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记11:27-32;12:1-10
挪亚的后裔,就像亚当和夏娃的后裔一样,也背离了主,想要自行其是,最后变得极其自私,无法和平相处,不得不分散在全地上。这对小孩子来说是一堂很好的道德课,因为他们知道,在一个群体中,即使只有一个孩子自私,通常也会引发争吵和麻烦。
教义要点
圣经的前十一章取自古圣言,不是字面上的历史。字面上的历史是从第十二章开始。
家长指南
从亚伯兰的故事开始,我们进入了历史时期。亚伯兰和他的家人是真实的人物,他们的事迹也确如圣经所记载的那样。但主拣选了他们,引导了他们的生活,使他们的事迹可以包含深刻的属灵教训,有益于所有时代的人,就像圣经前几章里伟大的象征故事一样。
由挪亚及其后裔所描绘的第二个伟大的教会,因为逐渐变得自私和骄傲而堕落了,正如第一个教会一样。旧约的故事就是一长串的开始、堕落和新的开始。世界的历史和个人的生活不也是如此吗?当一个国家变得极其腐败,其中不再有任何东西可以被主触动时,主就会介入,选出那些仍然愿意听从祂的人,使他们成为一个新的开始。当一个人败坏了,放弃了他被教导的正确的生活方式时,他就会迷失,除非主能在他里面找到一些可以触动的东西,作为新的上升趋势的基础。
亚伯兰和他的家人被召离开本地,往迦南地去。人生就像旅行,凡愿意听从主的人都被召来做这样的旅行。我们都看出,“迦南地”——圣地——是天堂或属天品性的象征。“本地”则是我们属肉体的自私的状态。旅途虽然漫长,但主应许我们,正如祂应许亚伯兰一样,我们若走祂所指示的路,祂必与我们同在,祝福我们,保护我们,最终领我们进入天家。
但不是每个人,即使是那些愿意听从主的人,都会走完全程。亚伯兰的老父亲和他的兄弟拿鹤及其家人留在了哈兰,那是迦南东北面的一个地方。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与亚伯兰及其后代保持联系。事实上,亚伯兰的儿子以撒和孙子雅各都从哈兰娶了妻子。一切信主并努力向善的人都是主的“羊”,受祂眷顾,但不是所有人都会达到相同的灵性高度。
在主的服事中,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差强人意。我们应该像亚伯兰那样一路走下去。这将使我们达到想要更多了解主及其旨意的状态,就像亚伯兰遭遇了饥荒,便下到古时的粮仓埃及,又把他在那里获得的财富带回圣地一样。主能赐予我们的喜乐,必然取决于我们愿意在什么程度上应用祂在圣言中启示的真理,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努力按照它生活。
儿童班
这是孩子们首次接触亚伯拉罕,他最初被称为亚伯兰。他们会听到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务必让他们知道他的名字。这也是他们首次接触圣地。他们会有兴趣了解亚伯拉罕的长途旅行,以及与他一起出发的家庭成员和那些没有走完全程的成员。要让这些孩子记住亚伯拉罕、撒拉和罗得,并知道那个叫哈兰的地方或拿鹤城。也要让他们了解亚伯兰初次在圣地停留的两个地方,即示剑和伯特利。给他们说说祭坛的建造和它所代表的含义,并叫他们注意教会的祭坛,以及祭坛上放着一部圣言。让他们牢记亚伯拉罕是如何在筑坛的事上表达他对主的顺从和感激的。
当最初的人类变得极其败坏而不得不被毁灭时,谁得了拯救?
他是如何从洪水中得救的?
你能描述方舟的情形吗?
谁和挪亚一起得救了?
在方舟里得救的还有什么?
