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告:主耶稣,我们在天上的父,您教导我们说,当爱邻如己。我们愿遵从您的教导,竭力在生活中照之而行,却因缺乏仁爱邻舍的教义,在践行的过程中充满疑惑和迷茫,以至于不知道该怎样行出来。这一切皆因我们丧失了古代教会仁爱邻舍的智慧,主啊,您怜悯真心追随您的世人,再次降临指示我们宝贵的仁爱教义,教导我们当如何爱邻人。愿您使我们谦卑下来,侧耳倾听您关于爱邻舍的教导。阿们!
关于爱邻舍(一)
一、何谓邻舍
AC6627.出埃及记的序言部分阐述的是教义的教导,首先是关于仁的教导,之后是关于信的教导。这是为了能将解释时以分散形式论述的各个要点彼此联系在一起进行阐述;也是为了使人们看到,当以这种方式阐述教义时,教会的教义若要符合天上的良善与真理,会是什么样,或应当是什么样。
6628.前面各处的解释已经说明,仁之教义是古代众教会的教义,该教义将所有教会都联结起来,从而使众多教会成为一个教会。因为他们将所有过着良善和仁爱生活的人都视为教会成员,并称其为弟兄,无论他们在如今被称为信之真理的真理方面有何等大的差别。人们彼此教导这些真理,这是他们的仁爱行为之一。如果一个人不赞同另一个人的观点,他们也不会愤慨;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照着他处于良善的程度而领受真理。
6629.这就是古代教会成员的特征,所以他们活在一个更内在的层面;他们因活在更内在的层面,故拥有更大的智慧。因为就其内在人而言,那些处于爱与仁之良善的人就在天堂,在一个处于类似良善的天使社群中。他们的心智由此被提升至更内在的层面,从而被提升至智慧;因为智慧只能来自天堂,而非其它源头,也就是说,经由天堂来自主;智慧之所以居于天堂,是因为在那里的人都处于良善。
6630.但随着时间推移,古代的这智慧逐渐减少;事实上,人类远离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到何等程度,就远离智慧到何等程度,因为它远离天堂到这个程度。正因如此,人从内在逐渐变得外在。
6631.当人变得外在时,他也变得世俗和肉体化;当变成这个样子时,他不再关心天上的事物。事实上,这类事物已变得如此遥远,以至于人们不相信它们的存在;因为现在的人完全沉浸在世俗之爱的快乐中,同时沉浸在这些爱的一切邪恶中,邪恶就源于这些爱。当人变成这个样子时,那么凡他听到关于死后生命、天堂和地狱的话,就像风中的稻草一样,一看见它,它就飞走了。
6632.也正因如此,在古人当中如此宝贵的仁之教义如今却成了那些已失传的事物之一。如今,谁还知道仁爱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或邻舍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然而,这教义却富有如此多、如此大的重要奥秘,以至于无法描述其千分之一。整部圣经无非是爱与仁的教义,如主所教导的,祂说: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邻如己。全部律法和先知,都系於这两条诫命。(马太福音22:37-40)
“律法和先知”是指圣言,它的每一个细节。
6633.由于仁之教义如今成了已失传的事物之一,并且信之教义由此大大远离真理,所以蒙主的神性怜悯,该教义有必要在出埃及记各章的前几节被呈现出来,从而重归教会。
6703.我已决定在出埃及记开头几节阐述仁之教义,必须先告诉人们何为邻舍,因为仁爱是向邻舍所行的。事实上,除非人们真正明白谁是邻舍,否则,行仁爱就会千篇一律,没有分别,对恶人和对善人一样;结果,仁爱不再是仁爱。因为恶人利用给他们的好处损害邻舍,而善人则用来利益邻舍。
6704.如今,普遍的观点是,人人都是同等的邻舍,凡有需要的人都必须得到帮助。但基督徒的谨慎之处就是,要仔细审视一个人过的是哪种生活,或说他生活的品质,并照着这种生活的需要来行仁爱。属内在教会的人做这种事很慎重,因而行事聪明;而属外在教会的人则不慎重,因为他的分辨能力较差。
