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告:主耶稣,我们在天上的父,你并不以世俗的穷富分别富人和穷人,没有人因富有而被关在天堂之外,也没有人因贫穷而被接入天堂,天堂向所有过着信与爱的生活之人敞开,无论穷富。你教导我们说,世上的显赫高贵、财富地位等等并不是真正的赐福,它们都是暂时的。我们当追求永恒之物,为自己积攒天上的财宝,真正的神性赐福,就是您所赐的属灵和属天之物。求你不断把我们的脸转过来,使我们留恋世俗的心慢慢沉寂、死去;求你使我们常常仰望你,定睛于天上的财宝,努力得着它们。阿们!
天堂里的富人和穷人
357.关于进天堂,可谓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穷人能进天堂,富人不能;有的认为富人和穷人一样,都能进天堂;有的认为富人只有放弃财富,成为穷人才能进天堂;并且所有这些观点都能在圣言中找到证据。然而,在进天堂的问题上,那些区别对待富人和穷人的人并不理解圣言。就其内层而言,圣言是属灵的;但就文字而言,它是属世的;所以,那些仅照字义,不照任何灵义理解圣言的人,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尤其在富人和穷人的问题上。如,富人进天堂就像骆驼穿过针眼一样困难;穷人则因贫穷而很容易进天堂,因为经上说:
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你们的!(马太福音5:3;路加福音6:20-21)
不过,那些对圣言的灵义有所了解的人不是这么想的。他们知道,天堂是所有过着信与爱的生活之人的,无论是富是穷。下面我们会解释在圣言中,“富人”与“穷人”分别是什么意思。从与天使的大量交谈和来往,我蒙恩确切地知道,富人进天堂和穷人一样容易,没有人因富有而被关在天堂之外,也没有人因贫穷而被接入天堂。天堂里既有富人,也有穷人,而且很多富人享有比穷人更大的荣耀和幸福。
358.有必要先说明一下,人完全可以获取财富,积累资产,只要不用欺诈或邪恶手段就行;人完全可以享受精致的饮食,只要不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就行;人完全可以拥有与其地位相称的豪华居所,与条件相当的人来往,常去娱乐场所,谈论世事,没有必要到处摆出一副虔诚的面孔,满面愁容,耷拉着脑袋,而是欢喜快乐;他也无需向穷人施舍,除非心有感动,或受灵的驱使。简言之,表面上,他完全可以像世人一样生活;这一切并不妨碍他进天堂,只要他心里持有正确的神观,对待邻舍诚实、公正。人的品性实际上就是他的情感与思维,或爱与信的品性。他的一切外在行为皆从这些获得其生命;事实上,行为就是意愿,言语就是思维,因为行为来自意愿,言语来自思维。所以在圣言中,当经上说人将照自己的行为受审判、得赏赐时,意思是说,他将照产生其行为或在其行为里面的情感与思维受审判、得赏赐;因为离了这些,行为什么也不是,其品质完全取决于它们。由此可见,人的外在其实一事无成,产生外在的乃是人的内在。例如,如果人行事诚实,避免欺诈,仅仅是因为惧怕法律、害怕丧失名声,由此丧失地位或利益,如果这种惧怕约束不了他,他就会尽其所能地欺骗他人。这种人的行为表面上看似诚实,但其思维和意愿却是欺诈。他因内在是不诚实和欺诈的,故有地狱在自己里面。相反,人若行事诚实,避免欺诈,是因为这违背神和邻舍,那么他即便能欺骗他人,也不愿去欺骗;他的思维和意愿就是良心,他便有天堂在自己里面。这两种行为表面相似,内在却完全不同。