洪水过后,挪亚和他的家人以及所有的动物都从方舟里出来,开始在地上过新的生活。
挪亚所做的第一件事是筑一座坛并敬拜主。祭坛是敬拜的记号。在挪亚时代,多数祭坛是用大石头层层堆砌而成的。我们的教堂里也有祭坛,但大多是木制的。主日学老师会给你们展示你们教堂里的祭坛。我们总是把圣经放在祭坛上。因为圣经是神的话,主在其中对我们说话,告诉我们当怎样行。
主应许挪亚不会再毁灭人类,挪亚也承诺永远听从主。这种双向的承诺被称为一个“约”。主给了挪亚一个美丽的记号。你知道这个记号是什么吗?是彩虹。
但挪亚的后代并没有一直遵守对主的承诺。他们开始认为不敬拜主也能得着智慧,最终变得极其自私和自负,彼此不能相处。
你还记得巴别塔的故事吗?
这一次,主没有毁灭人类,而是把他们分散在全地上。
但祂再次找到仍然愿意听从祂的一家人。
这家人住在迦勒底的吾珥,远在迦南的东边。
这家的父亲是他拉,他有三个儿子,即亚伯兰、拿鹤和哈兰。
主吩咐他们离开本家,往迦南地去。
这是一次漫长而艰难的旅行,他们并没有都走完全程。
他们停在迦南西北面的一个地方,拿鹤决定留下来。他以兄弟哈兰的名字给那地取名(哈兰在他们离开吾珥之前就死了),但它也叫拿鹤城。老父亲他拉死在了那里。
谁继续去了迦南地?罗得是哈兰的儿子。
主向亚伯兰应许了什么?
他们在迦南地首先停在哪里?
他们第二次停在哪里?
亚伯兰在各个地方都建造了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下埃及?
少年班
应该掌握故事的细节,包括名字和地点。少年班的学生会有兴趣知道,当亚伯兰定居圣地以后,耶和华名字中的字母H被放在亚伯兰的名字内,以表示他与主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考虑到以后的课程,应该特别强调拿鹤和他的家人定居在哈兰,它也被称为拿鹤城。务必让孩子们在地图上找到所有的地方,并指出导致他们向北远行而不是直行的大沙漠。也可以提及圣地、亚伯兰受召去圣地、祭坛以及下埃及的含义。
上古教会的大多数人最后遭遇了什么?
谁得救了?
他们是如何得救的?
除了他的家人,挪亚还带了什么进入方舟?
雨下了多久?
洪水过后,挪亚的后代重新在地上繁衍。起初他们是良善的,但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开始想按自己的方式行事,认为自己的想法比从主那里获得的真理更好。巴别塔的故事(创世记11:1-9)就是他们试图建立自己的名声而不得不分散,以防止他们互相毁灭的写照。
创世记第十一章的其余部分是家谱。这表示它是一个记录某个人的儿子、孙子和曾孙等的列表。在这个例子中,这个人是闪。
闪是谁?
他的兄弟是谁?
这些古老名单上的人物似乎比现在的人活得更长,但那是因为这些名字并不代表真实的人物,而是代表整个群体,就像我们有时会称美国为“山姆大叔”,说:“山姆大叔已经活了两百多年了。"圣经中提到的第一个真实的人物是“希伯”,因为他,犹太人被称为“希伯来人”。
我们今天的课从一个名叫“他拉”的人开始。
他住在哪里?
他有几个儿子?
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名字,因为我们会再次听到他们所有人的故事。
哪一个儿子死在了吾珥?
他留下的儿子是谁?
主叫他拉做什么?
在地图上标出这家人从吾珥出发的路线。这是一次漫长而缓慢的旅行。那个年代没有汽车或飞机。他们或步行,或骑驴,并带着所有的牛羊。牛羊每天都要停下来吃草。到了晚上,人们搭起帐篷,并看守牛群羊群。
他拉在哪里停了下来?
我们后来知道,拿鹤和他的家人在那里停了下来,决定不再前行。他们给那座城取名为“哈兰”,以纪念他们在离开吾珥前死去的兄弟,但它也经常被称为“拿鹤城”。试着记住这座城,因为我们还会有其他故事,它在其中很重要。
亚伯兰为何继续前行?
主向他应许了什么?
谁与他同行?
他们来到了什么地方?
迦南地也被称为圣地,后来被称为巴勒斯坦,如今被称为以色列。
亚伯兰在圣地首先停在哪里?
他接下来停在哪里?
我们必须记住这些地名,因为我们以后会讲述有关它们的故事。
亚伯兰两次停留时都建造了什么?
