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揭开圣经的深义

发布时间:2024-01-21
阅读:81 次


咬文嚼字的危害

圣经的记载,是人类努力寻找神、学习如何照神的法则行事为人的历史。神学家们总是试图将人们对神一时的印象及不断变化的世界作恒久不变的解释,如此就导致圣经字面上的许多矛盾,以及对神本质和意旨的种种误解。

圣经讲述人类从蹒跚起步,逐渐成长,直到在基督福音里臻于至善的发展过程。在我看来,这本奇妙的著作好比精神层面的《伊利亚特》,它涵盖几千年的历史,涉及许多民族,讲述了一个气势恢宏、五彩斑斓的故事,黑暗与荣耀的历史在其间纵横交错——有主观臆测、物欲横流的黑暗时代,也有神光普照、人心光明的荣耀时代。在此混杂的人类历史当中,时而有人被提到灵性意识的巅峰。随着人类的成长,悟性的缓缓提升,这等人更加频繁地出现,不过每个人的情况并不相同。他们都是光明的使者;因传递的媒介不同,他们给人类带来的光明也有差等,有时甚至难以发觉其神圣的源头。

圣经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有力写照,正如地上的事物象征着另一个世界的实体。各色人物(如律法师、国王、先知)粉墨登场,跃然纸上。如同高山流水,一代又一代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相继流逝。一时祈愿,一时悲泣;一时欢欣鼓舞,一时泥足深陷,崇拜偶像;一时国破家亡,背井离乡,为罄竹难书的罪过伤心懊悔,一时俯首帖耳,甘心顺服神的旨意;一时诅咒敌人,一时重建家园,安居乐业;一时弃假归真,一时高声赞美,一时欢喜献祭,一时大得安慰,一时钉死他们的弥赛亚。

一代又一代人谱写了圣经这部书,矛盾和混淆在所难免,但它却是人类不断探索精神世界的重要记录。史威登堡以去粗取精、从神言剥去人意为己任。他拥有解释圣经象征意义的天赋,正如约瑟拥有替埃及法老解梦的天赋一样。史威登堡同时代的宗教领袖们以他们无知的言论叫人们无所适从,他们在神的法柜前无能为力。史威登堡却以深刻的洞察力将帷幕揭开,让至圣所的荣耀完全显现出来。

残忍错谬的神观

贯穿于史威登堡神学著作的根本思想是,若能正确地解读圣经,必能发现最真实最高贵的神观。众人的心智都藏有一个暗室,那里储存着神学思想,其核心就是神观。神观若是错误的、残忍的,所伴随的一切也必会如此。因为最高的也是最核心的,是所有信念、思想、习性的本质所在。这本质就像灵魂,决定着事物的形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它主导着人的思想,使之沾染它的错谬和残忍。

古印度的神观即是如此。一个智识很高的阶层,努力传授着这样一种生活准则:要想成为神,就当斩断一切情感,抛弃家庭眷属,脱离俗世红尘。当人完全不为凡情所动,对外在世界毫无念头兴趣时,他就成了神,融入了无限,为另一个世界做好了准备。

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它反映了某种违反人性的信仰。所谓违反人性的信仰,我指的是营造种种虚幻的完美,鼓励人全情投入的信仰,其礼仪不以人性的美善为目的,以礼仪本身代替行义致用的生活。此等信仰贬低道德,使之成为谄媚之徒崇拜上帝的工具,其实是为善者和智者所厌恶的。

模糊的神观

史威登堡时常提醒读者当防备的另一个危险,是模糊的神观。他多次指出,面对各种关于上帝、灵魂、不朽的错误和迷信,心思简单的人,相比许多学问渊博但在自然和自己内心找不到任何神圣真理的人,更能作智慧的思考。对于不断探索的信徒,耶利米的话极为重要:“耶和华如此说: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夸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气夸口,财主不要因他的财物夸口。夸口的却因他有聪明,认识我是耶和华,又知道我喜悦在世上施行慈爱、公平和公义,以此夸口。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利米书9:23-24)

爱和神密不可分。我们不可能知其一,不知其二。神,同爱一样,也当成为可见。史威登堡指出:“一位不可见的神不能给人明确的观念,不能在人思想上驻留,必消失于无形。认为神是灵,又将灵想象为气或风一样的存在,那是一种空洞的观念。将神想象为人的形态,才是一种合宜的观念。因为神是圣爱与圣智,圣爱与圣智的主体是人,不是气或风。”(《破解启示录》224)(Apocalypse Revealed 224)

史威登堡还指出:“任何人若不以神人的形态思想神,他的思想就是模糊的,模糊的观念根本不是观念。或者,人若将神想象为没有边际或边际不明的可见宇宙,他的观念与崇拜自然者的观念没有分别,也要落入自然,变成虚无。”(《天堂的奥秘》8705)(Heavenly Secrets 8705)

