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五十四)

发布时间:2024-11-10
阅读:11 次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五十四).pdf


六、信(第十一部分)

122.主的十二门徒代表整体上信与仁的一切事物方面的教会,和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一样(2129, 3354, 3488, 3858, 6397节)。彼得、雅各和约翰代表在其秩序中的信、仁和仁之良善(创世记18章序言,2135节)。彼得代表信(创世记22章序言,4738, 6000, 6073, 6344, 10087节)。约翰代表仁之良善(创世记18章序言,2135节)。教会的末期没有对主的信,因为没有仁,这一点由第三次鸡叫之前彼得三次否认主来代表;因为在那段经文中,彼得在代表意义上是指信(6000, 6073节)。在圣言中,“鸡叫”和“黎明”表示教会的末期(10134节)。“三”或“三次”表示直到结束的完整之物(2788, 4495, 5159, 9198, 10127节)。当彼得看见约翰跟从主时,主对彼得所说的话所表相同:

彼得,这与你何干?约翰,你跟从我吧;因为彼得论到约翰说,这人怎样呢?(约翰福音21:21, 22,10087节)

*********************

(AC2129)他们推理的主题主要是这些:是否要按字面来理解这句话,即:十二使徒将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以及遭受迫害和苦难的其他人是否可以进入天堂。每个人都照着他活在肉身时所陷入的幻想进行推理。然而,其中一些被带回彼此的交流和秩序中的灵人后来被教导:关于使徒的这句话要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也就是说,“使徒”不是指使徒,“宝座”不是指宝座,“支派”不是指支派,事实上,“十二”也不是指十二。相反,“使徒”、“宝座”、“支派”,以及“十二”这些词语都表示信的首要事物(参看2089节)。他们还说,信的这些事物是每个人受审判所依据的起点和标准。还进一步说明,使徒们根本没有权力审判任何人,一切审判唯独属于主。

关于他们推理的另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也不应该按以下意思来理解,即:只有那些遭受迫害和苦难的人才会进入天堂;而是要这样来理解:富人和穷人一样会进入天堂;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也一样会进入天堂。此外,主怜悯所有人,尤其怜悯那些陷入属灵的苦难和试探,也就是邪恶造成的迫害之人,因而怜悯那些承认凭自己是悲惨的,相信唯独靠主的怜悯才能得救的人。

(AC3858)由于接下来的几节论述的主题是雅各的十二个儿子,并且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并以他们为祖,故此处预先说明支派是什么意思,为何有十二个。至今无人知道其中所隐藏的奥秘,因为人们一直以为,圣言的历史纯粹是历史,除了讨论神圣事物时能用来当例子外,再没有更多神性之物在里面。因此,他们还以为,这十二支派无非表示以色列人被划分为众多民族或普通宗族,而事实上,这些支派包含神性之物。也就是说,这些支派表示信与爱的众多普遍划分,因而表示构成主在天上和地上国度的事物。每个支派则具有表示某种普遍划分。不过,至于准确来说,各个支派分别表示什么,这从接下来的几节明显可知,这几节论述了雅各的儿子们,这些支派就是以他儿子们的名字命名的。总的来说,这十二支派表示构成真理与良善,或信与爱的教义的一切事物;这些(也就是真理与良善,或信与爱)构成主的国度;因为真理或信的事物本质上就是那里思维的全部,良善或爱的事物本质上是情感的全部。并且由于犹太教会的建立是为了它可以代表主的国度,故那百姓被划分为十二支派就表示主国度的这些事。这是此前从未披露的一个奥秘。

“十二”表示总体上的全部事物,如前所示;而“支派”表示真理与良善,或信与爱的事物,因此“十二支派”表示这些的全部事物。在分别描述“十二支派”之前,它们的这层含义在此通过圣言来证明。启示录:

圣城新耶路撒冷有十二个门,门上有十二位天使,门上又写着以色列人十二个支派的名字。城墙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他用苇子量那城,共有一万二千斯他丢;又量了城墙,按着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启示录 21:12, 14, 16-17, 21)