亚伯兰第一次到达圣地时为何不能定居下来?
饥荒是什么?
亚伯兰因为饥荒去了哪里?
我们通常称亚伯兰(*Abram)为亚伯拉罕(*Abraham)。后来,主亲自将H加到他的名字里。这是主自己的名字耶和华(*Jehovah)中的一个字母。祂还把撒莱(*Sarai)的名字改为撒拉(*Sarah)。这意味着当他们从埃及回来并在圣地建立永久的家以后,他们与主的关系比以前更密切了。
青少年班
让年轻人思考旅行与人生的对应。指出这一点并稍作说明以后,他们会有兴趣思想其他一些基于对应的常用词汇和短语,如进步和退后的国家、成功的道路、追随某人的脚步、走错了通往幸福的道路、站立不动、通往财富的大道和时间的行进。如果他们现在开始用这些术语思考,将有助于他们“感觉”整个圣经故事的对应。
挪亚和他的后代描绘主在地上建立的第二个伟大的教会,即古教会。古圣言——在我们的圣经之前的圣经——就是在这个教会时代写成的。那时,人们喜欢研究对应学。但过了一段时间,人类又开始从主转向自己,忘记了他们在敬拜时所设立的偶像的象征意义,成了偶像崇拜者。创世记11:1-9中巴别塔的故事就是描述这第二个教会的解体。
在巴别塔的故事之后,第11章叙述了挪亚的长子闪的后代。这些人后来被称为闪族人,生活在现在被称为小亚细亚的地方。第11章10-13节中的名字,就像之前的圣经故事里的所有名字一样,不是个人的名字,而是整个世代的名字。然而,到第14节,我们进入了有记录的历史时期。史威登堡告诉我们,圣经故事里提到的第一个真实的人物是希伯,犹太人正是因为他而被称为希伯来人。
所以,我们今天故事里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人物。但这个故事同样具有内在的含义,且涉及到第三个教会即犹太教会的形成。
查看地图,找到迦勒底的吾珥。你看,阿拉伯的大沙漠就横在吾珥和迦南地之间。所以,当主吩咐亚伯兰离开吾珥前往迦南地时,他不得不绕着沙漠走一段很远的路程。让我们跟随他的路线,沿着幼发拉底河向北,找到哈兰。哈兰是以罗得的父亲命名的,他在全家离开吾珥之前就已经去世了。后来哈兰也被称为拿鹤城,因为亚伯兰的另一个兄弟拿鹤和他的家人在那里住了下来,并没有一直走到圣地。亚伯兰的父亲他拉死在了哈兰,只有亚伯兰和他的侄儿罗得,并他们的眷属和仆人,继续前行。
除了哈兰这个地方,我们也要试着记住亚伯兰第一次在圣地停留并筑坛的两个地方,即示剑和伯特利。圣经故事里所有的人名和地名都很重要,因为它们都具有属灵的含义。还有一个地名出现在我们课程的结尾,那就是埃及。埃及是古代世界的粮仓,那里的土地因为尼罗河而始终保持肥沃。当发生饥荒时,其他地方的人知道可以去埃及获取食物。我们很快就会了解它的含义。经上一再提到人们下埃及。
在内在含义上,亚伯兰蒙召的故事讲述了主对我们每个人的呼召,即呼召我们离开与生俱来的(*come natural to us)自私的方式,走向主希望我们达到的属天的生命状态。迦南地,圣地,是圣经对这种属天状态的描述。经上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地方,正是因为关系到天堂之旅而具有属灵的含义。埃及描绘我们需要知道的知识的大宝库。你能轻易猜到饥荒是描绘什么。查考阿摩司8:11。在生活中,我们一再感到自己缺乏足够的知识。这时,我们不得不下埃及去。我们的灵性进步也是如此。我们需要经常“阅读和默想神的话语”(史威登堡的生活准则之一),以更多地了解主对于我们的旨意。这是属灵含义上的下埃及。回到圣地就是把我们的新知识应用于主的服事上。
基本的对应
迦勒底的吾珥 属肉体的自私的状态
迦南地 属天的状态
哈兰 良善的属肉体的状态
埃及 获取知识的状态
青年班
对于青年班的学生,最需要仔细讲解的两点是我们被召离开属肉体的自私的欲望和想法,以及我们在生活中一再需要从圣言中获取新的知识,这在圣经故事里被描绘为一再下埃及去。这与我们先前讲述属灵教会性质的课联系了起来。年轻人知道,为了在世间的事业中取得进步,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他们应该能够认识到,这同样适用于灵性的进步。