6705.古人将邻舍分门别类,并照着赋予世间表面看最需要帮助之人的名称而命名各个类别。他们还教导当如何向这一类的邻舍、那一类的邻舍行仁爱。他们以这种方式组织教义,并按照这些教义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的教会教义包含了生活的准则,他们根据这些教义就能看出这个或那个教会成员是哪种人,具有何种品质。他们将其中的每个人都称为自己的“弟兄”,但这个词却照着这个人行仁爱的方式而具有不同的内义,即他是出于真正的教会教义,还是出于他改动后的教义而行仁爱。事实上,人人都希望自己显得无可指摘,所以会竭力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正当的,并为此拿出体现在宗教教义中的律法,或通过解释,或通过改动它们而支持自己。
6706.教会成员应完全熟悉邻舍的不同种类,以便能了解仁爱的真正性质;这些不同种类取决于存在于每个人里面的良善。由于一切良善皆从主发出,所以主是至高意义和至高无上的邻舍;邻舍起源于祂。由此可知,人照着主与他同住的程度而为邻舍;由于没有哪两个人以相同的方式接受主,也就是接受从主发出的良善,故没有哪两个人以相同的方式成为邻舍。因为所有人,无论在天上的还是在地上的,无一例外,在良善上各不相同。同一种良善绝不会存在于两个人里面;它必然有所变化,好叫每种良善都能继续独立存在。但是,任何人,甚至连天使也不可能知道所有这些变化,因而知道由接受主,也就是接受从祂发出的良善的方式所决定的邻舍的一切区别,除非大体上知道,也就是知道它们的大体种类和其中一些具体种类。主只要求教会成员照他所知道的生活,没有过多要求。
6707.由此清楚可知,每个人成为邻舍的程度取决于其基督徒式的良善的品质。事实上,主存在于良善中,因为那良善是祂的,并且祂存在的程度取决于良善的品质。由于邻舍的起源要追溯到主那里,故也显而易见,邻舍的区别取决于主存在于良善中的不同程度,因而取决于那良善的品质。
6708.邻舍取决于良善的品质,这一点从主在路加福音(10:29-37)中的比喻明显看出来,即:落在强盗手中的人被打得半死,祭司从那边过去了,利未人也从那边过去了;惟有撒马利亚人为他包扎伤口,倒上油和酒,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他因行仁之良善,故被称为“邻舍”。从这个比喻可以看出,那些处于良善的人是邻舍;而那些陷入邪恶的人虽然也是邻舍,却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方面为邻舍;因此,要以不同的方式利益他们。
6709.由于决定每个人如何成为邻舍的,是良善的品质,故爱是这些区别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没有哪种良善不是某种爱之良善;一切良善皆源于爱,并从爱获得自己的品质。
6710.正是爱使得人成为邻舍,每个人都照其爱的品质而为邻舍;这一点从那些爱自己的人身上很明显地看出来。这种人将那些最爱他的人视为邻舍;也就是说,他照着他们属于他,因而在他口袋或他自己里面的程度而视他们为邻舍。他会拥有这些人,亲吻他们,给他们好处,称之为自己的弟兄;事实上,他由于自己的邪恶会说,比起其他人,这些人更是邻舍。至于其余的人,他只在他们爱他自己的情况下视他们为邻舍。因此,他们对他的爱的质和量决定了他看待他们的方式。这种人使得邻舍起源于他自己,因为爱是决定性因素。
6711.但那些没有爱自己胜过他人的人(凡属主国度的人都是如此)却将从他们当爱之高于一切的那一位,也就是从主那里获得邻舍的起源;他们会照各人对主之爱的品质而视其为邻舍。因此,爱人如己的人,尤其那些像天使一样爱他人胜过自己的人都从主那里获得邻舍的起源;事实上,主自己就在良善中,因为良善从祂发出。由此也可以看出来,爱的品质决定了谁是邻舍。主存在于良善里面,主自己在马太福音(25:34-40)中教导了这一点;因为祂对那些处于良善的人说,他们“给祂吃”、“给祂喝,留祂住,给祂穿,看顾祂,在监里来看祂”;然后又说“这些事他们既作在祂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祂身上了”(马太福音25:34-40)。
