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宝训

发布时间:2023-12-18
阅读:23 次

马太福音第五章至第七章

老师应该确定孩子们知道他们所在班级的课程中所建议的问题的答案,以及他们自己的指南中所提到的任何其他要点。然后学习成年班中建议的一些实践课程。老师应该事先学习这些内容,挑选并标记出课文中表达每个要点的具体经文。与孩子们一起学习,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阅读。多花些时间在那些似乎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地方。你可能无法讲述所有内容,因为你应该留出至少五分钟的时间来讲解末尾的比喻,但是你将能够向孩子们展示山上宝训是多么意味深长,并且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确保他们知道这三章中每一章的著名段落是什么。

教义要点

品格必须建立在主的真理之上。

“福”是主亲自赐给我们的快乐法则。

家长指南

马太福音4:23告诉我们,主在服事中传道,教导,医治,故毫无疑问,祂讲了很多道。我们认为祂的话多数是教导,事实上,我们今天的课文里说:“他就开口教导他们说。”但这一课的内容通常被称为“山上宝训”。

加利利的山描绘我们在世上生活的灵性视角。这种视角与世俗的视角有多大的不同,可以从我们对什么有益的世俗观点与主在这篇讲道中给我们的教导之间的差异得到证明。这篇讲道以说福开始,我们记得“福”的意思是“快乐”。通读这些福,问问自己,一般人是否会认为其中所提到的可以使人快乐。然而这是主对我们说的,主知道。就连千百年前听主亲口讲道的人也意识到,主所说的是无可辩驳的真理,正如我们在第七章最后一节所了解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非常严肃地问自己:“既然主已明确地告诉我,这个与世俗的观点完全不同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且是唯一能引向永恒幸福的观点,我若继续从世俗的观点看待我和其他人的生活,还是智慧的做法吗?”

在这三章讲道中,每一章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段落。第五章是福。第六章是主祷文。第七章是黄金法则(*the Golden Rule,金律)。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节又一节简单实用的教导,涵盖了我们所有常见的经历和问题。例如,我们被告知,若不行真理,我们即使知道真理也是无用的;无论世界上的条件如何变化,十诫都是良善生活的基本法则;表面良善的生活是不够的,心必须是正的;如果只是爱那些能够回报的人,这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对自己的爱(*self-love,我欲);我们应该不断努力追求的理想必须不亚于主给我们作出的完美榜样;如果我们行善是为了叫人看见,就不要指望获得天上的赏赐;如果我们没有取得世俗的成功,我们不应该感到不安,也不要担忧未来;我们应该批评自己,而不是批评别人;我们应该真诚地跟随主,若做了错事,不要为自己找借口。

牧师可以在主的这篇讲道的每一节中找到足够多的材料来做多次讲道。最后的比喻非常生动地总结了主为我们所做的——向我们展示神圣真理的坚固磐石,我们应该在这磐石上建立我们品格的房子,也警告和拯救我们脱离不可避免的毁灭,如果我们在世俗观点的流沙上建造。

儿童班

年幼的孩子会喜欢想象主坐在山上,人们聚集在祂周围。要确保他们明白“有福”的意思是“快乐”;主希望我们快乐,并在这篇讲道中告诉我们如何快乐。说完这篇讲道的总体情况后,快速读一遍经文,简单介绍每一节,然后讨论最后的比喻及其含义。

当你去教堂时,牧师会讲道,不是吗?你常常不能理解他在说什么,因为你还是个孩子。但你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越来越明白。在布道中,牧师试图帮助人们理解主的圣言。

当主在世的时候,祂也讲道。圣经中记载的最长的讲道叫做“山上宝训”。

山上宝训是如何开始的?

“有福”是什么意思?

主告诉我们怎么做能真正使我们快乐。

山上宝训充满了美丽而智慧的教导。

山上宝训记录在马太福音的第5、6和7章。

第六章有主祷文。

第七章有黄金法则。

山上宝训以一个精彩的比喻结束。比喻乃是有另一个含义的故事。让我们读一读这个比喻(读马太福音7:24-27)。我不知道你是否能理解这个故事的内在含义。你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住在房子里,但这个房子不是我们建造的,有时我们会从一个房子搬到另一个房子里。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另一个房子,是我们自己建造的,而且一直住在里面,尽管他每天都在里面做出改变。这个房子被称为我们的品格。你永远是你自己,即使有时候你喜欢假装你是别人。品格的房子是由我们每天的感受、思考和行为所建造的。如果它是建造在主在圣言中所赐给我们的真理上,那么它就是建造在坚固的磐石上。但是,如果我们的品格是建立在自己或玩伴关于良善的观念上,那么我们的房子就是建造在沙子上,因为这些观念一直在变化,而且往往是错误的。现在你还记得我们关于试探的课吗?暴风雨击打我们品格的房子,这暴风雨就是我们的试探。你能明白这个比喻的教导吗?