挪亚的故事描述了第二个伟大的教会即古教会的兴起和衰落,巴别塔的故事则描述了其最后的解体。然后是一个很长的家谱。你会明白,它是讲述许多世代的经历,可能涵盖了多个世纪。但现在我们进入了圣经故事的历史时期。史威登堡告诉我们,圣经中出现的第一个真实的人物是希伯(创世记11:14),犹太人正是因为他而被称为希伯来人。所以第三个教会即犹太教会的故事,大部分既是真实的历史,也具有内在的含义。虽然它在内在含义上讲述了主希望我们学习的真理,但我们首先必须把字面的故事记在头脑里,因为我们只有藉着文字才能了解内在的含义。当我们继续阅读时,这些早期章节中的名字和事件会被反复提及。
现在,地上的人已经远离了主。犹太教既不是属灵的,也不是属天的,而是完全属肉体的,仅仅是教会的一个代表(*representative,或象征)。因为没有属灵的内在,就没有真正的教会。但主仍然可以通过犹太人被命令遵守的仪式的对应而与世界同在(希伯来书8:5)。
旧教会的余民再次被召来开始一个新的教会。这些余民就是亚伯兰和他的家人。亚伯兰受召离开本家,往圣地去,那是应许给他及其后裔的永远的产业。自然地,犹太人从字面理解这个应许,许多基督徒也是如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片土地的历史一直深受这种信念的影响。然而,真正受应许的是亚伯兰的属灵的后裔,即那些像亚伯兰一样听从主的人。应许之地也不是地上的迦南,而是由它所代表的具有持久的平安和喜乐的属天状态。亚伯兰顺从了主的呼召,他的顺从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个故事在内在含义上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教训。我们每个人都被主呼召,去离开本地——我们属肉体的自私的状态——前往属天生活的圣地。这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旅行,沿途会有许多停留。开始这个旅行的人不会达到相同的状态。亚伯兰的父亲他拉在到达圣地之前就死在了哈兰,亚伯兰的兄弟拿鹤和他的家人也留在了哈兰。哈兰代表属肉体的良善状态,许多人停留在这个状态。他们愿意顺服主,做一个良善的人,但他们满足于外在形式的顺服,对学习和理解主赐予我们的更深层次的属灵教训不感兴趣。
亚伯兰、罗得和他们的家人继续前行,到达了迦南,渐渐向南迁移。由于东方代表心里靠近主的状态,所以南方描绘具有属灵悟性,进入更大光明的状态。亚伯兰无论在哪里停留,都会为主筑一座坛。我们也应该这样。我们应该在生命的每一个进步中看到主的眷顾,并在每一步感谢主把我们带到旅程的另一个阶段。
但亚伯兰还没能在那地永久居住,饥荒就降临了。饥荒描绘一种需要更多知识的感觉;我们若真的在进步的话,这种感觉会周期性地出现(阿摩司书8:11)。当我们走到一个地步,认为我们对主和祂的旨意有了足够的认识,我们就能肯定,我们已经停止了灵性上的进步。在整部圣言中,埃及描绘自然知识(*natural knowledges,或属肉体的和属世的知识)的储备,在最高的意义上,描绘圣言字面上的知识。亚伯兰曾下埃及。后来雅各、约瑟,最后主自己也曾下埃及。我们所有的学习时期都是在埃及暂居。
亚伯兰作为犹太教的创始人,描绘我们对主的呼召(召我们过良善的生活)所作的第一个孩子气的回应。我们要离开本地(我们出生时所处的低级的灵性状态)、本族(我们普遍的自私的情感和思想)、父家(我们个别的遗传的弱点和缺点),往主指示我们的地去——我们若接受主的引导,属天的生命状态就会逐渐向我们开启(马太福音19:29)。当我们看见生命的目的是遵行主的旨意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意愿时,我们就听了主的呼召,我们对这一呼召的顺从就是我们天堂之旅的开始。
成年班
