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一奉献、麦基洗德和余留

发布时间:2023-12-04
阅读:34 次




关于什一奉献、麦基洗德和余留.pdf



祷告:主耶稣,我们在天上的父,您所赐给我们的圣言,本是拯救世人灵魂的宝贵工具,却被许多利欲熏心的恶人利用来欺骗信徒。赫赫有名的什一奉献就是明证,因为索要金钱从来不是您的意思,所谓什一奉献乃是您为拯救人类而储存在他们里面的良善与真理,与世俗的金钱并无任何关系。但教会中一些贪恋钱财的恶人却打着神的旗号,抽取经文为证,不顾及信徒心中意愿,公然向他们索要金钱奉献,用寡廉鲜耻的强盗行为玷污圣经,玷污神的殿,让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主啊,正如您所说,审判从神的家起首,各人要照各人所行的受报应!这等人若不痛切悔改,停止恶行,等待他们的,必是万劫不复的深渊!愿您的再次降临唤醒沉睡的灵魂,使世人得见属灵的光照,明白什一奉献的真正意义!阿们!

关于什一奉献、麦基洗德和余剩

一、关于十分之一

AC680.要将当纳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玛拉基书3:10)

“十分之一”表示余剩。这里的粮,经上有时译为食物,是指属灵和属天的粮或食物,属灵和属天的粮或食物“乃是主口里所出的一切话”,也就是来自主的一切良善和真理。良善和真理才是人真正的食物,也是经上所说的粮和食物的真正含义。人若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而是一个死人。当人的灵性死亡时,喂养其灵魂的食物就是邪恶的快乐和虚假的乐趣,也就是死亡的食物。这些快乐和乐趣还源于身体、世俗和自然之物,而此类事物里面毫无生命可言。而且,这种人不知道何为属灵和属天的食物。每当圣言中提到“食物”或“饼”时,他都以为指的是供给身体的食物。如在主祷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赐给我们日用的饮食”,他以为纯粹是滋养身体的食物。有些人浮想联翩,竟声称这话还包括其它身体所需,诸如衣服、财产等等。他们甚至会强烈否认所指的是其它食物,哪怕他们清楚看到前后的话仅涉及属天和属灵之物,所论及的是主的国度。也许他们知道主的话是属天和属灵的。由此及其它类似事例足以清楚表明,如今的人何等物质化!就像犹太人,他只愿意以最粗糙、最物质化的方式接受圣言中所讲述的事物。

1738.“亚伯兰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来,给麦基洗德”表示从胜利得来的余剩。其中“十分之一”表示余剩。

576.数字十和十分之一都表示余剩,相关经文如下:

陆地的中央撇下的地土很多。境内剩下的人若还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灭;它必被连根拔起。(以赛亚书6:12,13)

“十分之一”表余剩的贫乏。玛拉基书上说:

你们要将当纳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以此试试我是否为你们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你们。(玛拉基书3:10)

“使我家有粮”表示内在人中好比“粮”的余剩,因为它们好像被暗中植入到如此多的邪恶和虚假之中,所有祝福都通过这些余剩涌入。人的一切仁爱都通过内在人中的余剩进入人里面,这一事实也体现在犹太教会的律例中:他们一旦取了十分之一,就要分给利未人和寄居的与孤儿寡妇(申命记26:12等)。

由于余剩唯独属于主,所以十分之一被称为“归给耶和华为圣的”,摩西书论到它们说:

地上所有的,无论是地上的种子,是树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华的,是归给耶和华为圣的。凡牛群羊群中,一切从杖下经过的,每第十只要归给耶和华为圣。(利未记27:30,32)

由于十诫由十条诫命或十句圣言构成,耶和华将它们写在石版上(申命记10:4),故所表示的是余剩;耶和华的手写下它们的事实表示这余剩唯独属于主。石版代表它们存在于内在人中。

3740.“凡你所赐给我的,我必将十分之一献给你”表示主凭自己的神性大能使一切事物,无论总体还是细节,都变成神性。“十分之一”和“什一奉献”是指主储存在人之内层里面的良善与真理,这些良善就被称为“余剩”。当论及主时,它们是主凭自己的能力为自己所获得的神性良善与神性真理。

二、关于麦基洗德

AC1738.创世记中说,“亚伯兰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来,给麦基洗德”,这里也提到了麦基洗德,有弟兄姊妹很想知道麦基洗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属天的奥秘》对此有明确的解释。