当主说完了话,众人对祂的话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他们会感到惊讶?

主说话有权柄,因为祂是神,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一点。

少年班

首先讨论整篇讲道,解释三个部分的构成和每一部分的内容。然后论及福是主的整个教导的关键,是诫命的积极一面。对于少年人,激励他们建立正确的情感和行为也许比禁止更有效。他们应该明白,两方面都是必要的,但真正快乐的生活是以主的无私精神为核心的。然后讲述具体的教训,以比喻结束。

马太福音的第5、6和7章被称为山上宝训。为什么?

在圣经中,还有许多奇妙的事发生在山上。诫命是在西奈山上颁布的。耶稣到山上去祷告。祂带着最亲近的三个门徒上山去,看见祂的圣容。你还记得,以利亚提出并实施了在迦密山上试验假先知的计划。这是因为山顶是描绘思想和情感的崇高状态,是我们靠近主时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我们可以俯视自己的日常生活,看见它的真实面貌。因此,当主看到人们极其需要祂的教导时,就带着他们上山去。因为主不但看见他们的身体,也看见他们的灵魂。

山上宝训并不长,但极具内涵;要一个接一个地学习它的教导,得花上一整年的时间。你们会想自己去做的。但你们应该知道并记住,在它的三章内容里,每一章都有一个特别著名的段落:第五章是福,第六章是主祷文,第七章是黄金法则。

讲道从说福开始。正如我们在诗篇第一篇的课中所学习的,“有福”的意思是“快乐”。许多人可能不认为主在这篇讲道中所说的有福的状态会真正使他们快乐。他们认为快乐来自于吃喝玩乐、事业有成、受人欢迎、有财有势。但我们知道,人们可能拥有所有这些世俗的东西,却并不快乐。快乐来自于主,是主的无私的精神在我们心里的感受。当我们总是想着自己,希望别人为我们服务时,我们永远不会快乐,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常常想获得我们得不到的东西。只有忘记自己,乐于助人,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这是有福说所教导我们的。

这篇讲道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例子,说明了如果我们想要培养能带来快乐的品格,就必须做些什么。我们必须通过遵守诫命来证明我们真的愿意服事主;我们不能让怨恨或愤怒留在心里;当人们伤害我们时,我们必须友善和宽容;我们不要因为行了善事而自夸,也不要试图告诉别人,好得众人的称赞;我们必须更多地思考做一个良善的人,而不是取得世俗的成功;我们必须将未来交托给主,不要忧虑;我们不要挑别人的毛病,却不省察自己的错误。

在这篇讲道的末尾有一个什么比喻?

什么是比喻?

在这个比喻中,房子就是我们的品格。我们应该在磐石上建造房子,这磐石就是主的真理。沙子是我们自己的观点,或是别人的观点,他们不通过学习主的真理来寻找生命之道。雨淋,水冲,风吹,代表我们在生活中所遇见的试探和考验。好人和坏人都会遇到试探。

当暴风雨来临时,建在磐石上的房子会怎么样?

建在沙子上的房子会怎么样?

为什么人们对主的教导感到惊讶?

主说话有权柄,因为祂就是神本身。

青少年班

重点应该放在向主寻求指引,而不是向自己寻求指引的必要性上。你可以带着这样的思想来学习所列的经文,以比喻和唯有主说话“有权柄”的思想结束。

山代表接近主的思想和情感的高境界,加利利则代表我们在世上的日常生活。如果我们要看清自己生活的真实面貌,就必须提升我们的思想,超越世俗的追求和野心。除非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否则我们就不能理解主在山上宝训中的教导。

这篇讲道以陈述引向快乐的生命品质开始。我们可能还记得诗篇第一篇的课,说到“有福”的意思是“快乐”。这些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会带来快乐的品质。我们很可能认为,如果我们拥有美丽的外表、非凡的力量、自信、商业才能、金钱或某种天赋,我们就会快乐。在我们看来,这些东西是人生来能拥有的最好的东西,也是最值得为之奋斗的东西。这些可能确实带来了世上所谓的成功,但我们发现,拥有它们的人并不总是快乐的。主通过说福给我们提供了唯一可靠的快乐法则。读第17节。福满足了诫命,它们所描述的品质是我们因为希望服事主而遵守诫命的结果。以赛亚说:“要停止作恶,学习行善。”