注:在圣言中,经上常说,人将照自己的行为和作为受审判、得赏赐,“行为和作为”是指内在形式上,而非外在形式上的行为和作为,因为恶人同样能行出外在形式上的善行,而内在和外在形式上的善行只有善人才能行出,对此AC3934.行为是信之良善的产物,因为没有行为,信之真理无法存在,就像不行出良善,思想并意愿良善无法存在一样。一个是内在,另一个是相对应的外在。而且,就行为而言,它们若不对应于信之良善,既不是仁之行为,也不是信之行为;因为它们不是出自其内在,而是死的行为,其中既没有良善,也没有真理。但当外在对应于内在时,行为要么是仁之行为,要么是信之行为。仁之行为是从仁,如同从其灵魂所流出的行为;而信之行为则是从信所流出的行为。重生之人所行的是仁之行为,而尚未重生,但正在重生之人所行的,是信之行为。这同样适用于情感,即适用于对良善的情感和对真理的情感。重生之人出于对良善的情感、因而出于对良善的意愿行善;而将要重生之人则出于对真理的情感、因而出于对良善的认知行善。前面已反复说明这两种情感之间有何不同。由此可见何谓行为。
(关于对真理的情感和对良善的情感,AC3839.出于圣言显现在天使面前的情感主要有两种,即:对真理的情感和对良善的情感。对真理的情感向属灵天使显现,对良善的情感向属天天使显现。对良善的情感属于对主之爱,完全无法向世人言表,因而也无法理解。但对真理的情感属于相爱,其最一般的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是可理解的,然而只有那些具有真正相爱的人才能理解。即便这最一般的方面,他们若不通过那种模糊的内在觉察,也无法通过任何内在觉察来理解。)
此外,信之良善相对于行为,好比人的意愿和由此衍生的思维相对于他的脸面;众所周知,脸是心灵的形像,也就是人的意愿和由此衍生的思维的形像。如果意愿和思维没有如同在自己的形像中那样表现在脸上,那么脸上所显现的就不是意愿和思维,而是虚伪和欺骗;因为此人所表现出的面容不同于他所意愿和思想的。就思维和意愿的内层而言,身体的每个行为都是这种情况。人的内在通过行为活在他的外在中。若行为与他的内在不一致,要么证明这行为不是他的内在产生的,而纯粹是一种习俗或习惯使然,要么证明这是某种伪装。所以,凡宣称信者,尤其凡宣称信之良善,却否认行为,特别是弃绝行为者,都没有信,更没有仁。
AC6073.就本质而言,仁爱本身不会变成仁爱,除非它进入行为,成为一个工作或职业。因为爱某人,却在有能力时不向他行善,就不是真的爱他。在有能力时向他行善,并且发自内心如此行,就是在爱他;因为这时,实际行为或工作就包含了构成对他的仁爱的一切。事实上,人的工作包含了他的仁与信的方方面面,就是那被称为属灵良善的,并通过实践仁爱,也就是通过功用或有用的服务而变成良善。
天上的天使因处于从主所领受的良善,故只渴望履行功用或有用的服务。这些就是他们生命的真正快乐,他们在何等程度上履行功用或有用的服务,就在何等程度上享受幸福和快乐。这也是主在马太福音中的教导:
人子要在祂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来临。那时候,祂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马太福音16:27)
“行为”(works,经上有时译为工、作为等等)在此不是指诸如外在形式上,而是诸如内在形式上的那类工作,也就是说,是包含在它们里面的那种仁爱;天使并不以其它任何方式来看待工作。
再者,由于人的行为是其仁与信的一切的结合体,而生活使得仁成为仁,信成为信,进而成为良善,故主爱约翰胜过其余的门徒,他在晚饭的时候靠着耶稣的胸膛(约翰福音21:20);因为这个门徒代表好行为或仁爱的行为。由于同样的原因,主对约翰说“跟从我”,却没有对彼得这样说(注:在约翰福音21:22中,“跟从我”这句话显然是对彼得说的。译者不清楚史威登堡想要说什么),彼得代表信。因此,信,即“彼得”, 愤愤不平地说:
主啊,这人将来如何?耶稣对他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约翰福音21:21-23)
这也是一个预言,即:信会蔑视行为,即便主与行为联系在一起,这从主对绵羊和山羊所说的话(马太福音25:34-46)可以清楚看出来,其中所列举的无非是行为。信会弃绝主,这一事实从彼得三次否认主(马太福音26:34)时的代表明显可知。他在夜里否认表示教会的末期,那时仁不复存在;他三次否认表示那时末期是完整的;“鸡叫以先”表示在教会的新样或新阶段到来之前,因为黑夜过后的黎明和早晨表示教会的第一个阶段。