6148.要知道,有两样事物从主发出,即良善与真理。神性良善由祭司来代表,神性真理由君王来代表。正因如此,“祭司”表示良善,“君王”表示真理。在古时的代表性教会,祭司和君王这两个职分联合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因为从主发出的良善与真理是合一的,在天上的众天使中间也是结合在一起的。

在古教会,结合在一起的这两个职分存在于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被称为“麦基洗德”,或“公义的王”。这一点从迎接亚伯拉罕的麦基洗德可以看出来;关于他,经上如此记着说:

又有撒冷王麦基洗德带着饼和酒出来;他是至高神的祭司。他为亚伯兰祝福。(创世记14:18, 19)

麦基洗德代表这两个职分方面的主,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他是君王,同时也是祭司;他被允许祝福亚伯拉罕,给他带饼和酒,这两样东西在当时也是爱之良善和信之真理的象征。麦基洗德代表这两个职分方面的主,这一点从诗篇进一步明显看出来:

耶和华起了誓,决不后悔,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样式永远为祭司。(诗篇110:4)

这些话是指着主说的,“照着麦基洗德的样式”表示主既是君王,也是祭司,也就是说,就至高意义而言,神性良善和神性真理从祂一起发出。

此外,由于一个代表性教会将要建在雅各的后代中间,所以他们也要有一个人来联合代表从主合一发出的神性良善与神性真理。但是,由于这百姓的战争和偶像崇拜,这两个职分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分开的;那些统治百姓的人被称为“领袖”,后被称为“审判官”;而那些承接圣职的人被称为“祭司”,属于亚伦的种,是利未人。然而,后来这两个职分就在一个人身上结合在一起,如在以利(Eli)和撒母耳身上。但这百姓具有这样的性质:因偶像崇拜在他们当中盛行,在他们中间无法建立一个代表性教会,只能建立一个教会的代表,所以这两个职分被允许分开。那时,主在神性真理方面由君王来代表,在神性良善方面由祭司来代表。这种分离是照着那百姓的意愿发生的,并非出于主的美意,这一点从耶和华对撒母耳所说的话清楚看出来:

你只管依从百姓的声音,他们向你说的一切话;因为他们不是厌弃你,乃是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你要叫他们明了那君王所享有的权利。(撒母耳记上8:7至末尾;12:19, 20)

这两个职分之所以要分开,是因为与神性良善分离的神性真理会将所有人定罪;而与神性良善合一的神性真理则拯救所有人。若按着神性真理来审判,人会被判入地狱;但神性良善会把他从地狱带出来,提入天堂。救恩出于怜悯,因而源于神性良善;不过,当人弃绝怜悯,由此将神性良善从自己那里抛弃时,诅咒就会存在;结果,他被交由真理来审判。“王”代表神性真理。

三、关于余剩

530.至于存在于个体中的“余剩”,它们越少,这个人所拥有的理性和知识就越不可能接受光。因为良善与真理之光经由这“余剩”流入,确切地说,是通过主藉着“余剩”流入。如果人身上无余剩存留,他将不是一个人,而是远比禽兽低级的人。余剩越少,越不是一个人,余剩越多,越是一个人。余剩犹如天上的星辰,越小越暗淡,越大越光明。上古教会的少许余剩存留在那些组成名为“挪亚”的教会之人身上。然而,这些东西并非感知的余剩,而是完整性(integrity)的余剩,也是教义的余剩,这教义源于上古教会所觉察到的东西。

560.没有余剩,没有人可以存活。事实上,正是余剩使得人的生命优于动物。人通过余剩,即通过主经由余剩才得以为人,知道何为良善与真理,反思各种问题,从而思考和推理。唯有余剩包含属灵和属天的生命。

561.那么,何为余剩?余剩不仅包括人自小时候起从主的圣言那里学习并刻在记忆里的良善与真理,还包括源于此的一切状态,如小时候的纯真状态;爱父母、兄弟、老师、朋友的状态;仁爱邻人的状态,以及怜恤贫困和穷乏人的状态;总之,就一切良善与真理的状态。这些状态,连同刻在记忆里的良善与真理就被称为余剩,它们被主保存在人里面,并储存在他的内在人中。然而,人自己对此毫不知情。这些余剩与人自己的东西,即邪恶与虚假完全隔绝。这一切状态在人里面被主保存得如此完好,以至于丝毫未丢失。我从以下事实得知这一点,即从婴孩直到老年,人的一切状态不但被带到来世,还会再现。事实上,这些状态和他在世时的状态完全一样。不仅记忆里的良善与真理完全一样,而且纯真与仁爱的状态也完全一样。当邪恶与虚假的状态复发时(这些东西的每一个,直至最小细节也被带到来世并再现),主就用良善的状态节制它们。由此明显可知,人若没有余剩,必将遭受永恒的诅咒。