“圣城”,或新耶路撒冷表示主的新教会,这一点从这段描述的每个细节明显看出来。此前几章描述了教会在终结之前会是何状态;这一章则论述了一个新教会。因此,“门”、“城墙”和“根基”无非表示构成教会的事物,就是仁与信的事物,因为这些构成教会。

…………

信与爱的全部事物被称为“支派”的原因在于,这个词在原文也表示“权杖”和“杖”。“权杖”和“杖”表示权能,蒙主的神圣怜悯,这一点将在别处予以说明。因此,“支派”这个名词具有这样的观念:良善与真理拥有来自主的一切权能在里面。由于这个原因,天使还被称为“大能”(powers)和“王权”(sovereignties或principalities),因为“君王”(或族长princes)表示仁与信的首要事物,如源于以实玛利的“十二个族长” (创世记25:16,参看2089节),以及作为支派领袖的族长(民数记7章; 13:4-16)。

从关于十二支派的所有上述内容可知,为何后来被称作“使徒”的主的门徒共有十二个;和支派一样,他们代表主教会的良善与真理(2129, 3354, 3488, 3857节)。“彼得”代表信,“雅各”代表仁,“约翰”代表仁爱的行为(参看18至22章的序言,以及3750节)。这一点也可从主论到他们并对他们所说的话很清楚地看出来。

(AC4738)“流便要救他脱离他们的手,把他送回父亲那里”(注:创世记37:22,和合本修订版:吕便又对他们说:不可流他的血,可以把他丢在这旷野的坑里,不可下手害他。吕便要救他脱离他们的手,把他还给他父亲)表它可为教会争取它。这从“救(他)脱离他们的手”和“送回父亲那里”的含义清楚可知:“救(他)脱离他们的手”是指解救,如前所述(4732节);“送回父亲那里”是指为教会争取它;因为雅各,就是此处的“父亲”,代表源于古教会的犹太教,如前所述(4700, 4701节)。为这个教会所争取的,正是关于主的神性人身的神性真理,因为如前所述,“约瑟”尤表这个真理。

为进一步了解这个真理,要知道,古教会承认它,初代基督教会也承认它。但后来,教皇的权柄如此增长,以至于能控制所有人的灵魂,并且高举自己,就像以赛亚书上所说巴比伦王所行的那样:“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天上(或神)众星以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与至高者同等”(以赛亚书14:13-14),到了这种时候,神性就从主的人身那里被夺走,也就是说,祂的神性与祂的人身就有了区分,并且彼此分离。

这种区分如何在某次公会上被裁定,也向我揭示了。我看见一些灵人出现在我左前方脚底那个层面,离我有一段距离。他们正在一起交谈,但我没有听见谈的是什么。我被告知,他们就是那些参与针对主的两种性质,即神性与人性作出裁决的公会之人当中的某些人。很快我就被恩准与他们交谈。他们说,那些影响力最大,地位和权力高于其他人的人都聚在一个黑屋子里,在那里达成以下协议:神性与人性都应归于主;他们作了这样的决定主要是因为,若不这样,教皇的统治就无法维持。因为如果他们承认主与父为一,如祂自己所说的,就没有人会被承认为主在地上的代表人。当时,教会正在分裂,如果他们不作出这种区分,这种分裂就会推翻并毁灭教皇的权柄。为了强化这种捏造,他们还从圣言搜集证据,并说服参加公会的其他人。

这些灵人补充说,利用这种手段,他们就能在天上和地上掌权。他们从圣言知道,天上地上的一切权柄都被赐给了主;如果主的人身也被承认为神性,这种权柄就无法被归给任何代理人了。因为他们知道,人不可将自己等同于神;这种权柄本质上存在于神性,而非人身里面,除非神性被赋予这人身,正如神性后来被赐给彼得那样。他们继续说,当时教会的分裂者是一些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人;他们这样做就能平息这些人,还能巩固教皇的权柄。由此明显可知,他们捏造这种区分纯粹是为了掌控;因此,他们不想知道天上地上的权柄被赐给主的人身,因为这将证明,祂的人身也是神性。同样明显可知,被主赋予天堂钥匙的“彼得”不是指彼得这个人,而是指植根于仁爱的信仰;这种信仰唯独从主而得,因此是唯独属于主的一种权柄(参看创世记22章)。