6712.由此可见,属教会的人当使得邻舍起源于何处。人离主越近,就越是邻舍。还由此看出,由于主存在于仁之良善里面,所以人是照着他里面良善的品质,因而仁爱的品质而成为邻舍的。
6818.关于邻舍,必须详加说明,因为若不知道何谓邻舍,没有人知道当如何实施仁爱。前面已说明,每个人都是邻舍,但没有哪两个人是一样的;处于良善的人比其他人更是邻舍,因此,当爱的,是一个人里面的良善。事实上,爱良善,就是爱主,因为良善来自主,主存在于良善中,就是良善本身。
6819.不仅单个的人是邻舍,集体的人也是邻舍。因为一个社区或社群,无论大小,就是邻舍;我们的国家是邻舍;教会是邻舍;主的国度是邻舍;而主高于一切而为邻舍。所有这些都是当出于仁爱所利益的邻舍。他们也是逐渐升级的邻舍,因为许多人组成的社区或社群是比单个人等级要高的邻舍;我们的国家则是比一个社区或社群等级要高的邻舍;教会是比国家等级更高的邻舍;主的国度则是比教会等级还要更高的邻舍;而主是最高等级的邻舍。这些逐渐上升的等级就像梯子的各个台阶,而主在梯子的顶端。
6820.一个社区或社群比起单个的人更是邻舍,因为它由许多人组成。故向一个社区或社群行仁爱,和向一个人行仁爱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同样要依照它里面良善的品质或种类。因此,向一个由正直人组成的社区或社群行仁爱的方式,完全不同于向一个由不正直的人组成的社区或社群的。
6821.我们的国家比起社区或社群更是邻舍,因为它就像父母,是人的出生之地;它养育人,保护他免受一切伤害。当出于爱照着国家需要向我们的国家行善,利益它;这些需要主要涉及它的维持、公共生活和属灵生活。凡热爱自己的国家,并出于善愿向它行善,利益它的人,在来世都热爱主的国;因为在那里,主的国成了他的国家。凡爱主国家的人都爱主,因为主是其国度全部中的全部;严格来说,主的国度是与那国度的居民同住,并且他们从主所接受的良善和真理。
6822.教会比起我们的国家更是邻舍,因为关心教会的人也关心生活在他的国家之人的灵魂和永生。当他将一个人引向良善时,就是在关心教会。他若出于仁爱而如此行,就是在爱邻舍,因为他渴望并意愿天堂和永生的幸福属于他人。良善能被任何公民灌输给别人,但真理只能被身为教导真理的牧师之人灌输给别人。如果其他人如此行,异端邪说就会出现,教会就会变得混乱,四分五裂。当运用教会的真理将邻舍引向良善时,就是在行仁爱。如果在教会有某种东西被称为真理,却偏离良善,那么这个东西就不可再提,因为它不是真理。每个人都必须先从教会的教义,之后从主的圣言为自己获得真理;这真理必须是他的信之真理。
6823.主的国度是比人生于其中的教会等级更高的邻舍,因为主的国度由所有处于良善的人,无论地上的还是天上的组成。这意味着主的国度在于良善,包括总体上所有良善的种类。热爱这良善,就会热爱处于良善的每个人。因此,整体,也就是总体上的所有良善,构成第一等级的邻舍。它构成大人,也就是天堂;这大人就是主自己的一个代表形像。当出于至深的情感向那些从主通过那大人变成真正的人,因而有主的国度建在其中的人行善,利益他们时,就是在爱这大人,也就是主的国度。
6824.这些就是邻舍的等级,仁爱照着这些等级而上升。不过,这些等级是具有连续顺序的等级;在这个顺序中,在先或较高的等级总是优先于在后或较低的等级;由于主占据最高等级,当在各个等级中视祂为它们都趋向或升向的目的,所以主高于一切,必须爱祂胜过一切人和物。