最后:“凡进入天堂的人,根据他对神的观念,都有属于他的位置和永远的快乐,因为神观决定了信仰的各个方面。”(《破解启示录》224)

理解圣经的钥匙

我们若正确理解人的三重性——灵魂、心智、身体,就会发现,人将感知到的形体传入想象,由灵魂赋予它们生命和意义。人类和宇宙是神心中的图像。神照祂的形象和样式创造了人类,人类又将带有各自秉性的思想形态投入其心智、身体及外在世界。我们知道,艺术家在作画以前,脑中先会想象美丽的图画。同样,灵魂将其念头映射成思想的图像或象征。这是普世的语言,唯一真实的语言。人若能以可见的图面传达快乐、信仰或脑中的日出景象,那一定比千言万语更令人满意。

一次,当我触摸一个象征“福”的中国浮雕时,我忍不住哭了。任何语言不会让我如此触动。在那幅图上,一个人用他的嘴贴着稻田,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庄稼的事实。庄稼若被洪水冲毁了,成千上万的人将难以逃脱饥荒的命运。

丰富的思想溶入一幅象征性的图画,表达了无以言喻的内涵。法国人说:“文以藏思。”英国作家罗斯金(John Ruskin)在其著作《芝麻与百合》中也生动描述了文字犹如面具,使人脱离实质,惑于表面的事实。

圣经基本上就是用这种普世的语言写成的。当然,在史威登堡之前,基督徒已了解这一点。他们熟悉当中的“谜语”和比喻,只是对他们来说,正如我们多数人一样,大量章节,特别是启示录,完全是无法领悟的。“救世主以色列的神啊,你实在是自隐的神。”(以赛亚书45:15)这话真实地描述了圣言所隐藏的真理。除了天空的云柱火柱和摩西带有权能的神杖,以色列人并不认识神。当神以人的样式来到地上时,竟被他们称为鬼王,就连祂的门徒也误解了祂的神圣意旨,为谁能成为天国至大者而争论,将祂的大爱误解为武力征服和个人荣耀。

神一切的道皆有遮盖。祂的启示以云为遮盖。宣称将神启示于人的圣言,给神披上了有限的人性,以致我们获得了很多互相矛盾的印象。神本是无限而永恒的,圣言却将人的情绪和无知归到了祂身上。一方面,神在经上说:“我心中不存忿怒。”(以赛亚书27:4)“我没有忿怒,你使你自己忿怒。”(耶利米书7:19)另一方面,经上又说神将忿怒倾倒在地上。一方面,经上说:“神决不后悔。”(撒母耳记上15:29)另一方面,经上又说神后悔了。一方面,经上说神将照各人的行为施行审判。另一方面,经上又说:“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记20:5;申命记24:16)。如此自相矛盾的经文还有很多,以致很多人难以从无可调和的观点中找到一个次序。我们若信神全然是爱,就不能认为祂也是易怒、反复、变化无常的。想必这些观念是沾染了圣经成书时代那些蒙昧的特征。

史威登堡发展了一套哲学,使得神的启示是合乎理性的。他指出,同科学一样,神每作一个新的启示,必须适合当时人们的生命状态和接受能力。圣经的文字,是神的真理针对头脑简单者、感官主义者的合适表达。他也阐明了,圣言的字义中包含精义,适合有着更高智慧的天使。他们也读神的圣言,和我们一同思考,虽然我们看不见。在那更高的含义里,有着神真理的圆满。

我的朋友若咬文嚼字地理解我的话,那他不会在意我说了什么。我说太阳东升西落、地球是平的、我并不眼瞎之类的,他若咬文嚼字地理解我的话,岂不认为我思想错乱了吗?朋友留意的是我表达的意思,不是文字的表面。

史威登堡正是采用了这种方法,来寻找圣经的深义。经上说:“神是天天向恶人发怒的神。”在愚钝、邪恶的人看来,神显得多么平凡渺小。理智、善良的人却看出那只是表象,是人将自己的愤怒和自招的惩罚投射到神身上了。但是也有一种瞬间平息的义怒,其本质是爱,为的是给人提供警戒。

神没有忿怒,连厉声厉色也不会,这是祂反复告诉世人的。当我们审视神的圣言,揭开一个又一个遮盖,就越发接近祂真实的本质。神不会造出人类,又将他们抛弃,拒之于乐园之外。神不会教给人律法,又加以破坏,将罪过归于祂的生灵。神会给予警戒,但不会将人投入地狱,也不会将人抛弃。神是根据人有限的认识,以能被理解和遵守的语言表述祂的旨意。英国诗人斯温伯恩(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在写诗对比宗教责任与神的圣爱时,一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神的同在:

噢,我的孩子!

你们背着沉重的担子,

却不是因为我的意旨。

难道我不够美丽?