661.余剩是人从主那里获取,并从小习得的一切纯真、一切仁爱、一切怜悯和一切信之真理。这些事物的每一个都被珍藏起来。如果人没有获得它们,纯真、仁爱或怜悯不可能存在于他的言行中,因而良善与真理根本不可能存在,以致他甚至比凶猛的野兽还要坏。如果他原本有这类事物的余剩,却以污秽的欲望和可怕的谬念封闭了这条路,以至于余剩无法运作,他的情形也是如此。大洪水前自我毁灭的人就具有这种性质,“毁灭天下一切有生命之灵的血肉”就是指他们。

1738.余剩是赋予人的爱和仁的一切状态,因而是纯真和平安的一切状态。这些状态自婴幼儿时期就被赋予人,却随着这人逐渐长大成人而日益减少。不过,当人经历重生时,除了这些余剩外,他还会接受新的余剩,因而接受新生命。因为人正是凭借余剩而成为人,没有爱和仁的状态,以及纯真的状态(这些状态会渗透到其生命的其它状态中),人就不再是人,而是变得比野兽更坏。在试探的争战中所获得的余剩就是创世记14:20(即:亚伯兰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来,给麦基洗德)所表示的。亚伯兰给麦基洗德的十分之一所表示的,就是这些余剩。它们全都是主通过不断争战并得胜而积聚的爱的属天事物。主凭借争战并得胜不断与神性本质合一,直到祂的人身本质也变成爱,或生命的存在,也就是耶和华为止。

1050.人皆因着他里面的活物而被称为活的灵魂。如果人里面没有某种活物,即没有某种纯真、仁爱和怜悯,或相似、同类性质,他决不能存活,更不用说作为一个人活着。人在婴儿和儿童时期就从主那里接受这点纯真、仁爱和怜悯,这可从婴儿和儿童时期的状态明显看出来。人那时所接受的事物会保存在他里面,所保存的事物在圣言中被称为“余剩”,就是人里面唯独属于主的东西。当人成年时,如此保存的这些余剩就是使他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的那个东西。

人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所拥有的纯真、仁爱和怜悯的状态能使人成为一个人。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人不像动物那样生来就能进行生命活动,一切都要学习。然后,他所学到的东西通过训练变成习惯,可以说对他而言变得很自然。若不学习,人甚至不会走路、说话,其它事也一样。对人而言,这些活动通过运用可以说变得很自然。纯真、仁爱和怜悯的状态也是如此,它们自婴儿时就被灌输到人里面。没有这些状态,他连动物都不如。然而,这些状态是人学不来的状态,而是他从主那里所接受的白白的恩赐,主将它们保存在人里面。它们连同信之真理就是所说的余剩,唯独属于主。人成年后越是摧毁这些状态,就越成为一个死人。当人正在重生时,这些状态就是重生的开始,他会被带入这些状态;因为主藉着这些余剩作工。

2280.在圣言中,“十”和“十分之一”一样,也表示余剩,以此表示从婴孩直到临终,主在人里面所植入的一切良善与真理。余剩表示三种良善,即婴孩的良善,无知的良善和聪明的良善。婴孩的良善在人一出生直到他开始接受教导并知道某些东西的年龄被灌输到他里面。无知的良善在他正接受教导并知道某些东西时被灌输他里面。聪明的良善则在他有能力反思何为良善、何为真理时被灌输进来。从婴儿期到十岁,人一直接受婴孩的良善;从十岁到二十岁,无知的良善逐渐被灌输进来;从二十岁开始,人开始变得理性,具有反思良善与真理的能力,并为自己获得聪明的良善。

无知的良善就是(创世记18:31.假若在那里找到二十个呢)“二十”所表示的,因为那些处于无知良善的人还没有进入任何试探。在具有反思能力,并以自己的方式觉察良善与真理的性质之前,没有人被试探。

正是由于那些拥有这种良善,也就是所谓的无知良善之人以“二十”来表示,所以凡从埃及出来的人都算“二十岁”以外的,或照经上说的,“能出去打仗的”,以他们来表示那些不再处于无知良善中的人,他们在民数记中有所提及(1:20ff)。经上还提到,凡二十岁以外的都死在旷野(民数记14:29;32:10–11),因为罪恶算在他们头上,他们代表那些在试探中屈服的人。还有,“从五岁到二十岁”,男子估定“二十舍客勒”(利未记27:5);“从二十岁到六十岁”,男子估定五十舍客勒(利未记27:3)。