6933.有一句俗语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邻舍,也就是说,人应该先照顾好自己。仁之教义教导此中情形如何。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邻舍,但不是第一位的,而是最后一位的。处于良善的其他人处于优先地位;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社区或社群处于更优先的地位;我们的国家处于还要优先的地位;教会处于还要更优先的地位;主的国度则处于更更优先的地位;而主则在一切人和一切物之上。
6934.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邻舍,人应该先照顾好自己这句俗话要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每个人必须先给自己提供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和住处,以及他所在的社区生活所需要的其它许多事物。他必须提供这些东西,不仅为自己,也为他的家人;不仅为当下,也为将来。除非每个人为自己获取生活必需品,否则,他没有条件向邻舍实施仁爱,因为他自己尚缺乏一切。
6935.所着眼的目的清楚表明每个人当以哪种方式成为自己的邻舍,并先照顾好自己。如果目的唯独是为了财富、享乐、担任要职等等而比其他人更富有,那么这个目的就是邪恶的。因此,凡出于这样的目的而以为自己就是自己的邻舍之人就是在永远伤害自己。但是,如果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提供生活必需品,从而有条件照着仁之教义的吩咐行善,那么他就是在永远照顾自己。目的本身构成此人,或说使得一个人成为他自己,因为目的就是他的爱;事实上,每个人都以他所爱的东西为目的。
6936.下面这个例子会使这个问题的真相显得更清楚。每个人都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给它提供适当的衣食。他必须首先做到这一点,然而目的是为了有一个在一个健康身体中的健康心智。每个人都要照顾好自己的心智,给它提供适当的食物,也就是诸如属聪明智慧的那类事物,目的是为了他的心智能因此有条件事奉主。凡这样做的人就是在永远善待自己。但是,凡仅仅为了身体而照顾自己的身体,或不以诸如属聪明智慧的那类事物,反以诸如与之相反的那类事物喂养自己心智的人,就是在永远恶待自己。由此可见每个人当以哪种方式成为自己的邻舍,即这邻舍不是第一位的,而是最后一位的;因为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一个人的目的在哪里,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在哪里。
6937.此外,这个问题还好比一个盖房子的人。他必须先打地基,但打地基必是为了盖房子,而盖房子必是为了有一个居住的地方。每个人必须以同样的方式先照顾好自己,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能有条件事奉他的邻舍,进而事奉他的国家、教会,尤其事奉主。凡认为自己是自己的邻舍是第一位的人,就像一个以地基为目的,而不是以房子和住在其中为目的的人。然而,居住才是最先和最后的目的,而房子及其地基仅仅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6938.适用于财富的,也适用于重要职位。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获取这些东西,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邻舍。凡为了自己而这样做的人都是在恶待自己;而凡为自己的邻舍而这样做的人则都是在善待自己。因为凡将目的转向自己的人都在转向地狱,而凡将目的从自己转向邻舍的人,都在转向天堂。