还是自由难以企及?

看哪,我与你同在,就在你内里,

快快来看,你就会发现。

有谁知道,妄见正与日俱增,投在了庄严无比、恒久忍耐的神身上?神并非真的隐藏了自己,是人固执、邪恶、自私的言论使祂隐晦不见。

我说这么多,因为只有对神的本质有一个十分清楚的认识,才能将圣言的象征贯通起来。根据象征,圣言的精义全然论及灵魂——它的需要、试炼、变化、更新,不是论及时间、地点、人物。当我们读到高山、流水、羔羊、鸽子、雷鸣、闪电、黄金城、宝石、生命树(树上的叶子能够治病),就当知道它们都是象征背后的灵性实质,也就是情感和念头。它们对灵魂的作用,正如那些自然之物对身体的作用。

史威登堡采用这种解经法长达二十七年之久。直到最后,他也无需更改或修正其在第一本出版的著作中对圣经所作的阐述。他自始至终给圣经里的每一样自然物以同样的象征意义,无论用在何处,意义都恰到好处。我试过,所以知道。这正是史威登堡所称的对应法则——自然的形态和灵魂的形态相似。所以,圣经可称为人间的诗文或神言的有限形态。

史威登堡的著作,特别是《天堂的奥秘》,证实了英格索尔(Robert Ingersoll)等圣经评论家所论圣经字面陈述不可信的许多说法,但是他从另一个角度否定了他们论及圣经价值的结论。根据现代科学,我发现圣经在字义上确实存在很多缺陷,一些故事显得怪异,常常缺乏外在的统一。但是,我也注意到了隐于文字之下的深义,只有通过象征才能领悟,无论出现于何处,都代表同样的含义。

诗篇七十八篇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其中说到:“我要开口说比喻,我要说出古时的迷语,是我们所听见所知道的,也是我们的祖宗告诉我们的。”接下来便总结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进军迦南途中的经历。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经上却称其为“比喻”,只有内行才能充分领悟。一个多么深奥的比喻!它生动描述了我们逃离唯物主义和愚昧无知,朝着幸福生活艰难而缓慢前行的经历,其终点就是美丽富饶的迦南所象征的。对于史威登堡如何将圣经视为传递神圣真理的媒介,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一个伟大而荣耀的寓言

想来有趣,1753年,阿斯特吕克(Astruc)发现摩西五经包含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底本,而恰恰此时,史威登堡在伦敦匿名发表了《天堂的奥秘》,对创世纪和出埃及记进行了诠释。史威登堡认为,圣经其实与物质世界的创造和字面上的大洪水并无关系,创世纪前十一章也并非亚当、挪亚等人的真实故事。他注意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层面。通过学习希伯来文,且因心智得到启示,他得知圣经前面数章其实是以古代寓言的方式,描述了人类的灵性生命从起初直至犹太时代的发展过程。

史威登堡指出,创世记第一章讲述了人类心智进化的整个过程,从起初的黑暗混沌,一直到单纯幸福的伊甸园。该时代继续演化,后因私欲逐渐强烈,童真逐步丧失,最后,错误的观念如同洪水淹没了世界。此时,一个睿智的种族,以方舟中的挪亚为象征,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人的智识迅速发展,良心之杖取代了纯真的灵魂之声。其象征不再是伊甸园,而是一个葡萄园。

人类继续演化,如有雄心抱负的青年不断成长,缔造了伟大的东方帝国。如今,它们的记录正不断被发掘出来。该时代的文化传播极广,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衰退了。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混入了信仰,战争和暴力威胁着世界。一个新的时代有待建立。

此时,犹太教会时代开始了。他们始终守护着一神信仰,直到时候满足的时候,基督教应运而生了。起初的基督文明其实还是犹太传统的延续,其中充斥着各种礼仪规条和权宜之法,以适应当时混乱动荡的社会。圣经边缘的各种感官画面、礼仪雕像、权力节杖,依然受到迷信般的敬畏,其中的神圣含义尚未获得领悟。

任性的幼儿期和青春期过后,我们继续感受着它不时爆发的脾气。但是如今,一个更开明的信仰,其光芒正照耀着人类,一个新人的创造正在逐步进行。人类心灵和外部世界享受安息的日子将要到来,自私愚昧的秉性将永远丧失它的权势。

所以,圣经所描绘的是一个伟大而荣耀的寓言故事。人能从中学到生命的教训,全程了解生命的历程,从起初的童真,到少年的任性,再到及时的转变,和无可限量的奉献和快乐。这是一个从乐园回到乐园的循环过程——“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以赛亚书40:22)过去有限的语言和不完美的思想只是表达属天信息的工具,昭示神永远与人类同在,不断向我们赐予更新更高的天赋和能力。