(AC10087) “胸”表示仁之良善,在至高意义上表示神性属灵之物,这层含义来源于对应关系。因为人的头对应于对主之爱的良善,该良善是至内层天堂的良善,被称为神性属天之物;而胸对应于仁之良善,该良善是中间或第二层天堂的良善,被称为神性属灵之物;脚对应于信之良善,因而对应于顺从的良善,该良善是最低层天堂的良善,被称为神性属世之物。关于这种对应关系,可参看前面的说明(10030节)。

“胸”因其对应关系而表示仁之良善,仁之良善是由意愿行善所产生的,或说就是出于意愿行善而行善,故代表该良善的约翰靠着主的胸膛或挨近主的怀里(约翰福音13:23, 25),以此表示主喜爱这种良善。因为“靠着胸膛”或“挨近怀里”表示喜爱。人若知道这一点,也就能知道主对彼得和约翰所说的这些话表示什么:

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拿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羔羊。耶稣又对他说,约拿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牧养我的羊。第三次对他说,约拿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就忧愁,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羊。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彼得转过来,看见耶稣所爱的那门徒跟着,就是在晚饭的时候,靠着耶稣胸膛的。彼得看见他,就说,主啊,他怎样?耶稣对他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约翰福音21:15-21)

若不通过内义,没有人能知道这些话表示什么。内义教导:主的十二个门徒和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一样,代表整体上信和爱的一切事物或方面;彼得代表信,雅各代表仁,约翰代表从仁流出的行为或良善。主的十二个门徒代表整体上信和爱的一切事物或方面(参看3488, 3858e, 6397节);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也是(参看3858, 3926, 4060, 6335, 6640节);彼得代表信,雅各代表仁,约翰代表仁之行为(参看创世记18和22章序言,3750, 4738, 6344e节);“磐石”,如彼得也被如此称呼的,表示信方面的主(参看8581节)。

无仁之信虽不爱主,却仍能教导与信和爱的事物,以及属于主的事物,所以主三次说:“你爱我吗”、“喂养我的羔羊”、“牧养我的羊”。由于同样的原因,主说“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意思是说,在兴起的初期,教会的信拥有像小孩子那样的纯真之良善;但当它没落时,也就是在教会的末期,信不再拥有那良善,也不再拥有仁之良善,此时邪恶和虚假会引导它。这一切就是“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所表示的,也就是说,你将从自由进入奴役。“束上”表示在良善发出的光中认识并看见真理(9952节);“往来”表示照这些真理生活(8417, 8420节);因此,“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表示出于自由行动,出于自由行动就是出于对源于良善的真理的情感行动(2870-2893, 9585-9591节),是被主引导(9096, 9586, 9589-9591节);但“别人要把他束上,带他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表示处于奴役状态,或说成为奴仆,处于奴役状态或成为奴仆就是出于邪恶行动,因而被地狱引导(9096, 9586, 9589-9591节)。主首先提到的“羔羊”是指那些处于纯真之良善的人(参看3994节);主第二次和第三次提到的“羊”是指那些处于仁之良善和源于这良善的信之人(4169, 4809节);“三”表示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时期(2788, 4495, 7715, 9198节)。因此,由于主对彼得说的是从兴起到衰落的教会,所以祂说了三次:“你爱我吗?”

但“约翰跟从主”表示那些处于仁之良善的人跟从主,并为主所爱,他们也不离开主;而那些处于与仁分离之信的人不仅没有跟从主,还被这真理所激怒,就像当时的彼得一样;更不用说包含在这段经文中的更多奥秘了。由此也明显可知,“靠着主的胸膛”或“挨近祂怀里”表示为祂所爱,这话是指着那些处于仁之良善的人说的。祂“抱在怀中”(以赛亚书40:10, 11)和“躺在怀中”(撒母耳记下12:3)意思大致相同。