二、关于爱邻舍的主题,《真实的基督教》专门拿出一章进行了论述,《属天的奥秘》除了集中论述仁之教义外,也有零散的论述,在此都摘录出来,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这个主题:
TCR418:良善就是邻舍,因为良善属于意愿,而意愿是人生命的存在。理解力的真理若是从意愿的良善发出的,也是邻舍。因为意愿的良善在理解力中披上形式,在那里使自身在理性之光中显为可见。一切经验都能说明,良善就是邻舍。谁不是因为一个人意愿和理解力的品质,也就是他的善良和正直而爱这个人?例如,若不是因为国王、君主、将军、总督、执政官、地方官、法官在言行中所展现的正义和判断力,谁会爱他们?若不是因为主教、牧师或教士的学识、生活的正直和对于拯救灵魂的热情,谁会爱他们?若不是因为将军,或他手下将领勇敢和谨慎兼备,谁会爱他们?爱商人是因为他的诚实,爱工人或仆人是因为他的忠诚。进一步说,爱树木是因为它的果实;爱土地是因为它的产出力;爱宝石是因为它的价值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正直的人爱别人里面的善良与公正,不正直的人也爱。因为他知道,与正直的人打交道无需担心丧失名声、地位或财富。然而,不正直的人对良善的热爱并非对邻之爱,因为不正直的人内心不爱别人,除非能为他服务。出于自己里面的良善而爱别人里面的良善才是真正的对邻之爱;因为这时,这两种善会彼此亲吻、相互结合。
1.每个人就个体而言,都是当爱的邻舍,不过,这取决于其良善的品质。
406.人并非为自己而生,而是为了他人;也就是说,他活着并非仅仅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否则,社会无法凝聚起来,其中也不会有任何良善。有句俗话说,人人都是自己的邻舍;但仁爱的教义教导当如何理解这句话,它的意思是说,每个人当为自己预备生活必需品,如衣、食、住等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东西,这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他的家庭,不仅为现在,也为将来。若不为自己获取这些生活必需品,人就没有条件实践仁爱,因为他自己尚缺乏这一切。然而,人当如何成为自己的邻舍,这可从以下推理看出来:人人都应为身体提供食物;这是首先考虑的,但目的应在于拥有健康身体中的健全心智;人人都应为心智提供食物,这食物就是诸如属于智力和判断力的事物;但目的应在于他能因此处于服务他的同胞、社区、国家、教会,因而服事主的状态。凡这样做的人就为自己永远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明显可知何为时间上的首先,何为目的上的首先,目的上的首先才是一切事物所关注的东西。这就像建房子:必须先打地基;但打地基是为了建房子,建房子是为了居住。凡首先视自己为邻舍,或视自己为首要邻舍的,就像以地基,而不是以居住为目的的人;然而,居住本身才是最初和最终的目的,房子及其地基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已。
407.有必要解释一下爱邻舍的意思是什么。爱邻舍就是希望邻舍好、向他行善,而邻舍不仅包括亲朋好友和善人,还包括陌生人、仇敌,或恶人。但对这两类人实践仁爱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对亲朋好友要用直接的善行,对敌人或恶人要用间接的善行。间接的善行包括劝诫、处罚、惩戒,因而矫正。可以这样来说明:法官根据法律和正义惩罚作恶者就是在爱他的邻舍;因为他由此使这个人变得更好,并照顾到公民的福祉,以免作恶者伤害他们。众所周知,父亲因孩子犯错而惩戒他们就是爱他们;相反,他若不因此惩戒他们,就是爱他们的罪恶,这不能称为仁爱。还有,如果人击退来者不善的仇敌,并在自卫中击打这个袭击者,或将其绳之于法,以免受到伤害,但仍有意与其成为朋友,那么他的行为就处在仁爱的主流中。旨在保卫国家和教会的战争并不违背仁爱。所着眼的目的决定了它们是否是仁爱。