这篇讲道的所有其他教导都是实际的例子,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达到有福的品质。阅读讲道的其余部分,注意主是如何不断地指出纠正内在生命的必要性的。这篇讲道必须每次学习一点,因为其中有很多内容。但我们要记住,在这三章中,每一章都有一段特别著名的经文:第五章的福,第六章的主祷文,第七章的黄金法则。我们很可能熟悉整篇讲道的几乎每一节经文,因为我们曾听到它们被引用或被用作讲道。这篇讲道中的每一个教导都挑战我们的思想,引导我们审视自己。有时我们会像当时听道的人一样,对主的教导感到惊讶。例如,我们当即会说:“灵里贫穷的人怎么可能快乐呢?”(*poor in spirit,和合本作“虚心的人”)因为我们把“灵里贫穷”理解为“精神上的贫穷”或懦弱。这不是主的意思。灵里贫穷的人就是那些不把自己看得太重而愿意向主寻求指引的人,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多么软弱,多么需要主的帮助。在整部圣言中,“穷人”都是这个意思。同样地,“哀恸的人”是那些真正为自己的罪恶懊悔而努力改善的人,而“温柔的人”是那些宁愿自己受伤也不愿伤害别人的人。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来阅读整篇讲道,试着明白主的意思,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放进祂的话里。

在磐石或沙子上建造房子的比喻对于这篇讲道是一个恰当的结尾。房子就是我们的品格。磐石是主的真理。沙子是人的观点。雨淋,水冲,风吹,是每个人生命中的试探和考验,好人和坏人都是一样。如果我们把品格建立在对主和圣言的信仰上,总是努力按照祂的教导去感受,去思考,去行动,我们就能以毫不动摇的信心去迎接考验、试探、丧亲之痛和失望;我们知道,无论主允许我们遭遇什么,祂都是为了我们永远的利益,我们一路上都是快乐的,因为主要住在我们家里,祂无私的爱,也就是快乐,也会在我们心里。试着永远记住,快乐是一种感觉,它来自内心,而不是来自外界。

主说话“有权柄”,因为祂拥有权柄。祂是神。祂知道。

基本的对应

沙子:人的观点

暴风雨:考验和试探

青年班

在对整篇讲道和其中最著名的段落作了概括性的陈述之后便开始讲解经文,在学生们似乎想要讨论的段落停下来。重要的是要引导年轻人认识到这篇讲道的内容多么丰富,并激发他们自己学习的愿望。

山上宝训在马太福音中占了三章的篇幅。在路加福音的第六章有更简短的形式。在马太福音中,讲道从说福开始,也包含了主祷文和黄金法则。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人们可以无止尽地论述它,而我们只能触及其中的几个要点。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终生学习这篇讲道,并且总能从中找到新的精神食粮。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主看到的不仅是众人的身体,祂也看见了他们的灵魂,他们灵性上的弱点和需要。所以祂带着他们上了山。“上山”描绘把我们的思想从世俗观念的层面提升到属灵的层面。

首先,主述说了快乐的法则;如果我们想了解“世界无法给予的平安”,就必须培养这些品质。难怪人们会感到惊讶!这些品质肯定不是世人所认为的快乐的基本要素,也不是我们今天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事实上,我们很自然地认为它们中的许多都与不快乐有关。但与主一同上山的人愿意接受祂的教导,祂称他们为“地上的盐”。盐的化学特性是将不同的元素结合起来,它代表把生活中的真理和良善结合起来的愿望。这些人想成为良善的人,但他们迷失了生活的方向,没有走在通往天堂的路上。盐已经“失了味”。

因此,耶稣坚定地将他们引向神,作为真理和良善的唯一源头。祂告诉他们,诫命必须按字句(*literally)遵守,律法的一点一画都不会废去。这在今天也是一样,但祂也告诉他们,仅仅从外表上遵守律法是不够的。

然后,祂重述了一些被文士和法利赛人曲解的诫命,在每一种情况下,祂都加上了新的教导,即精神或动机必须变得纯洁。祂试图改变人们的心,从自私、贪婪、报复、淫欲和仇恨转变为温柔、怜悯、宽恕、纯洁和谦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福的美德。

