫论到他的基质说,它若被分开,就会陷入虚无。理解力就这样停留在它自己最初的光中,这光仅从身体感官发出,没有前进一步。因此,人们只知道属灵之物是一种精细的属世之物;动物和人一样拥有理性;灵魂是一阵风,就像人临死从胸中呼出的那口气;此外还有几个不属于光,而是属于幽暗的观念。

由于灵界的一切事物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照这些层级行进,如前所示,所以显而易见,聪明实际上在于知道和区分它们,并按它们的秩序来看待它们。通过这些层级,当知道每个人的爱时,也就知道他的品质;因为如前所述,属于意愿的目的,属于理解力的原因和属于身体的结果都是从他的爱出来的,就像一棵树从它的种子出来,果实从树出来一样。

爱有三种:天堂之爱,世界之爱和自我之爱;天堂之爱是属灵的,世界之爱是物质的,自我之爱是肉体的。当爱是属灵的时,从它出来的一切事物,如同从其本质出来的形式,都会获得它们的属灵性质;类似地,如果主导爱是对世界或财富的爱,因而是物质的,那么从它出来的一切事物,如同从其最初源头出来的衍生物,都会获得物质的性质;同样,如果主导爱是自我之爱,或高人一等的爱,因而是肉体的,那么从它出来的一切事物都会获得它们的肉体性质。因为处于这种爱的人只关注自己,因而将其心智的思维沉浸于他的肉体。因此,如刚才所述,人若知道任何人的主导爱,同时知道目的到原因,原因到结果的进程,这三样事物照高度层级按顺序接连而至,就知道整个人。天堂天使便以这种方式了解与他们说话的每个人:他们从他说话的语气觉察到他的爱,从他的脸上看到他的形像,从他的身体姿势看到他的性格。

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1

ISB1.关于灵魂与

ISB1.关于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或一方进入另一方,或一方与另一方一起的运作,有三种观点和传统看法,它们都是假设。第一种被称为物质流注,第二种被称为属灵流注,第三种被称为前定和谐或预定和谐。

第一种,就是所谓的物质流注,来自感官的表象和由此而来的谬误,因为表面上看,好像影响眼睛的视觉物体流入并产生思维;同样,影响耳朵的言语流入心智,并在那里产生观念;嗅觉、味觉和触觉也一样。由于这些感觉器官首先接受从世界流入它们的印象,而心智看似根据这些器官所受到的影响而进行思考和意愿,所以古代的哲学家和经院学者便以为流注源于这些器官,并进入灵魂,从而采纳了物质流注或属世流注的假设。

第二种假设被称为属灵流注,来源于秩序及其律法,有些人也称它为偶然流注。因为灵魂是一种属灵物质,因而更纯粹,是在先和内在的;但身体是物质的,因而更粗糙,是在后和外在的;按照秩序,更纯粹的流入更粗糙的,在先的流入在后的,内在流入外在,因而属灵之物流入物质之物,而不是反过来。因此,按照秩序,进行思考的心智根据眼前的物体在眼睛上所引发的状态而流入视觉,心智也随意处理这种状态;同样,进行感知的心智照着言语在耳朵上所引发的状态而流入听觉。

第三种假设被称为前定和谐或预定和谐,来自推理官能的表象和谬误;因为心智在进行运作时与身体一起、同时随着身体行动。然而,一切运作先是连续的,然后是同步的,连续运作是流注,同步运作是和谐;例如,当心智先思考,然后说话时,或当它先意愿,然后行动时;因此,确立同步之物,却排除连续之物,这是推理官能的一个谬误。关于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除了这三种观点之外,不可能构筑出第四种观点,因为要么灵魂作用于身体,要么身体作用于灵魂,要么两者同时不断作用。

揭秘启示录 #866

866.启20:12

866.启20:12.“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神面前”表所有从地上死亡,如今在那些身处灵人界之人当中的人,无论状态和性质如何,都被主聚集起来受审判。“死了的人”表示所有离世,或肉身死亡的人,下文将详述他们。“大小”表示无论状态和性质如何(604节)。“都站在神面前”,也就是站在“坐宝座的”面前,表示出现并聚集起来受审判。在圣言中,“死人”和“死”所表相同,“死”表示各种事物;因为“死”不仅表示属世生命的消亡,也就是死亡,还表示属灵生命的消亡,也就是被罚下地狱。“死”还表示身体之爱或肉体欲望的消亡,之后生命便有一个新开始。“死”同样表示复活,因为人死后立即复活。“死”还表示被世界忽视、不承认和弃绝。不过,就最普遍的意义而言说,“死”和“魔鬼”所表相同,因此“魔鬼”也被称为“死”,并且“魔鬼”表示地狱,就是那些被称为“魔鬼”的人所在之地。
所以,“死”也表示使人成为魔鬼的意愿之邪恶。在接下来两节经文中,“死”就表示后一种意义,即意愿的邪恶,在那里,经上说“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并且“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由此明显可知,“死人”在各种意义指的是谁。他们在此表示所有离世,或从地上死亡,然后在灵人界的人。
之所以说在灵人界,是因为所有人死后首先进入灵人界,在那里,善者预备上天堂,恶者预备下地狱;有的仅在此停留一个月,或一年,有的则停留十年,直至三十年;那些为自己仿造天堂的人曾被允许停留数个世纪;但如今没有人在此逗留超过二十年。那里人数庞大,也有如天堂和地狱中那样的社群。关于灵人界的相关内容,可参看前文(784,791节)。最后的审判在那些处于灵人界的人,而非那些处于天堂或地狱的人身上施行,因为天堂里的人此前就已得救,而地狱里的人此前就已罚入地狱。由此可见,那些以为最后的审判将发生在地上,届时人们将带着肉身复活的人受了何等大的欺骗。事实上,从世界最初被造时起,所有人曾活着的人都在灵界,并披上灵体。在那些属灵的人眼里,他们的形态和世人一样,正如世人看世人的样子。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