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560.没有余剩,没有人能存活。事实上,正是余剩使得人的生命优于动物的生命。正是从余剩,也就是通过余剩从主,人才能为人,能知道何为良善和真理,反思各种问题,从而思考和推理。因为唯有余剩包含属灵和属天的生命。
561.但什么是余剩呢?余剩不仅包括人打小从主的圣言学习,因而刻在记忆里的良善与真理,还包括由此而来的所有状态,如自童年早期以来的纯真状态;爱父母、兄弟、教师、朋友的状态;对邻之仁,以及怜悯困苦穷乏人的状态;总之,就是良善与真理的一切状态。这些状态,连同刻在记忆里的良善与真理就被称为余剩,它们被主保存在人里面,并储存在他的内在人中,尽管此人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此处它们与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邪恶和虚假完全分离。所有这些状态都被主保存在人里面,丝毫没有丢失。我从以下事实得知这一点:从婴孩直到老年,人的每一个状态不仅延续到来世,而且还会重现。事实上,这些状态会回到他活在世上时的样子。不仅记忆里的良善与真理,而且纯真与仁爱的一切状态都这样延续并重现。当邪恶与虚假的状态再次出现时(其中的每一个状态,直至最小细节也都延续并重现),主就通过纯真与仁爱的状态节制它们。由此明显可知,人若没有余剩,必受到永恒的诅咒(参看468节)。
661.余剩是指一切纯真、一切仁爱、一切怜悯和一切信之真理,这些都是一个人从幼年开始从主那里获得、学到的。其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被珍藏起来;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它们,那么纯真、仁爱或怜悯不可能存在于他的思维和行为中,因而良善和真理根本不可能存在。这时,他将比任何凶猛的野兽都更坏;他若原本有这类事物的余剩,却以污秽的欲望和可怕的说服关闭了这条道路,以致余剩无法运作,也会是这样。
1738.余剩是赋予人的爱和仁的一切状态,因而是纯真和平安的一切状态。这些状态自婴幼儿时期就被赋予人,却随着这人逐渐长大成人而日益减少。不过,当人经历重生时,除了这些余剩外,他还会接受新的余剩,因而接受新生命。因为人正是凭借余剩而成为人,没有爱和仁的状态,以及纯真的状态(这些状态会渗透到其生命的其它状态中),人就不再是人,而是变得比野兽更坏。在试探的争战中所获得的余剩就是创世记14:20(即:亚伯兰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来,给麦基洗德)所表示的。亚伯兰给麦基洗德的十分之一所表示的,就是这些余剩。它们全都是主通过不断争战并得胜而积聚的爱的属天事物。主凭借争战并得胜不断与神性本质合一,直到祂的人身本质也变成爱,或生命的存在,也就是耶和华为止。
1050.人皆因着他里面的活物而被称为活的灵魂。如果人里面没有某种活物,即没有某种纯真、仁爱和怜悯,或相似、同类性质,他决不能存活,更不用说作为一个人活着。人在婴儿和儿童时期就从主那里接受这点纯真、仁爱和怜悯,这可从婴儿和儿童时期的状态明显看出来。人那时所接受的事物会保存在他里面,所保存的事物在圣言中被称为“余剩”,就是人里面唯独属于主的东西。当人成年时,如此保存的这些余剩就是使他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的那个东西。
人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所拥有的纯真、仁爱和怜悯的状态能使人成为一个人。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人不像动物那样生来就能进行生命活动,一切都要学习。然后,他所学到的东西通过训练变成习惯,可以说对他而言变得很自然。若不学习,人甚至不会走路、说话,其它事也一样。对人而言,这些活动通过运用可以说变得很自然。纯真、仁爱和怜悯的状态也是如此,它们自婴儿时就被灌输到人里面。没有这些状态,他连动物都不如。然而,这些状态是人学不来的状态,而是他从主那里所接受的白白的恩赐,主将它们保存在人里面。它们连同信之真理就是所说的余剩,唯独属于主。人成年后越是摧毁这些状态,就越成为一个死人。当人正在重生时,这些状态就是重生的开始,他会被带入这些状态;因为主藉着这些余剩作工。