应指出并说明实际历史时期的变化。简单介绍本课的要点,然后请学生们提出问题并作相应的讲解。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课程还停留在史威登堡所说的摩西从古圣言抄来的部分,尚未涉及历史事实的部分。《属天的奥秘》1140和1343节指出,圣言中提到的第一个既是历史人物也是代表人物的人是希伯(创世记11:14),希伯来人的名字就是从他而来的。《属天的奥秘》1343节说,希伯构成了第二个古教会,后来在亚伯兰的父亲他拉的偶然崇拜中终结了,亚伯兰表示第三个古教会(属天的奥秘 1360),主在其中建立了犹太教会。第二个古教会,像第一个古教会一样,认识属灵的事物,知道其崇拜仪式的价值是来自对应。正是在这个教会中,祭祀被建立了起来。但随着人们的堕落,崇拜的各种礼仪和象征的属灵含义也随之丧失,直到他们将偶像和祭祀本身视为神圣,成了偶像崇拜者,对爱主和爱邻或天堂和永生一无所知。因此,主和天使不能再临在于他们的心灵和头脑中。他们不再有任何内在的思维,而一切真正的敬拜都是内在的,所以地上也不再有真正的教会。但主仍然必须与人类保持联系,以维持他们的生命,并拯救那些心地良善的人。所以,祂建立了犹太教会。它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教会,而只是一个教会的代表。使徒书信说到,犹太祭司“照律法献礼物”,其供奉的事“本是属天事物的形状和影像。”(希伯来书8:5)主拣选了希伯来民族,不是因为他们特别虔诚,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而是因为他们是一个完全外在的民族,可以通过对惩罚的恐惧和对奖赏的期望,在不影响其自由的情况下,引导他们按照特定的形式来敬拜耶和华。根据对应,这些形式代表真正的敬拜。因此,通过这些形式的对应,可以保持天与地的联系。他们的历史能受到主的引导,以文字记录下来,相应地表达属天的事物和神圣的生命本身。
我们现在开始读到的就是这个教会的历史。亚伯兰是一个生活在地上的人,做了我们在经上所读到的事情。但若是仅此而已的话,他的生平事迹对我们而言就不会比任何其他人的事迹更有价值。他还是一个代表人物(*representative figure,或象征人物),代表主和属天之人,圣言中所记载的关于他的一切,都具有与主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有关的含义。我们应该记住,具有这种含义的是主选择记录在圣言中的内容。对我们来说,考古学关于亚伯兰时代的发现可能是有趣的知识,但对我们理解圣言毫无帮助。
我们已经知道,伊甸园的故事是讲述一个属天教会的兴衰,而挪亚的故事是讲述一个属灵教会的兴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教会在属肉体的人当中的发展过程。我们生来是属肉体的人。我们需要长时间地在这个属肉体的层面上发展。因此,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细节,每个细节对我们个人来说都很重要。经上记载的主对待犹太人的整个历史,描绘了主在我们的生命进程中对待我们的方式。这就是使圣经成为我们的生命之书的原因。
亚伯兰被召去旅行。旅行作为对应人生进步的象征,是如此融入了人类普遍的观念和语言中,以至于每个人都能认识到它。事实上,以色列人穿越旷野的旅程一直被认为是灵魂进步的写照。班扬的《天路历程》就是使用这一象征的典型例子。“历程”一词本身就具有这样的象征意义。我们若不使用对应,根本无法交谈。在生活中,我们从一个状态进入另一个状态,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有时我们会后退,有时我们原地不动。有时我们高瞻远瞩,如站在山顶。从那里我们可以回顾整个人生,看见它的真实模样,并展望我们即将到达的新的境界。我们将这种象征视为事实。但在史威登堡的帮助下,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主的帮助下,通过史威登堡,我们能更进一步,理解亚伯兰旅程中每一个细节的含义,并将它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经历中。亚伯兰被召离开他的生身之地迦勒底的吾珥,往迦南地去。我们的生身之地是所继承的属肉体的邪恶和虚假,迦南地是属天的状态。主呼召我们每个人离开属肉体的自私的冲动和想法,顺从他的诫命和引导,迈向属天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迈向天堂本身。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我们会在中途耽搁良久,就像亚伯兰在哈兰停留一样。有些人虽然并未后退,却在中途停顿下来,就像拿鹤和他的家人那样。我们若与亚伯兰同行并到达我们的目标,我们就不会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属天的状态,就是由亚伯兰停留在示剑谷所描绘的,而是会继续前进到伯特利的高处。每一个新的属天的状态都会使我们充满对主的感恩,这就是亚伯兰在每个停留的地方都会筑一座坛所描绘的。