359.只要人从内在承认神性,愿意服务邻舍,他表面上就能像其他人一样生活,可以变得富有,享受盛宴,照自己的条件和职位住豪宅、穿华服,享受快乐和欢娱,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意,以及身心健康的缘故参与世俗事务。由此明显可知,行天堂之路并不像许多人想的那么难。唯一的困难就是找到抵制爱自己爱世界的能力,防止这些爱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它们是一切邪恶的根源。行天堂之路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难,这一事实就是主说这些话的意思: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就为自己的灵魂找到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马太福音11:29,30)
主的轭之所以容易,祂的担子之所以轻省,是因为人只要抵制对自我和世界的爱所涌出的邪恶,就会被主引导,而不是被自己引导。这时,主会在人里面抵制并除去这些邪恶。
360.我曾与一些死后的人交谈,他们活在世上时曾摒弃尘世,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想将思维从世俗事物中抽离出来,从而腾出时间专注于冥想,以为这样就能踏上通往天堂的道路。但在来世,这些人却精神忧郁,鄙视和他们不一样的其他人,并为自己没有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幸福而愤愤不平,以为他们配得,对别人漠不关心,躲避作为与天堂联结之手段的仁爱义务。他们比其他人更渴望天堂;但当被带到天使当中时,他们却带来焦虑,干扰天使的幸福。于是他们被打发离开;被打发离开后,他们便去往人迹罕至之地,在那里过着和在世时一样的生活。
人只能通过世界而为天堂形成。每个人的情感都必须终止于最外在的结果,而最外在的结果就在世界中;或也可说,世界是一切情感所终止于其中的终极目标。情感若不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显现自己,或流入行为,就会被窒息到最终人不再关心邻舍,只关心自己的地步。这一切清楚表明,把人引向天堂的,是对邻之仁的生活,也就是在一切行为和职责中行公义、公平,而非脱离仁爱的虔诚生活。由此可知,人只有在积极工作的情况下才能实践仁爱,并且仁爱的生命才能成长;若人远离这些工作,这是不可能的。
让我用实际经历来说明这一点。那些在世时把精力投入商业和贸易,并通过这些事业变得富有的人当中,有许多人在天堂。而那些身居荣耀的职位,并通过这些职位变得富有的人当中在天堂的,则没有那么多。这是因为后者被因执行公义公平所带给他们的利益和地位,以及有利可图的体面职位引向爱自己、爱世界,由此使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远离天堂,并将其转向自己。因为人爱自己和世界,并在一切事上专注于自己和世界到什么程度,就疏远神性、远离天堂到什么程度。
361.富人在天堂的命运大体是这样:他们比其他人活得更优雅,其中有些人住在宫殿,殿内的一切皆如同金银那样光芒四射。他们拥有充裕的有用生活所需的一切,但他们丝毫不将心思放在这些事物上,而是投入功用。他们能清楚看到这些功用,好像它们处于光明;而金银则显得模糊,相对来说如同处于阴影。这是因为他们在世时就喜欢功用,只喜欢作为手段和工具的黄金和白银。在天堂光芒四射的,正是“功用”;功用的良善就像黄金,功用的真理就像白银。因此,他们在世时所服务的功用的品质,决定了他们在天堂的财富、快乐和幸福。良善的功用包括为自己和自己人提供生活必需品;以及因自己的国家和邻舍的缘故渴望丰富的资源;在利益邻舍方面,富人的门路要比穷人的宽广得多。这些之所以是良善的功用,是因为人能由此使自己的心智远离有害的懒散生活;事实上,在这种生活中,人的思维会由于他与生俱来的恶性而奔向邪恶。这些功用只在拥有神性在里面,也就是人专注于神性和天堂,并在这些里面找到自己的良善,在财富中只看到附属良善时才是良善。