(AC10134)凡熟悉圣言内义的人都能知道彼得在鸡叫两遍之前三次否认主意味着什么(马太福音26:34, 74, 75; 马可福音14:30, 68, 72; 路加福音22:34, 60, 61; 约翰福音18:27)。因为彼得代表教会的信,或也可说,信方面的教会;鸡叫的时间表示教会的最后状态或末期,这个时间也被称为“鸡鸣报晓”;三次否认表示在教会结束时,对主的完全和彻底的否认。彼得代表教会的信,因而代表信方面的教会(参看创世记18和22章的序言,以及3750, 4738节);向彼得说的这些话(马太福音26:34)表示当教会结束的时候,在教会里面,主将被否认(6000, 6073e, 10087节)。当不再有任何信时,主就被否认;当不再有任何仁时,就没有了信。“三”表示完全或完整之物(参看2788, 4495, 7715, 8347, 9198, 9488, 9489节);这就是为何彼得被告知,他将否认三次。这一切发生在早晨即将到来的黎明时分,这一点清楚可见于约翰福音(18:28);鸡叫和黎明是一回事,这一点明显可见于马可福音:

你们要警醒,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什么时候来,或晚上,或半夜,或鸡叫,或早晨。(马可福音13:35)

由此可见“早晨”表示什么。

(AC2788)“到了第三日”(注:创世记22:4,和合本修订版:到了第三日,亚伯拉罕举目遥望那地方)表示完成和成圣的开始,这从“第三日”的含义清楚可知。在圣言中,“日”表示状态(23, 487, 488, 493, 893节);“年”,以及总体上的一切时间段也是如此,如一小时,一天,一周,一月,一年或一个世纪;早晨、中午、晚上、黑夜;春、夏、秋、冬。当这些时间段加上“第三”时,它们表示这个状态的结束,同时表示下一个状态的开始。由于此处论述的主题是主通过试探实现的成圣,所以“第三日”表示完成,同时表示成圣的开始,这从前面的论述也可推知。这种含义的原因在于,当主应验了一切时,祂会在第三日复活,因为主活在世上时已经成就,或将要成就的事都体现在教会的代表里面,仿佛它们已经成就了。圣言的内义也是这样,因为在神里面,是和成为是一样的,或说尚未实现的和已经实现的是一样的;事实上,对祂来说,整个永恒就在此处和现在,或说一切永恒都是当下。

这就是为何数字“三”不仅在古教会和犹太教中是代表,而且在各外邦民族当中也是代表。

(AC5159)“于是到了第三天”(注:创世记40:20,和合本修订版:到了第三天,正是法老的生日,他为众臣仆摆设宴席,使司酒长和司膳长从众臣仆中抬起头来)表在最后阶段。这从“第三天”的含义清楚可知,“第三天”是指状态的最后阶段,因为“天”表示状态(参看23,487,488,493,893,2788,3462,3785,4850节),“第三”是指完整,因而最后到来之物(1825,2788,4495节)。状态的最后阶段是指当先前的状态走向终结,新的状态开始之时。对正在重生的人来说,当次序翻转过来时,一个新状态就开始了。当内层事物获得统治外层事物的权力,外层事物开始服侍内层事物,无论在理解力的事物上还是在意愿的事物上时,就会发生这种变化。那些正在重生的人从以下事实能意识到这种变化:一种内心的敦促劝阻他们,不让他们允许感官快乐和肉体或世俗的乐趣掌权或控制,并将存在于理解力中的观念引向它们自己这一边以支持它们。当这种变化发生时,先前的状态就抵达它的最后阶段,新的状态则进入它的最初阶段。这就是“第三天”的含义。

在每个人里面,无论他是否重生,状态的变化会发生,次序也被翻转。然而,这类变化对那些正经历重生的人来说,以一种方式发生,对那些未经历重生的人来说,则以另一种方式发生。对那些未经历重生的人来说,这些状态的变化和次序的翻转是由于身体因素和社会生活因素。身体因素是那些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出现,在另一个阶段消退的冲动,以及对身体健康和世间生命长寿的思虑。社会生活因素是人给自己的真实欲望所施加的外在、可见的牵制,好叫他能赚得一个智慧、热爱正义和良善的好名声;而事实上,获得地位和物质利益才是他追求这些的真正目的。但对那些正经历重生的人来说,这些状态的变化和次序的翻转可归因于属灵因素;这些因素源于良善和正义本身;当此人开始对这些拥有一种情感时,他就在前一个状态的末尾和一个新状态的起始处。