408.从根本上说,仁爱就是善愿,善愿就居于内在人,故显而易见,凡有仁爱者,当他抵抗敌人、惩罚罪犯、处罚恶人时,是通过外在人来做的;因此,做完这一切,他会回到居于其内在人的仁爱,并且他越能回到仁爱,就越有益,他愿意对方好,并出于善愿向他行善。那些拥有真正仁爱之人都热心善事,并且这种热心表现于外在人时,看似发怒和燃烧之火;不过,一旦对手恢复理智,其火焰就会熄灭、减弱。而那些没有仁爱的人则不然,他们的热情是使内在人升温并着火的愤怒和仇恨。
410.由于仁爱本身居于内在人,是善愿的居所,并通过内在人居于外在人,是善行的居所,故可知,被爱的是内在人,外在人由此而被爱。还可知,人当因着他里面良善的品质而被爱;因此,良善本身才是本质上的邻舍。这一点可通过以下例子来说明:有人若从三、四个人中选出一位管家或仆人来,他岂不会考查他的内在人,选出忠诚可靠的那一位,并为此而爱他吗?同样,一个国王或长官会从三、四个候选人中选出能胜任职务的人,而拒绝不能胜任的人,无论他外表如何,也无论他的言行如何。
2.集体的人,即大小不等的社群,以及社群的组合,即一个人的国家,就是当爱的邻舍。
412.那些不知道“邻舍”的真正含义之人以为“邻舍”是个体的人,爱邻舍意味着给他好处。然而,邻舍与爱邻有更广泛的含义,随着人数的增加而上升到更高层次。谁不明白,爱团体中的许多人比起只爱团体中的一个人更是爱邻舍?因此,或大或小的社群也是邻舍,因为它由若干人组成。由此可知,凡爱社群的人也爱其成员,以至于他若盼望社群好并向其行善,也会为社群的各个成员如此考虑。一个社群类似于一个人,属于社群的那些人仿佛形成一具身体,其彼此的差别则如同身体各个部位的差别。主,以及主引导下的天使在俯看大地时,看到的是一个人形的整个社群,这个人的形像取决于社群成员的性质。我也得以看到天堂中的某个社群,它看似一个人,具有和世人一样的身量。
比起对一个单独或个体的人之爱,对一个社群的爱是更为完全的对邻之爱。这从以下事实显而易见:主管人员根据自己所负责社群的规模而被授予更高头衔,他们所享受的荣耀与他们所履行的服务成正比。世上的职位也有大大小小的等级头衔,这取决于他们所治理的社群范围的大小,国王治理的范围是最广的;每个人则根据其职位的重要性和他的服务所行的良善而得到奖赏、荣耀和全体人员的爱。
不过,现今的统治者们没有对邻舍的爱,也能履行有用的服务,为自己的社群着想,如那些为了这个世界、自我,或为了表面形像,或为了他们看上去是好的统治者,配得上更高地位而履行服务、为他人利益着想的人。这类统治者在世上无法辨别,但在天堂可以。因此,那些出于爱邻履行有用服务的人也会成为天堂社群的统治者,享受显赫与荣耀。不过,他们的心不在于此,而在于他们所履行的服务。然而,那些在爱世界爱自己驱使下履行有用服务的人会被拒绝。
413.对个人和对集体或社群的对邻之爱及其实践之间的差别就像普通公民、地方官和公爵之间的差别;或像一个拿两他连得和一个拿十他连得去做买卖的两个人之间的差别(马太福音25:14-30);还像一舍客勒与一他连得,或一串葡萄与一个葡萄园,或一棵橄榄树与一个橄榄树林、一棵果树与一个果园之间的差别。对邻之爱能在一个人里面上升到更内层,并随着它上升,人便能爱社群胜过个人,爱国家胜过社群。由于仁爱在于善愿和由此而来的善行,故可知,对社群实践仁爱的方式与对个人的一样。不过,善人社群和恶人社群应当区别对待。对后者应按属世的公平实践仁爱,而对前者则应按属灵的公平实践仁爱。
414.相对于社群,国家更是邻舍,因为国家由众多社群组成,因而对国家的爱更广、更高。而且,爱国就是爱人民的福祉。国家是邻舍,还因为它就像父母;是生他、养他、保护他,并继续养育和保护他,使他免受伤害的父母。人应当根据国家需要,出于爱国而向国家行善。其中有些需要是属世的,有些需要是属灵的。属世的需要涉及世俗的生活和秩序;属灵的需要涉及属灵的生活和秩序。