362.不相信神性,将属于天堂和教会的事物抛之脑后的富人,其命运则与此截然相反。他们在地狱,那里尽是污秽、悲惨和贫乏。当将财富作为目的来热爱时,它就变成这样的事物;不仅财富本身,连财富的用途,就是放纵生活、纵情享乐、肆无忌惮地投入可耻行为,或想凌驾于他们所蔑视的人之上,也会变成这样。这些财富和功用因没有属灵之物,只有世俗之物在里面,故会变成污秽。因为财富及其功用中的属灵目的就像身体里的灵魂,或像湿土里的天堂之光;正如没有灵魂的身体或没有天堂之光的湿土会变得腐臭,这些财富和功用也是如此。这就是那些被财富迷惑而远离天堂的人。
363.死后,每个人的主导情感或主导爱都会与他同在,永不根除,因为人的灵完全就像他的爱;以前闻所未闻的是,每个灵人和天使的身体都是其爱的外在形式,完全对应于其内在形式,也就是其性情与心智。因此,其灵的品质从他的脸、动作和言语就能得知。而人活在世上时,如果他没有学会在脸、动作和言语上伪造不是自己的东西,那么灵的品质也能为人所知。这一切表明,人自己的永恒品质就是他的主导情感或爱的品质。我蒙允许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一些人交谈,他们的生活从那个时代的著作清楚可知。我发现,主导他们的仍是他们在世时所拥有的爱。由此也可以推断,对财富及其功用的爱,将永远与每个人同在,具有它在世时所获得的品质。不同之处在于:对那些将财富投入善用的人来说,财富在来世会变成与所发挥的功用相一致的快乐;而对那些将财富投入恶用的人来说,财富则变成纯粹的污秽;那时,他们以这种污秽为快乐,正如在世时他们以其被投入恶用的财富为快乐。他们以污秽为快乐是因为,污秽的乐趣和可耻的行为,也就是他们将财富所投入的功用,以及贪婪,也就是不关注功用而对财富的贪恋,就对应于污秽。属灵的污秽不是别的。
364.穷人进天堂不是由于他们贫穷,而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都跟随着他,无论他是富是穷。主对每个人的怜悯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优先于别人而对某个人的特殊怜悯。凡生活良善者皆被接受,凡生活败坏者皆被弃绝。事实上,贫穷和财富一样,也能误导人,把他引离天堂。穷人当中也有许多人不满足于自己的所得,贪图更多,以为财富就是祝福;所以,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时,他们就大为怨愤,对神性治理心怀恶念;他们还嫉妒别人的财物,一有机会就去骗人,沉溺于污秽的乐趣。而满足于自己的所得,工作勤勉细心,热爱劳动而非懒散,行事诚实、忠信,同时过着基督生活的穷人则不同。有时,我与那些属于普通农民的人交谈;他们在世时就信神,并且在工作中诚实、正直。他们对认识真理有一种情感,所以就求问仁与信;对于信,他们在世上听了很多;对于仁,在来世则听了很多。因此,他们被告知,仁就是属于生活的一切,信就是属于教义的一切;所以仁就是在一切工作中意愿并行出公义和公平,信则是思考公义和公平;信与仁相结合,正如教义与照之的生活相结合,或思维与意愿相结合;当人意愿并行出他所思考的公义、公平时,信就变成仁;这时,它们不再是二,而是一。他们完全明白这一切,并且欣喜若狂,声称他们在世时不明白信仰和生活有什么区别。