不过,很少有人能明白这一切的真相,所以我们举例说明这个问题。凡不让自己重生的人都热爱身体事物,但只是为了身体的缘故,并没有其它目的;他也热爱世界,但只是为了世界的缘故。他的爱没有升到高处,因为他发自内心拒绝接受更高或更内在的任何事物。而另一方面,正经历重生的人同样热爱身体事物和世俗事物,但却是为了更高或更内在的目的。他热爱身体事物,是因为他想拥有一个在健康身体中的健康头脑。而且,他热爱自己的头脑及其健康,是为了还要内在的目的,即:他可以对何为良善拥有智慧的洞察力,对何为真理拥有聪明的理解力。他也和其他人一样热爱世俗事物,然而是为了这一目的:世界、世俗财富、产业和重要地位可以作为将良善与真理、公义与公平付诸实践的手段而服务于他。

这个例子说明那些未经历重生的人和那些正经历重生的人各是何性质;就外在形式而言,这二者看似相同;但就内在形式而言,他们完全不同。综上所述,明显可知给这两类人,即那些未经历重生的人和那些正经历重生的人带来状态变化和次序翻转的因素是什么,各是何性质。由此也可以看出,对重生的人来说,内层事物拥有统治外层事物的权力;而对未重生的人来说,外层事物拥有统治内层事物的权力。拥有统治权的,正是人所关注的目的,因为这些目的将人里面的其它一切事物置于次要地位,使它们服务自己。这个人的整个生命完全取决于他所关注的目的,因为他的目的始终是他的爱,或说这目的就是他始终所爱的。

*********************

约翰靠着主的胸膛,是因为他代表仁之良善(3934, 10081节)。仁之良善构成教会,这一点也由主从十字架上对约翰所说的话来表示:

耶稣见母亲和祂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祂母亲说,妇人,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那刻起,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约翰福音19:26, 27)

“约翰”表示仁之良善,“妇人”和“母亲”表示教会;所以整段经文表示教会将在仁之良善所在的地方;在圣言中,“妇人”表示教会(参看252, 253, 749, 770, 3160, 6014, 7337, 8994节)。“母亲”也是(289, 2691, 2717, 3703, 4257, 5581, 8897, 10490节)。在圣言中,所有人名和地名都表示从它们抽象出来的事物(768, 1888,4310, 4442, 10329节)。

*********************

(AC3934)“利亚说,一支军队来了”(注:创世记30:11,和合本修订版:利亚给他起名叫迦得,说:真是幸运,kjv版:And Leah said, A troop cometh: and she called his name Gad)在至高意义上表全能和全知,在内在意义上表信之良善,在外在意义上表行为。这从此处“军队”(troop)的含义清楚可知。“军队”在至高意义上表示全能和全知,这是因为“万军”在此是指大量;当“大量”(multitude)论及主的神性时,它表示无限大量,而无限大量无非是指全能和全知。不过,全能这个术语来源于维度上浩大的概念,而全知则来源于数量上浩大的概念。全能还来源于无限良善,或也可说,神性之爱,因而来源于神性意愿的概念;而全知则来源于无限真理,或也可说,无限聪明的概念。“万军” 在内在意义上表示信之良善是出于对应;因为系仁之良善的良善对应于主的神性全能,系信之真理的真理对应于祂的全知。

“万军”在外在意义上表示行为,这是因为这些行为对应于信之良善。事实上,行为是这良善的产物,因为没有行为,信之真理无法存在,就像不行出良善,思想并意愿良善无法存在一样。一个是内在,另一个是相对应的外在。而且,就行为而言,它们若不对应于信之良善,既不是仁之行为,也不是信之行为;因为它们不是出自其内在,而是死的行为,其中既没有良善,也没有真理。但当外在对应于内在时,行为要么仁之行为,要么是信之行为。仁之行为是从仁,如同从其灵魂所流出的行为;而信之行为则是从信所流出的行为。重生之人所行的是仁之行为,而尚未重生,但正在重生之人所行的,是信之行为。这同样适用于情感,也就是说,适用于对良善的情感和对真理的情感。重生之人出于对良善的情感、因而出于对良善的渴慕行善;而将要重生之人则出于对真理的情感、因而出于对良善的认知行善。前面早已反复说明这些情感如何彼此不同。由此可见何谓行为。