启示录的含义

启示录开篇并结尾均提主耶稣基督之名,祂是该书的主角。祂是新约的耶稣。四福音讲述了神在地上的工作,祂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又从死里复活。启示录是四福音的延续,讲述了祂在荣耀的人性中,以大能继续开展工作。祂荣化了祂的人性,成了至高的榜样和师尊。耶稣在福音书说:“看哪,我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28:20)也常提到必赐予人类安慰和启示。

这应许实现了吗?除了五旬节圣灵降临,使门徒一时大得传道的智慧、勇气、喜乐之外,这应许似乎已被遗忘。

但是史威登堡指出,启示录承继了这一应许,预言了它的完整实现。藉着象征,它描绘了复活之主的功德,其临格的祝福,也清楚说明了我们当如何预备心灵,以迎接主的降临,还充分描绘了完美的基督徒生活,好叫我们能如群星闪烁在主的周围。而这些,众使徒只勾画了一个模糊的轮廓。启示录还揭示了我们追求完美所当克服的残酷信条和罪恶生活,指明了正信的基督教所面临的主要障碍——脱离仁爱的信仰和藉仪式、迷信、恐惧满足权欲的贪婪本性。

从海中和无底坑里上来的怪兽代表预定论、三位神论等思想的怪兽。三位神的观念将人的心智分裂,使一心一意成为不可能。此等观念破坏了精神的专注、情绪的平衡、伦理的完整,丢弃了正见,因为正见只存于神的一体。启示录所描绘的龙代表试图否认主之神性和守诫之必要性的狂妄之徒。巴比伦象征傲慢自负,拒绝承认神,不照神的真理生活。

启示录有多章内容描绘了灵人界审判的场景。揭开封印,吹响号筒,表示一个堕落的教会其黑暗和伪善被显露出来了。在这些场景中,神以其神圣的人身运作。祂胸间束着金带,头与发如雪,眼目如同火焰,面貌如烈日放光,象征其圣爱的大能,圣智的纯正,眷顾的热诚。声音如同众水的声音,表示祂向世界传播新的思想和更高的信仰。

自主降临于世,显于人前以来,我们为何很少感觉祂的同在,也很少从祂的圣灵获得安慰?史威登堡指出,俗世的逼迫使主远离了我们,加之教会在过去的教化也相当狭隘,以致如今,我们必须努力寻求知识,以从主接收新的信息。

越过审判的画面,我们看到一位爱的神。随着新耶路撒冷的降临,一个新时代的降临,神以祂的微笑使天地充满欢喜快乐。我们读到:“神的帐幕在人间。”(启示录21:3)“我未见城内有殿,因主神、全能者和羔羊为城的殿。”(启示录21:22)主的人性就是与人同在的“神的帐幕”,也是祂临格的圣殿。

史威登堡解释,圣城的度量,一个圆满、宽广的度量,乃是主在世间所取得的完美人性的度量。从神宝座流出的河水,对于与主生命合一的人,乃是丰盛而活泼的真理。因为认识上帝的神圣人性乃是智慧之源,能开启旧约寓言、诗篇、先知书、四福音,特别是久被封存的启示录之中的无尽真理。

当这一切获得正确的领悟,显出的是何等神圣的美妙!握着史威登堡所得启示的火炬,该书开篇人子站在七灯台中间的画面,显得越发明亮、丰富,直到终场圣城的异象,生命水流淌其中,树上的叶子能医治万民,神同在的光明照彻始终,这一切都不再向他的儿女隐藏。

预言的实现

史威登堡诠释启示录的两卷著作,是主的预言——“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马太福音24:30),在人心中的实现。因为“看见”乃是领悟,“天上的云”乃是圣言的文字,“人子降临”乃是主透过文字,在精义的能力和荣耀中降临。

主的十字架上曾安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约翰福音19:19),是用希伯来、希腊、拉丁三种文字写的。这预示着主将以拉丁文解释圣言的精义,揭示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圣言的隐义,彰显祂的形象,满足饥渴的心灵。史威登堡正是用拉丁文写作,在神的指示下,将圣经的象征破译为实际生活的法则,为人类的幸福和利益服务。

这正是史威登堡的伟大使命,因为教会已忘记主如何来到地上、成为肉身、住在人间的那简单、直接、富有启发的故事。神职人员用妄想编织起一张他们自己都难以挣脱的形而上之网,取代了那妙不可言的真实。人性神化的美妙真理遭到扭曲、肢解,变得面目全非,难以辨认,神本身也被丢失在僵死的逻辑认证之中。

史威登堡将肢离破碎的教义整合起来,恢复它本来的面目和意义,叫人藉着基督从新与神相交。他不是一个破坏者,而是一个受神启示的诠释者,一个神所差来的先知。他自己报告的信息比任何追随者的解读更能令人信服。读他的著作时,我们的心充满认同,充满快乐。他没有带来一部新的圣经,却使圣经变得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