注:在这里重点说明,世上的显赫高贵、财富地位等等并不是真正的赐福,它们都是暂时的东西。AC8939.人活在世上时,他称那些使他暂时幸福快乐的东西为赐福,如财富和重要地位。然而,圣言内义上所指的事物并不是暂时的事物,而是永恒的事物,暂时的事物与永恒的事物相比根本算不上什么。因为暂时之物和永恒之物之间没有比例关系;甚至几千年或几百万年与永恒之物之间也没有比例关系,因为这些年数都有结束的时候,而永恒之物则没有结束的时候。因此,永恒之物是永有的;事实上,没有穷尽的事物是永有的,因为它从无限的神那里拥有自己的存在,时间上的无限者就是那永恒者。但相对来说,暂时之物不是永有的,因为当它抵达终点时,就不再存在。由此也明显可知,“赐福”在灵义上是指从神性那里拥有存在在自己里面的事物,因而指那些构成永生的事物,进而是指那些属于仁和信的事物。世俗福分与永恒的天上福分相比,什么也不是,主在马太福音中如此教导了这一点:
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失了自己的灵魂,有什么益处呢?(马太福音16:26)
但沉浸于世俗和尘世事物中的人不明白这句话;因为世俗和尘世事物窒息了它,使得他甚至不相信永生的存在。
然而,我可以肯定地说,人一死就在来世,作为一个灵人生活在灵人中间;那时,在他自己和那里的其他人看来,他似乎和世人完全一样,具有各种感觉,无论内在还是外在的。因此,我也可以说,肉体的死亡只不过是抛弃了那些能使人在世上提供服务、发挥作用的事物;此外,死亡本身是生命的一种延续,只不过是在另一个世界而已;这个世界不为尘世的肉眼所见,然而在那里却能看见比世上的正午之光还要亮一千倍的光。我从多年来,并且现仍在继续的活生生的经历知道这一切,故郑重声明这一点。我与几乎所有我在世上曾经认识并且已经死去的人在他们去世后的两三天交谈过,现在还在和他们说话。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对于他们原先根本不信死后生命的延续感到极为愤慨。我与他们的交谈不只是一天,而是成年累月。我还被允许见证把他们要么被带到地狱,要么被带到天堂的逐步发展的生命状态。所以,凡想要永远幸福快乐的人,都要让他知道并相信,他死后会活着;要让他思想并牢记这一点,因为这是真理。还要让他知道并相信,圣言是教导一个人当如何在世上生活才能永远幸福快乐的唯一教义。
真正的祝福是从主接受爱与信,并由此与祂结合,因为这是永恒幸福的源头。AC1422.“赐福”包含从主接受的每一个事物,既有良善,也有真理,因而包括属天、属灵、属世、世俗和肉体之物。就普遍意义而言,“赐福”包含所有这些。AC4981.就真正意义而言,“耶和华赐福”表示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事实上,那些被赋予这些的人被称为“蒙耶和华赐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被赋予天堂和永恒的救恩。所以,就外在意义,或与人在世间的状态有关的意义而言,“蒙耶和华赐福”是指在神里面满足,因而满足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的财富,无论他是高贵富有的人,还是不那么高贵的穷人。因为凡在神里面满足的人都视地位和财富为实现功用的手段;当思想他们,同时思想永生时,他视它们如无物,视永生则为必不可少的本质。
365.这一切清楚表明,富人和穷人一样能进天堂,并且一样容易。人们之所以认为穷人容易进天堂,而富人则很难,是因为圣言在谈到富人和穷人时被误解了。在圣言中,就灵义而言,“富人”是指那些拥有大量真理与良善的知识之人,也就是圣言所在的教会中人;而“穷人”则指那些缺乏这些知识,但渴望它们的人,或在教会之外没有圣言的地方的人。
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并被投入阴间的财主表示犹太民族;这个民族之所以被称为财主,是因为它拥有圣言和由此而来的大量真理并良善的知识;“紫色袍”表示良善的知识,“细麻布衣服”表示真理的知识。而躺在财主门口,想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被天使带入天堂的穷人表示没有良善与真理的知识,然而却渴望它们的民族或外邦人(路加福音16:19-31)。