第五章的最后一节经常受到质疑。“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在天上的父完全一样。”有限的人可能达到完全吗?主指望我们变得完全吗?圣言本身给出了答案:“他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诗篇103:14)但祂在我们面前设立了一个理想,这是唯一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一旦我们对自己说:“我不可能达到完全,所以尝试也没有用”,或者落入为自己的错误开脱的习惯,说:“好吧,没有人是完全的”,这样我们就停止了灵性的进步。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一个可以达到的理想,我们就可能实现它,然后不再有奋斗或期待的目标。但如果我们以完美的神圣的生活为模范,我们就可以进步到永远。唯有主说话有权柄,祂的教导是信实的。我们应该向主而不是我们的邻舍寻求指引。

在磐石或沙子上建造房子的末后的比喻,非常生动地总结了整篇讲道的教训。房子代表我们的品格。我们应该将品格建造在磐石上,这磐石代表主在圣言中所赐给我们的真理。沙子代表人的变化无常的观点。暴风雨代表我们所遇到的试探和考验,好人和坏人都是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出决定,但主告诉我们什么是明智的决定。当你进入大学,进入社会,人的观点常常会以强有力的和有说服力的方式呈现给你。你甚至可能因为相信主而不是相信“现代学术”而被嘲笑。但请记住诗篇作者所说的:“我比我的师傅更通达,因我思想你的法度。”(*诗篇119:99)

成年班

首先阅读第五章的第一节,并讲解它的含义。然后表示说这篇讲道向我们提出了真正的挑战,并根据时间尽可能多地讲解其中的陈述。

虽然山上宝训在实际阅读时间上比大多数现代布道短,但它充满了自然的和属灵的教训,为许多布道提供了材料。对于当时听道的人来说,它的教导是全新的。即使是那些对圣经有所了解的人,也不知道圣经教导了这些东西。一个奇怪的事实是,尽管这篇讲道已经出现了多个世纪,而且人们一直在阅读和学习它,然而当我们将它的教训与当前的思潮和实践相比较,诚实地加以研究时,它的教训似乎仍然是新的。例如,我们大多数人无疑都知道什么是有福,我们承认它们是主的生命规则,并经常复述它们。但我们是否已经将它们融入生活呢?我们真的相信谦卑的人、哀恸的人、温柔的人、被逼迫的人是快乐的吗?但主告诉我们这是真的。它与人们普遍接受的寻找快乐的方法是如此相反,以至于即使在多个世纪以后,它仍然令人吃惊。

山上宝训的每一个教训都是如此,每一个都与我们愿意相信和实践的自然倾向截然相反。也许没有什么比这更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的自然遗传是多么的扭曲。第五章第一节是这样说的:主“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开口教导他们。主看人不像我们一样,祂看见众人的心灵和头脑。祂看见他们的邪恶和无知,这些让他们走向毁灭。祂看见他们迫切需要了解真正的生命之道,需要神的帮助来引导他们。祂上了山,象征他们的思想必须超越惯常的思考层次的事实。然后祂开始给他们明确而实际的指导,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想要真正快乐或“有福”,就当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如何学习行动、思考和感受。祂毫不犹豫地说得具体,说得有条理(*dogmatic)。祂不诡辩,不妥协,不暗示,而是明明地告诉他们。

我们读到:“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主在山上传道,我们也在众人当中。我们需要跟随祂登上灵性思维的大山,从唯一有权柄的人那里学习生命之道。在我们看来,自私、自信、武力、无情会带来人生的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们会带来不安、混乱、痛苦、失望和毁灭。这是主亲自告诉我们的。真正持久的快乐只属于谦卑、纯洁、爱好和平、坚持公义的人。

让我们看看是否能列出这篇讲道中的一些实际教训:

除非我们按照真理生活,否则我们对真理的认识毫无用处。它就像失了味的盐,或像一盏隐藏的灯。

诫命是永远真实的和必要的,没有任何变化的条件或任何特殊的情况使违反诫命是正当的。连主都不能高过诫命,而是在每个细节上成全了诫命。

仅仅遵守律法的字句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将它的精神铭记于心。仇恨是真正的罪,谋杀只是仇恨的结果之一。

只爱那些会回报的人,这是对自己的爱。考验爱是否真实,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善待那些恶待我们的人。

主应该是我们完美的理想,我们不应该以任何不太完美的生活作为我们的模范。

如果我们行善是为了受赞美、被仰慕、得回报,就不要指望得属灵的奖赏。这样的善行对我们的灵魂没有益处。

如果我们没有获得世俗的成功,不要为此感到不安,我们要关心的是使自己越来越成为主希望我们成为的样子。

我们不应该认为我们可以与邪恶妥协。我们不能同时爱主和自己。

我们不要担心未来,我们所要做的是做好当下,把未来交托给主。

我们不应该批评别人,而应该批评自己。

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了解并遵行主的旨意,认识到容易的路不一定是正确的路。

做任何事都有许多错误的方法,我们应该寻求正确的方法。

在这样尝试总结这三章的教训时,我们学会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欣赏圣言字句的力量。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文字,没有更简单或更引人注目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我们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这篇讲道本身。