然后,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来到一个渴求更多真理的时刻。地上发生了饥荒。“主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必命饥荒降在地上。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阿摩司书8:11)我们也知道,“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饥荒指灵性上的饥渴。亚伯兰下到埃及。在圣经中,埃及地象征在自然层面上(*natural plane,或属肉体和属世的层面)学习的状态,在《属天的奥秘》1461节,它被称为“知识中的记忆知识”(*the memory knowledge of knowledges)。埃及没有从天降下的雨水,但它的土地很少不收成,因为它每年因尼罗河水的涨溢和灌溉而变得肥沃。同样地,我们的记忆知识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它的果实不断被储存起来,等待需要。古时每当发生饥荒时,人们知道可以在埃及买到粮食。所以亚伯兰下埃及,后来约瑟也下埃及,接着以色列人也下埃及,最后主自己作为婴儿时也被带到埃及。我们应该不难看出这些埃及之旅在我们的属灵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从主为我们储备的圣言文字里获取知识。每当我们的属灵生命遭遇饥荒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读圣言,从它的文字中学习新的真理,好让主的灵流入其中,照亮我们,赐予我们新的属灵的力量。但我们决不能永远停留在单纯的学习状态。我们要像亚伯兰一样,把新的财富带回圣地,在日常生活中把它们应用于主的服事上。
著作引文
《属天的奥秘》1461:“亚伯兰就下埃及去,要在那里暂居。这表示从圣言中获得知识的教导,这从‘埃及’的含义和‘暂居’的含义可知。‘埃及’表示知识中的记忆知识,‘暂居’表示获得教导。关于这些,可见于下文......外在人是属肉体的和属感官的,它不接受任何属天和属灵的事物,除非知识被植入其中,就像植入地里一样,因为属天的事物能以知识作为接受的容器,但知识必须来自圣言。圣言的知识是从主那里打开的,因为圣言本身是从主那里通过天堂而来的,主的生命存在于圣言的一切事物中,包括总体的和个别的,虽然它在外在形式上并没有如此显明出来。”
本课问答
I. 圣经的前十一章是历史事实吗? 不是。
J. 圣经中提到的第一个真实的人物是谁? 希伯。
I. 谁被主拣选开始在地上建立一个新的教会? 亚伯兰。
J. 亚伯兰的父亲是谁?他的兄弟是谁? 亚伯兰的父亲是他拉,兄弟是哈兰和拿鹤。
J. 他的妻子是谁? 撒莱。
P. 他们住在哪里? 迦勒底的吾珥。
P. 主吩咐他们去哪里? 迦南。
J. 他们首先停在哪里? 哈兰(拿鹤城)。
P. 谁从哈兰继续前行?罗得是谁? 亚伯兰和罗得。罗得是亚伯兰的侄子。
J. 主向亚伯兰应许了什么? 成为大国。
J. 他在迦南地首先停在哪里? 示剑。
J. 他第二次停在哪里? 伯特利附近。
P. 他在这两个地方都建造了什么? 祭坛。
J. 然后他去了哪里?为什么? 埃及。因为遭遇了饥荒。
I. 迦南地代表什么? 属天的生活方式。
I. 亚伯兰的旅程代表什么? 离开所继承的自私的倾向。
S. 进入埃及代表什么? 从圣言中获取所需的真理。
S. 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更多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