被请赴大宴席并借故推辞的富人也表示犹太民族,被领来取代他们的穷人表示教会之外的民族或外邦人(路加福音14:16-24)。
有必要解释一下主所说的财主是什么意思,即:
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马太福音19:24)
此处“财主”表示属世之义和属灵之义上的富人。就属世之义而言,财主或富人是指那些拥有大量财富并心系于此的人;但就属灵之义而言,则指那些拥有大量知识和学问,也就是属灵财富,并渴望凭自己的聪明利用它们将自己引入天堂和教会的事物之人。由于这违背神性次序,故经上说“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骆驼”在灵义上表示总体上的认知和知识,“针眼”表示属灵真理。如今人们不知道,这就是“骆驼”和“针眼”的含义,因为教导圣言字义上所说的事物在灵义上的含义的知识到现在为止仍没有被披露。圣言的每个细节中既有一个属灵意义,也有一个属世意义;事实上,圣言纯由属世事物与属灵事物的对应写成,以便天堂与世界,或天使与世人的联结由此可以实现,因为直接的联结已经中断了。由此清楚看出,在圣言中,“富人或财主”具体指的是谁。
在圣言中,“富人或财主”在灵义上表示那些享有真理与良善的知识之人,“财富”表示知识本身,知识就是属灵的财富;这一点从各处的经文可以看出来(如以赛亚书10:12-14等)。“穷人”在灵义上表示那些没有良善与真理的知识,却渴望它们的人(马太福音11:5等)。《属天的奥秘》(10227节)一书根据灵义解释了所有这些经文。
注:在此我们重点分享一下出埃及记30:15经文解释中关于富人和穷人的内容。AC10227.“将提献物奉给耶和华的时候,富人不可多给,穷人也不可少给半舍客勒”。此处的“富人”是指一个富有真理和良善,以及关于它们的认知或知识的人;“穷人”是指一个不富有它们的人。“奉给耶和华的时候,富人不可多给,穷人也不可少给半舍客勒”表示所有人,无论他们拥有多大的能力,都要同等地将源于良善的真理的一切事物归于主。
财富和财物(或财宝,财产等)表示理解或聪明和智慧的事物,因而也表示关于真理和良善的认知或知识,它们也被称为属灵的财富和财物,这一点从圣言中提及它们的经文明显看出来,如以赛亚书:
我必罚亚述王自大的果子,因为他说,我所成就的事,是靠我手的能力和我的智慧,我本有聪明。因此我必挪移万民的地界,抢夺他们的财宝。我的手必找到万民的财物,好像找到鸟窝。(以赛亚书10:12-14)
此处在内义上所论述的主题是那些倚靠自己的聪明,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他们自己,而非来自天堂的人。“亚述王”表示推理,在此表示出于自我聪明的推理;“因此抢夺万民的财宝和财物”表示摧毁那些构成聪明和智慧之真理的事物。
同一先知书:
我要将暗中的宝物和隐密处所藏的财宝赐给你,使你知道就是我,耶和华。(以赛亚书45:3)
“暗中的宝物和隐密处所藏的财宝”是指诸如属于天上的聪明和智慧的那类事物,它们向属世人藏起来。
耶利米书:
犹大的罪,是用铁笔记录的。我田野的山哪,我必使你的资财和一切的财宝成为掠物。(耶利米书17:1, 3)
犹大被称为“田野的山”,是因为属天教会的代表在犹大;“山”是指属天教会所拥有的爱;“田野”是指教会本身;“成为掠物”的“资财”和“财宝”是指教会的一切真理和良善,它们将被驱散,化为乌有。
同一先知书:
你因倚靠自己所做的和自己的财宝,必被攻取。(耶利米书48:7)
此处“财宝”也表示教会所拥有的教义事物和认知或知识。
又:
有剑临到它的马匹、战车和在它中间混杂的人群!有剑临到它的宝物,使它们被抢夺!有干旱临到它的众水,使它们乾涸!(耶利米书50:37, 38)