当爱国胜己,而不是如己,这是刻在人心里的一条律法。每个正义之人都赞成的众所周知的信条由此而来,即:倘若国家遭受敌人毁灭或其它危险的威胁,为保卫国家而牺牲是一种高尚行为,一个士兵应以为国流血为荣。人们这么说是因为,人人都应当深爱自己的国家。要知道,那些深爱自己的国家,并出于善愿向国家行善之人,死后都热爱主的国,因为那时,主的国就是他们的国家;凡爱主之国的,都爱主,因为主是其国度全部中的全部。
3.当爱的、更高等级的邻舍是教会;最高等级的邻舍则是主的国。
415.由于人注定为永生而生,而将人带入永生的,正是教会,所以教会是当爱的、更高等级的邻舍。教会的教导是引向并进入永生的途径。将其引向永生的是教会所教导的真理,使其进入永生的,是所做的善行。这并不意味着牧师处于被爱的更高等级,教会由于牧师而被爱。当爱的是教会的良善与真理,牧师因它们而被爱。牧师只是提供服务,并照服务的程度而受到尊敬。教会是当爱的、更高等级的邻舍,甚至超过国家。原因在于,国家将人引入世俗的生命,而教会将人引入属灵的生命,人凭属灵的生命而与纯动物的生命区别开来。此外,世俗的生命是暂时的,会终结,并且终结之时如同从未存在过。而属灵的生命没有终结,是永恒的。因此“存在”这个术语适用于属灵的生活,而“非存在”则适用于世俗的生命。
416.主的国是当爱的、最高等级的邻舍。原因在于,主的国表示全世界的教会,被称为“圣徒的团契”,也表示天堂。所以,人若爱主的国,就会爱全世界所有承认主、信祂,并对邻仁爱的人,以及天上的所有人。那些爱主的国之人爱主高于一切,因而相比其他人,他们对神的爱更伟大。天上和地上的教会是主的身体,因为教会成员在主里面,主也在他们里面。
因此,对主国度的爱是最完全意义上的对邻之爱。因为那些爱主国度的人不仅爱主高于一切,还爱邻如己。对主的爱是普遍的爱,因而贯穿于属灵生活的一切细节,也贯穿于属世生活的一切细节。因为这爱在人里面居于至高层,至高之物流入较低之物,并带给它们生命,如同意愿流入一切意图,因而流入一切行为,也如同理解力流入一切思维,因而流入一切言语。
4、邻舍是有等级之分的。
TCR410:既然人人都是邻舍,而人又具有无限的多样性,每个人当根据自己的良善而被爱,那么显然,对邻之爱有属和种,以及等级之分。由于当爱主高于一切,故可知,对邻之爱的等级是按照对主之爱来划分的;换句话说,按照他自身所拥有的主或来自主之物的多少来划分,这也是他所拥有良善的量,因为一切良善皆来自主。
不过,由于这些等级存在于内在人,而内在人在世上很难被察觉,所以只要照着所知道的等级来爱邻舍就足够了。但死后,这些等级可被清楚觉察到,因为在灵界,意愿的情感和由此而来的理解力的思维会在他们周围形成一种属灵的气场,该气场能以各种方式被感觉到。而在世时,属灵的气场会被肉体吸收,并被包裹在这人所发出的属世气场中。对邻之爱有等级之分,这明显从主关于撒马利亚人的寓言看出来:撒马利亚人怜悯那个被盗贼打伤的路人,然而祭司和利未人看到后却走开了;当主问这三个人中哪一个是邻舍时,得到的答复是:“那个怜悯他的”。
注:从上面可以看出,最高等级的邻舍是主,往下依次是:教会、国家、社群、个人。所以主的利益高于教会的利益,教会的利益高于国家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高于社群的利益,社群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5.邻舍的分门别类。
AC4302.古教会将邻舍或他们要向其履行仁爱行为的邻舍分门别类;有的称为“残废的”,有的称为“瘸腿的”,有的称为“瞎眼的”,有的称为“聋子”,以他们来表示那些在灵性上如此之人。有的还被称为“饥饿的”、“口渴的”、“作客旅的”、“赤身露体的”、“患病的”、“坐监的”;有的又被称为“寡妇”、“孤儿”、“穷乏的”、“穷人”、“困苦的”;他们无非表示那些就真理与良善而言适合得到指教、被领到路上,由此接受关于其灵魂的忠告之人。