此外,信之良善相对于行为,好比人的意愿和由此衍生的思维相对于他的脸面;众所周知,脸是心灵的形像,也就是人的意愿和由此衍生的思维的形像。如果意愿和思维没有如同在自己的形像中那样表现在脸上,那么脸上所显现的就不是意愿和思维,而是虚伪和欺骗;因为此人所表现出的面容不同于他所意愿和思想的。就思维和意愿的内层而言,身体的每个行为都是这种情况。人的内在通过行动或行为活在他的外在中。若行动或行为与他的内在不一致,要么证明这行动或行为不是他的内在产生的,而纯粹是一种习俗或习惯使然,要么证明这是某种伪装,如在虚伪与欺骗中那样。由此再次明显可知何谓行为。所以,凡表明信仰者,尤其凡表明信之良善,却否认行为,甚至弃绝它们者,都没有信,更没有仁。

这就是仁与信之行为的性质,由于没有人拥有任何仁或信在里面,除非行出行为,故圣言经常提及行为(works,经上又译为作事,所行的,所作或做的,作为,所作的工,所行的事等);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

你的眼睛睁开,察看世人的一切行径,照各人的行径和他作事的结果报应他。(耶利米书32:19)

你们各人当回头,离开恶道,使你们的行为变成良善。(耶利米书35:15)

…………

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神面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启示录20:12-13)

…………

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愚蠢的人。(马太福音7:24, 26)

…………

从这些经文明显可知,行为就是那拯救人的,或定人罪的;也就是说,善行拯救人,恶行定人罪;因为人的行为就包含他的意愿。凡意愿良善者皆行善事;然而,凡不行善者,无论他如何声称自己意愿良善,若他没有行出来,仍没有意愿良善。这就像他要说,我意愿它,但我没有意愿它。由于意愿本身就包含在行为里,仁属于意愿,信属于仁,故明显可知当人没有行出善行,尤其行出反面,或恶行时,他里面会有哪种意愿,也就是哪种仁与信。

此外,要知道,主的国通过属于行为的生活而在一个人里面开始,因为那时他处于重生的开始;不过,一旦主的国在他里面建立,这国就终止于行为中,于是此人便重生了。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内在人以对应的方式存在于外在人里面;行为是外在人行出的,而仁和植根于仁之信就居于内在人,故行为同时也是仁。由于内在人的生命就这样出现在外在人的行为中,所以主在论及最后的审判(马太福音25:32-46)时,只列举了行为,声明那些行善的人要往永生里去,而那些作恶的人要往永刑里去。综上所述,还明显可知我们所读有关约翰的内容,即他靠着耶稣的胸膛,挨近祂怀里,并且耶稣爱他胜过其余的是什么意思(约翰福音13:23, 25; 21:20);因为约翰代表善行或好行为(参看创世记18章和22章的序言)。至于何为信之行为,也就是表面上被称为信之果子的,以及何为信之行为,蒙主的神圣怜悯,这将在别处予以充分阐述。

(AC252)“女人”(注:创世记3:15,和合本修订版:我要使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他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表示教会。这从前面关于天上婚姻的说明(155节)清楚可知。天上的婚姻具有这种性质:天堂,因而教会通过其自我与主结合,甚至到了它们存在于自我本身里面的程度,因为没有自我,就没有结合。当主出于怜悯将纯真、平安和良善注入这自我时,它虽然仍看似自我,但现在是属天堂的,充满幸福(可参看164节)。从主所获得的如天堂一般的天使自我的性质与源于自己的如地狱一般的魔鬼自我的性质是无法形容的。两者的区别就像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AC253)教会凭属天堂的天使自我(heavenly and angelic proprium)而被称为一个“女人或妇人”,以及“妻子”、“新妇”、“童女或处女”、“女儿”。