这些话是针对迦勒底人的,迦勒底人是指那些处于没有内在的外在敬拜,因而口头上声称相信圣言的真理,而心里却弃绝它们的人。“剑”表示与真理争战的虚假;“马匹”表示理解力;“战车”表示教义事物;将要被抢夺的“宝物”表示教会的真理和良善,它们将通过应用于爱自己爱世界的邪恶而被扭曲和毁坏;“有干旱临到它的众水,使它们乾涸”表示剥夺和毁灭信之真理,“水”表示信之真理。
又:
住在众水之上大有财宝的巴比伦啊……(耶利米书51:13)
“巴比伦”表示那些拥有圣言,并由此拥有教会的一切良善和真理,却将它们用于自我之爱,从而亵渎它们的人。这种事也由巴比伦王的行为来代表,即他掠夺神殿的金银器皿,用它们饮酒,赞美金银所造的神(但以理书5:2-4ff)。这解释了为何经上论到巴比伦说“住在众水之上大有财宝”,“水”表示真理,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虚假。
以西结书:
我必使尼布甲尼撒攻击推罗。他必用他的马蹄践踏你一切的街道。人必掳去你的财物,掠夺你的货物。(以西结书26:7, 11, 12)
“推罗”表示在关于良善和真理的认知或知识方面的教会;“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表示亵渎和荒废之物,当圣言所包含的真理和良善通过错误的运用而成为用来支持爱自己爱世界的邪恶的手段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爱的邪恶存在于心里面,而教会的圣物在口头上;“马蹄”是指最外在的属世事物,也就是纯粹的感官记忆知识;“街道”是指信之真理;“财物”和“货物”是指关于良善和真理的认知或知识。
由于“推罗”表示关于良善和真理的认知或知识,所以在圣言中,凡论述推罗的地方,也会论述各种货物和财富,如在以西结书:
他施因你多有各类的财物,就作你的客商,拿银、铁、锡、铅来与你交易。大马士革因你多有各类的财物,就与你交易。你以许多财物、商品,使地上的列王富裕。(以西结书27:12, 18, 33)
同一先知书:
你靠自己的智慧聪明为自己得了财富;你得了金银收入你的宝库。你靠自己的大智慧增加你的财富。(以西结书28:4, 5)
这也论及推罗,由此明显可知,在圣言中,“财物”和“财富”表示属灵的财物和财富,也就是关于良善和真理的认知或知识,因而是获得智慧的手段。在这些经文中也是如此,撒迦利亚书:
推罗积蓄银子如尘沙,堆起金子如街上的泥土。看哪,主必使它贫穷,将它的财物抛入海中。(撒迦利亚书9:3, 4)
诗篇:
推罗的女子,就是王的女儿必向你献上礼物;民中的富足人也必求你的情面。(诗篇45:12)
这段经文描述的是对真理的情感方面的教会,该教会被称为“王的女儿”,因为“女儿”表示情感方面的教会; “王”表示真理;这就是为何经上说“推罗的女子必献上礼物”,“民中的富足人也必求你的情面”;“民中的富足人”表示那些富有真理和良善的人。
何西阿书:
以法莲说,我果然成了富足,我为自己得了财物。(何西阿书12:8)
“成了富足,为自己得了财物”并非表示富有世俗的财富和财物,而是富有天上的财富和财物;因为“以法莲”表示教会的理解力,当阅读圣言时,这理解力就获得光照。
启示录:
你要写信给老底嘉教会的天使说:因为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可怜、困苦、贫穷、瞎眼、赤身的。我劝你向我买火炼的金子,叫你富足;又买白衣穿上。(启示录3:14, 17, 18)
此处论述的主题是以为教会的一切仅在于赤裸裸的知识,并由此自认为比其它教会优越的教会,而事实上,知识无非是纠正和改善生活的手段而已。因此,人若拥有知识,却不照之生活,就是“可怜、困苦、贫穷、瞎眼、赤身的”;“买火炼的金子”表示从主那里为自己获得真正的良善,“买白衣”表示从主那里为自己获得源于这良善的纯正真理。“金子”表示爱之良善;“衣服”表示信之真理。
耶利米书:
我耶和华要照各人所行的路,照他作事的结果来报应他。那不按正道得财的,好像鹧鸪收集,却不下蛋;到了日子的中间,他必离开它们,到日子的末了,他必成为愚顽人。(耶利米书17:10, 11)
此处论述的主题是那些为自己获得知识,却看不到它的任何用处,只是为了使自己变得富有,也就是成为知识的拥有者之人;而事实上,它们应该致力于生活。这一切由“好像鹧鸪收集,却不下蛋”和“不按正道得财”来表示。
路加福音:
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加福音14:33)
人若不知道“所有的”在内义上是指属灵的财富和财物,也就是源于圣言的认知或知识,就不可能有其它任何观念,只是认为他若要得救,就必须失去所有财富。然而,这并不是这些话的意思;“所有的”在此表示由人自己的聪明所产生的一切,因为没有人能凭自己变得智慧,只能凭主或主的东西;因此,“撇下一切所有的”表示不将任何聪明或智慧归于自己;凡不这样做的人都无法被主教导,也就是“作祂的门徒”。
由于“所有的”、“财富”、“财物”、“银”和“金”表示构成聪明和智慧的事物,所以主还将天国比作“藏在田里的财宝”(马太福音13:44);祂说,他们“要为自己积攒不能锈坏的财宝在天上,因为财宝在哪里,心也在那里”(马太福音6:19-21; 路加福音12:33, 34)。
那些不知道“富人”表示那些拥有关于真理和良善的认知或知识,因而拥有圣言的人,“穷人”表示那些没有这些知识,然而却渴慕它们的人之人,不可能有其它任何观念,只会认为在路加福音16 章中,那个“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的财主和“被放在他门口”的穷人是指这些词一般意义上的富人和穷人。但在这个比喻中,“财主”表示拥有圣言的犹太民族;他所穿的“紫色袍”表示真正的良善;“细麻布”表示真正的真理;放在门口的穷人表示那些在教会之外,没有圣言,却渴望天堂和教会的真理和良善之人。
由此也明显可知,“富人”表示那些拥有圣言,因而拥有神性真理的人;在路加福音马利亚的预言中也是如此:
神叫饥饿的得饱美物,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加福音1:53)
此处“饥饿的”是指那些在别处被称为“穷人”的人,因而是指那些没有食物和水,因而又饿又渴,想要食物和喝的之人,也就是那些不知道良善和真理,却渴望它们的人。在圣言中,“食物和水”表示良善和真理;“饥饿”和“口渴”,因而“想要食物和喝的”表示对它们的渴望。
别处的“穷人(经上或译为贫穷的人、贫穷的、贫寒人)”也表示这样的人(如路加福音6:20,21等;以赛亚书14:30等)。以赛亚书:
贫穷困苦的人寻求水,却没有水;他们的舌头因口渴而干燥。我耶和华必垂听他们。我要在山坡上开江河,在山谷中间设泉源。(以赛亚书41:17, 18)
“寻求水的贫穷困苦人”是指那些渴望关于良善和真理的认知或知识的人;“水”表示真理;“他们的舌头因口渴而干燥”描述了这种渴望;“在山坡上开江河,在山谷中间设泉源”的应许则描述了他们将要拥有的丰盛。由此再次明显可知,天上的事物,就是信之真理和爱之良善,由地上的事物,就是水,山坡上的江河,谷中的泉源来表示;后者构成圣言的字义,而前者构成灵义;圣言凭灵义而为神性,没有灵义,不是神性。
财物和财宝表示诸如构成聪明(或理解)和智慧的那类事物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对应。在天上的天使当中,一切事物都看似闪耀着金、银、宝石的光芒;这是由于他们所拥有的对真理的聪明理解和对良善的智慧洞察。因为天使所拥有的内层或内在能力通过对应于这些内层或能力的物体以这种可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此外,天堂之下的灵人当中照着对来自主的真理和良善的接受状态也有一种财富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