4955.存在于古人当中的教义教谁是当施以仁爱的邻舍,一个人如何成为有别于他人的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邻舍,因而在针对不同的人时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施以仁爱。古人还对邻舍分门别类,并赋予它们以名称,称有些人为穷人、穷乏人、患难的、困苦人;称有些人为瞎子、瘸子、残疾人,以及孤儿、寡妇;称有些人为饥饿的、口渴的、寄居的或客旅、赤身露体的、患病的、被捆绑的,等等。他们根据这些分类知道当向这个人尽什么义务,当向那个人尽什么义务。但这些教义都消亡了,对圣言的理解也与它们一道消亡了,以至于如今人们只知道圣言中所提到的“穷人”、“寡妇”和“孤儿”是指字面上所指的那些人。当经上提及饥饿的、口渴的、寄居的或客旅、赤身露体的、患病的、在监里的人时,情形也一样。但事情的真相是,这些名字用来描述仁爱,即仁爱就其本质而言应是什么样,在仁爱的生活中施以仁爱应是什么样。
4844.在圣言中,经上经常提到“寡妇”;人若不熟悉内义,必以为“寡妇”是指寡妇。但就内义而言,“寡妇”表示没有良善的教会真理,也就是那些处于没有良善的真理,却仍渴望处于良善,因而喜欢被良善引导的人;“丈夫”表示当起引导作用的良善。在古教会,“丧偶者”,无论女人还是男人,在正面意义上就表示这种人。因为古教会将他们要向其行仁爱的邻舍分成许多不同种类。其中有的邻舍被他们称为穷人,有的被称为患难和困苦人,有的被称为被捆绑和坐监的,有的被称为瞎子和瘸子,有的被称为寄居的,孤儿,寡妇。他们照其品质而向这些邻舍提供仁爱的行为。古教会的教义教导他们这些事,因为古教会并不知道其它教义。所以,生活那个时代的人照其教义进行教导和写作,因此当说到寡妇时,他们心里只会想到诸如处于没有良善的真理,然而仍渴望被良善引导的那种人。
三、现将相关著作对寡妇、孤儿、 寄居的、贫穷有需要的、穷人、困苦穷乏人、瞎子、聋子、哑巴、瘸子、饥饿的、口渴的、客旅、赤身露体的、患病的、在监里的人的解释集中摘录如下(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名称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它们具体表示什么,也要看具体情况,不能标准化,教条化):
AC出埃及记22章,
9198.“寡妇”是指没有真理的良善,却渴望真理。
9199.“孤儿”是那些拥有真理,但还没有良善,却渴望良善的人。
9196.“寄居的”是指想要在教会的事物上,因而在信之真理和良善上接受教导,并且接受它们,照之生活的人。
9209.“贫穷有需要”的人是指那些缺乏良善,不知道真理,却渴望它们的人。
“穷人”是指那些没有圣言,从而对主一无所知,却渴望接受教导的人。
“困苦穷乏人”(the poor and needy)在内义上是指那些教会之外不知道真理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圣言,却仍渴望接受教导,并凭自己所知道的仍处于一点良善;以及那些教会之内由于种种原因而不知道真理,却仍凭某种良善而渴望真理的人。
(路加福音7:20):
“瞎子”是指那些不知道真理的人(6990节);
“瘸子”是指那些处于良善,但由于不知道真理而处于不纯正的良善之人(4302节);
“长大麻疯的”是指那些不洁净,却渴望被洁净的人;
“聋子”是指那些因对信之真理没有觉知而未处于任何信之真理的人。
马太福音注解:
“哑巴”是指那些由于无知而无法称谢主,因而也无法宣称信祂的人;教会之外的民族,以及教会中的简单人就处于这种状态。(AC 6988.)
AC 4955.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马太福音25:34-36)
天使将“饥饿的人”理解为那些出于情感渴望良善的人,将“口渴的人”理解为那些出于情感渴慕真理的人;将“客旅”理解为那些愿意被教导的人;将“赤身露体的人”理解为那些承认自己里面毫无良善与真理的人;将“患病的”理解为那些承认自己里面只有邪恶的人;将“被捆绑的”或“在监里的”理解为那些承认自己里面只有虚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