(AC7337)“埃及的术士,也用邪术这样行了”(注:出埃及记7:22,和合本修订版:但是,埃及的术士也用邪术照样做了;法老心里刚硬,不听摩西和亚伦,正如耶和华所说的)表他们当中的歪曲者通过滥用秩序制造了某种看似一样的东西。这从“埃及的术士”和“邪术”的含义清楚可知:“埃及的术士”和“邪术”是指对神性秩序的滥用(参看5223, 6052, 7296节)。至于奇迹,要知道,神性的奇迹(Divine miracles,以下简称神迹)不同于涉及巫术的奇迹(magical miracles),犹如天堂不同于地狱。神迹从神性真理发出,并照真正的秩序发展;在最低层的效果就是奇迹,前提是主乐意它们以这种形式来呈现。正因如此,一切神迹皆代表主在天上的国度,以及祂在地上的国度,也就是教会的状态。这就是神迹的内在形式。在埃及所行的一切神迹,以及圣言中提到的其它一切神迹都是这种情况。主在世时亲自所行的一切神迹都表示教会未来的状态。例如,开瞎子的眼、聋子的耳、解开哑巴的舌结,使瘸子行走,使残疾的和长大麻疯的痊愈,就表示瞎子、聋子、哑巴、残疾的和长大麻疯的所代表的那种人将接受福音,恢复属灵的健康,而这一切通过主降世实现。这就是神迹在其内在形式上的样子。

但涉及巫术的奇迹根本不是这样;恶人行这些奇迹是为了获得对他人的权柄;然而,这些奇迹在外在形式上看似神迹;这是因为它们始于秩序,从秩序流出,秩序在奇迹所呈现的最低层看似一样;正因如此,在秩序的最末和最低层的真理拥有能力在自己里面,所以恶人利用真理获得能力并掌控他人。

举个例子。按照秩序,在来世,情感和思维的状态会给人带来位置和距离的观念;看似将人们彼此分开的距离取决于他们在状态上的不同。这种秩序就来自神性,旨在让大人里面的所有人都能彼此有别。但来世的巫师滥用这种秩序,因为他们在其他人身上引发状态的变化,以这种方式时而把他们移到高处,时而把他们移到低处,还强迫他们进入他们能作为使臣服务于他们的社群。他们以其它无数种类似方式滥用秩序。由此明显可知,尽管就外在形式而言,涉及巫术的奇迹似乎与神迹一样;然而,它们内在却有一个相反的目的。也就是说,它们以摧毁教会事物为目的;而神迹内在却有建立教会事物的目的。此中情形就像两个美丽的女人,其中一个由于淫乱,内在已完全腐烂了,而另一个由于贞洁或真正的婚姻之爱,内在是完全纯洁的。她们在表面形式上很相似,但在内在形式上就像天堂和地狱那样不同。

(AC8994)“她不可像男仆那样出去”(注:出埃及记21:7,和合本修订版:人若卖女儿作婢女,婢女不可像男的奴仆那样离去)表与缺乏情感的真理不同的一种状态。这从“出去”和“男仆”的含义清楚可知:“出去”,即从服事中出去,是指争战或劳苦之后的状态(参看8980, 8984节);“男仆”是指那些充满真理,却未充满相应的良善之人(8974节),因而是指那些充满缺乏情感的真理之人。由此明显可知,“她不可像男仆那样出去”表示与缺乏情感的真理不同的一种状态。

必须简要阐述一下这一切是怎么回事。有些人充满真理,却未充满对真理的情感,有些人则充满这种情感。前者由以色列人中的男仆来代表;而后者也由以色列人中的婢女来代表。然而,“婢女”代表的不是那些充满对真理的纯正情感之人,而只是那些充满并非纯正的情感之人,这从刚才的说明(8993节)可以看出来。

那些充满缺乏情感的真理,由“男仆”来代表的人,与那些充满对真理的情感,由“婢女”来代表的人之间的区别类似知道真理与意愿真理之间的区别。知道真理唯独属于心智的理解力部分,而意愿真理则属于意愿部分;因而这种区别类似于知识和情感之间的区别。那些充满真理和良善的知识,在代表意义上由男仆或男人来表示的人对真理和良善没有情感,只对关于它们的知识有情感;因此,他们为了知道真理而以真理为快乐。但那些对真理和良善充满情感,在代表意义上由婢女或女人来表示的人则对真理和良善的知识没有情感,只对真理和良善本身有情感,如当他们从别人那里听说并感知到它们时的情形。这种情感一般存在于良善的女人身上,而对真理的知识的情感则一般存在于男人身上。