至于上述各种良善,即婴孩的良善,无知的良善和聪明的良善,情况乃是这样:聪明的良善是最好的,因为这是智慧的属性;先于它的良善,也就是无知的良善事实上也是好的,只是由于它里面只有少许聪明,故它不能被算作智慧的良善;至于婴孩的良善,它本身的确是好的,但不如另外两种好,因为智慧的真理尚未与其联结,因此,它还没变成智慧的良善,只不过是能变得如此的一个层面,因为它是对良善与真理的认知,这种认知能使人变得像人那样智慧。表示纯真的婴孩本身并不属于婴孩,而是属于智慧。

创世记18:31中的“二十”只表示无知的良善。这种良善如前所述,不仅是那些二十岁以下之人的特征,而且还与所有处于仁之良善,同时对真理无知之人同在。后者包括教会中那些处于仁之良善,却出于种种原因不知道何为信之真理的人。很多虔诚思想神,对邻友善的人,以及所有在教会之外,被称为外邦人,但同样活在仁之良善中的人也是这种情形。这种人,无论教会内的还是教会外的,虽然没有信之真理,然而仍处于良善,故在来世和小孩子一样能接受信之真理。其理解力尚未被虚假原则败坏,其意愿也没有被罪恶生活强化,因为他们不知道何为虚假与邪恶。而且,仁爱的生命具有这样的性质,无知的邪恶与虚假很容易被折向真理与良善。但那些确认违背真理的东西,同时在违背良善的东西中过生活的人则不然。

1906.“亚伯兰在迦南地住了十年之后”表示主为自己所获得的良善及其衍生真理的余剩,这理性凭这余剩被孕育。“十”表示余剩,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对良善与真理的情感的状态,主自人的襁褓时代,直至生命结束,便将这些状态赐给了他。它们被储存在他里面,以备他死后的生命所用。因为在来世,其生命的所有状态会依次返回,然后被主所赋予他的良善与真理的状态所调和。因此,人在世时所接受的余剩,即所获得的良善与真理越多,他其余的状态返回时就显得越快乐、美丽。人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这一事实是很明显的。人生来凭自己根本没有一丝良善,而是被遗传之恶全然玷污。一切良善,如他对父母、保姆、玩伴的爱,都是流入的,这种流注来自纯真。这些就是从主经由纯真和平安的天堂,也就是至内在的天堂所流入之物,这就是在人还是婴幼儿时它们被赋予他的方式。

后来,随着他长大,婴幼儿的这种良善、纯真、平安的状态渐渐消退。只要他被引入这个世界,就会进入它的乐趣和快乐,因而进入邪恶中,而婴幼儿的属天或良善之物便开始消散。不过,它们仍旧存留,人后来所具有或获得的状态就是被它们所调和。若没有它们,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人。因为恶欲或邪恶的状态若不被对良善的情感的状态所调和,人会比任何动物的更残暴、可怕。这些良善的状态就是所谓的余剩,主在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将这些余剩赐予人,并植入在他的属世性情中。

在以后的生活中,他还会被赐予新的状态。但这些状态与其说是良善的状态,不如说是真理的状态。因为随着他长大,他逐渐充满真理,这些真理同样被储存在他的内层人中。凭借主的属灵事物的流注所产生的这些余剩,也就是真理的余剩,人能思考,也能理解何为文明道德生活的良善与真理,还能接受属灵真理或信。但他只能凭借婴幼儿时所接受的良善的余剩做到这一切。人全然不知余剩的存在,也不知它们被储存在人里面,就在他的内层理性中。因为他以为没有什么东西流入进来,一切事物天生就在他里面,因而在他还是婴幼儿时就存在于他里面。然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余剩在圣言中多有提及,它们表示人成为人所凭借的那些状态,这一切来自独一的主。

然而,属于主的余剩都是祂为自己所获得的神性状态,祂凭这些状态将人身本质与神性本质结合起来。这些余剩决不可与属于人的余剩相提并论,因为后者并非神性,而是人性。属于主的余剩就是“亚伯兰在迦南地住了十年”所表示的。天使倾听圣言时,并不知道“十”是什么,但人一提及十,他们就会想到余剩。因为在圣言中,“十”和“十分之一”均表示余剩。当理解“亚伯兰在迦南地住了十年”时,他们会想到主,同时想到主在世时所具有的余剩所表示的无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