我们都很熟悉这篇讲道末尾的比喻。这里的磐石就是主告诉彼得说祂要将祂的教会建立在磐石上的那块磐石,是“匠人所弃的房角石”,即主耶稣基督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这一真理。仅仅是这一信念,就使祂的话在我们的生命中具有令人信服的权威。我们的房子就是我们的品格。当我们按照主的教导来培养我们的品格,放下与主的教导不同的个人观念时,我们就是把我们的房子建立在磐石上。沙子是粉碎的磐石,是被打碎了的真理,因为缺乏结合的元素。当我们按照人的观念来培养我们的品格时,我们就是把我们的房子建立在沙子上,因为人的观念像沙子一样变化无常(*ever-shifting,不断移动),五花八门,没有永久或安稳的保证。暴风雨同时击打这两幢房子。信的人和不信的人都会遇到考验和试探。它们就是雨淋,水冲,风吹,击打着房子。良善的人并不能保证在世上大得兴旺。但那些将生命建立在对主的信仰之上的人将经受住暴风雨的考验,而那些只依靠自己或他人的人则会被击垮。以丧亲之痛为例。我们若信主,就知道有一个灵性的世界,我们所爱的人已经去了那里;我们都是为那个世界而生的,只有在那里,我们才能永远平安快乐;我们知道主爱我们每一个人,并且引导万事,使我们得着最大的益处,所以无论失去亲人对我们来说多么艰难,那只是暂时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知道我们在世上仍有用处,否则就不会被留在这里;所以,尽管我们有自然的悲伤,但我们可以愉快而充满希望地继续我们的生活。但不信的人,除了今生,没有来生的凭据。在他看来,他在这个世界上失去的东西似乎永远消失了。他在丧亲之痛中看不到任何意义或智慧。他徒费精力,在失落中悲叹。他的品格没有坚实的基础,因而进一步被削弱了。“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

著作节选

《属天的奥秘》9207:“你们是地上的盐......”这些话是主对门徒和众人说的。“地上的盐”指教会的真理,它渴望良善,“盐失了味”指真理不再渴望良善;这样的真理毫无用处,被描述为“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渴望良善就是渴望行善,如此而与良善结合起来。

《详解启示录》1193:当人首先喜爱服务而行服务时,前者构成他的属灵层,后者构成他的自然层;属灵层作主,自然层服从。这就是主在马太福音中所说的话的意思:“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天国”指主和祂的教会,“义”指属灵的、道德的、社会的良善,因为喜爱这些良善而行的每一件善事都是一种服务。然后,“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因为当服务被放在首位时,主作为一切良善的源头,便立在首位作王,并赐予一切使人获得永生和快乐的东西;正如前面所说的,所有与人有关的神的旨意都着眼于永恒。“这些东西”指食物和衣服,因为食物表示一切滋养灵魂的内在的东西,衣服表示像身体一样的外在的东西。一切内在的东西指爱和智慧,一切外在的东西指财富和地位。这一切清楚地说明了为服务的缘故喜爱服务是什么意思,以及使人获得智慧的服务是什么;在天堂,每个人都根据其智慧而得着尊贵和财富。

本课问答

J. 主受洗后去了哪里? 旷野。

J. 祂在那里遭遇了什么事? 被魔鬼试探。

J. 祂每次是如何回答魔鬼的? “经上记着说。”

P. 我们今天的课是关于什么的? 山上宝训。

P. 山上宝训是以什么开始的? 说福。

P. “有福”是什么意思? 快乐。

J. 主所说的有福之事是否就是我们所期望的? 不是。

J. 它们教导快乐的源头是什么? 主。

P. 山上宝训占了几章篇幅? 三章。

P. 第二章中哪一段很有名? 主祷文。

P. 第三章中哪一段很有名? 黄金法则。

P. 你能复述黄金法则吗?

J. 山上宝训以什么比喻结束? 在磐石或沙子上建房子的比喻。

P. 我们的“房子”指什么? 我们的品格。

P. 安稳的“磐石”是什么? 来自圣经的真理。

I. 为什么人的观点像沙子一样? 移动,不稳定,没有结合的元素。

S. 为什么主说话有权柄? 因为祂拥有权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