正因如此,那些拥有属灵感知的人喜欢对真理充满情感的女人,不喜欢专注于获取知识的女人。因为按照神性秩序,男人应当认识事物,或处于知识,而女人应当单纯地对它们拥有一种情感,或唯独处于情感;因此,女人不可由于自己的知识而爱自己,而应爱男人;对婚姻的渴望便源于此。这也是为何古人说,女人在教会中要闭口不言。既然如此,那么知识,无论记忆知识还是宗教知识,就由男人来代表,而情感则由女人来代表;此处源于属世之爱的快乐的对真理的情感由婢女来代表。由于这些人与那些充满对知识的情感之人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所以婢女的情况也完全不同于男仆的。因此,这就是以下律例所表示的,即:婢女不可像男仆那样出去。然而,要知道,那些属于主的属灵国度的人也是这种情况;而那些属于主的属天国度之人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属天国度,丈夫是充满情感的人,而妻子则是充满良善与真理的知识之人。他们当中对婚姻的渴望便由此而来。

(AC8897)“当尊敬父母”(注:Honor thy father and thy mother. 出埃及记20:12,和合本修订版: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表对良善和真理的爱,在至高意义上表对主及其国度的爱。这从“尊敬”、“父”和“母”的含义清楚可知。“尊敬”是指爱,“尊敬”在灵义上是指爱,因为在天堂,人们彼此相爱,爱别人也是尊敬别人;事实上,爱就存在于尊敬里面;没有爱的尊敬在天堂是被拒绝的,事实上被撇弃,因为它缺乏来自良善的生命。“父”是指良善(参看3703, 5581, 5902, 6050, 7833, 7834节),在至高意义上是指神性良善方面的主(15, 1729, 2005, 2803, 3704, 7499, 8328节);“父”在至高意义上之所以是主,是因为主就是那将新生命赋予人的,人由此成为其国度的儿子和继承者。“母”是指真理(3703, 5581节),在至高意义上是指神性真理方面的主,因而是指祂的国度,因为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构成天堂。主的神性真理之所以构成天堂,是因为在来世,主在神性良善方面是太阳,在神性真理方面是光。从显为太阳的主发出的这神性之光就是那光照天使的心智,用聪明和智慧充满它们,使他们成为光明天使的。神性良善在神性真理里面,如同世上太阳的热在春夏时节的光里面。

(AC4442)人若不知道在圣言中,名字表示属灵的实体,必惊讶“示剑的父亲哈抹出来,到雅各那里,要和他讲话” (注:创世记34:6,和合本修订版:示剑的父亲哈抹出来,到雅各那里,要和他讲话)这些话居然表示存在于古人当中的教会真理与适合要在雅各后代当中重新建立的古教会的真理所进行的商议。但是,凡了解圣言内义性质的人,都不会感到惊讶;事实上,那些从古人的书籍了解他们写作风格的人也不会感到惊讶。因为古人在阐述实体时,习惯将其表现得如同彼此交谈,如智慧,聪明,知识等。他们还习惯给这些实体取名字,以名字来表示这类事物。古人的神明或半神不是别的,他们所杜撰出来,并以历史故事的形式与这些实体联在一起的风云人物也不是别的。

古代哲人从古教会那里接受了这种习俗,古教会曾传遍亚洲世界(1238, 2385节);因为古教会的人通过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来阐述神圣事物。然而,古教会是从生活在大洪水之前的上古之人的口述接受了这个习俗(920, 1409, 1977, 2896, 2897节);而这些人则从天上接受它,因为他们与天堂交流(784,1114-1125节)。这类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就出现在第一层天堂,也就是三层天堂中最低层的那一个。这解释了为何圣言以这种风格写就。不过,与古人的著作不同的是,圣言有这样一个独特的特点,即:在一个连续系列中的独立实体代表主国度的属天和属灵事物,在至高意义上则代表主自己;真实的历史细节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真实的对应关系,这些是连续的,贯穿于源自主的三层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