AC2280.在圣言中,“十”和“十分之一”一样,也表示余剩,以此表示从婴孩直到临终,主在人里面所植入的一切良善与真理。余剩表示三种良善,即婴孩的良善,无知的良善和聪明的良善。婴孩的良善在人一出生直到他开始接受教导并知道某些东西的年龄被灌输到他里面。无知的良善在他正接受教导并知道某些东西时被灌输他里面。聪明的良善则在他有能力反思何为良善、何为真理时被灌输进来。从婴儿期到十岁,人一直接受婴孩的良善;从十岁到二十岁,无知的良善逐渐被灌输进来;从二十岁开始,人开始变得理性,具有反思良善与真理的能力,并为自己获得聪明的良善。
无知的良善就是(创世记18:31.假若在那里找到二十个呢)“二十”所表示的,因为那些处于无知良善的人还没有进入任何试探。在具有反思能力,并以自己的方式觉察良善与真理的性质之前,没有人被试探。
正是由于那些拥有这种良善,也就是所谓的无知良善之人以“二十”来表示,所以凡从埃及出来的人都算“二十岁”以外的,或照经上说的,“能出去打仗的”,以他们来表示那些不再处于无知良善中的人,他们在民数记中有所提及(1:20ff)。经上还提到,凡二十岁以外的都死在旷野(民数记14:29;32:10–11),因为罪恶算在他们头上,他们代表那些在试探中屈服的人。还有,“从五岁到二十岁”,男子估定“二十舍客勒”(利未记27:5);“从二十岁到六十岁”,男子估定五十舍客勒(利未记27:3)。
至于上述各种良善,即婴孩的良善,无知的良善和聪明的良善,情况乃是这样:聪明的良善是最好的,因为这是智慧的属性;先于它的良善,也就是无知的良善事实上也是好的,只是由于它里面只有少许聪明,故它不能被算作智慧的良善;至于婴孩的良善,它本身的确是好的,但不如另外两种好,因为智慧的真理尚未与其联结,因此,它还没变成智慧的良善,只不过是能变得如此的一个层面,因为它是对良善与真理的认知,这种认知能使人变得像人那样智慧。表示纯真的婴孩本身并不属于婴孩,而是属于智慧。
创世记18:31中的“二十”只表示无知的良善。这种良善如前所述,不仅是那些二十岁以下之人的特征,而且还与所有处于仁之良善,同时对真理无知之人同在。后者包括教会中那些处于仁之良善,却出于种种原因不知道何为信之真理的人。很多虔诚思想神,对邻友善的人,以及所有在教会之外,被称为外邦人,但同样活在仁之良善中的人也是这种情形。这种人,无论教会内的还是教会外的,虽然没有信之真理,然而仍处于良善,故在来世和小孩子一样能接受信之真理。其理解力尚未被虚假原则败坏,其意愿也没有被罪恶生活强化,因为他们不知道何为虚假与邪恶。而且,仁爱的生命具有这样的性质,无知的邪恶与虚假很容易被折向真理与良善。但那些确认违背真理的东西,同时在违背良善的东西中过生活的人则不然。
1906.“亚伯兰在迦南地住了十年之后”表示主为自己所获得的良善及其衍生真理的余剩,这理性凭这余剩被孕育。“十”表示余剩,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对良善与真理的情感的状态,主自人的襁褓时代,直至生命结束,便将这些状态赐给了他。它们被储存在他里面,以备他死后的生命所用。因为在来世,其生命的所有状态会依次返回,然后被主所赋予他的良善与真理的状态所调和。因此,人在世时所接受的余剩,即所获得的良善与真理越多,他其余的状态返回时就显得越快乐、美丽。人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这一事实是很明显的。人生来凭自己根本没有一丝良善,而是被遗传之恶全然玷污。一切良善,如他对父母、保姆、玩伴的爱,都是流入的,这种流注来自纯真。这些就是从主经由纯真和平安的天堂,也就是至内在的天堂所流入之物,这就是在人还是婴幼儿时它们被赋予他的方式。
后来,随着他长大,婴幼儿的这种良善、纯真、平安的状态渐渐消退。只要他被引入这个世界,就会进入它的乐趣和快乐,因而进入邪恶中,而婴幼儿的属天或良善之物便开始消散。不过,它们仍旧存留,人后来所具有或获得的状态就是被它们所调和。若没有它们,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人。因为恶欲或邪恶的状态若不被对良善的情感的状态所调和,人会比任何动物的更残暴、可怕。这些良善的状态就是所谓的余剩,主在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将这些余剩赐予人,并植入在他的属世性情中。
在以后的生活中,他还会被赐予新的状态。但这些状态与其说是良善的状态,不如说是真理的状态。因为随着他长大,他逐渐充满真理,这些真理同样被储存在他的内层人中。凭借主的属灵事物的流注所产生的这些余剩,也就是真理的余剩,人能思考,也能理解何为文明道德生活的良善与真理,还能接受属灵真理或信。但他只能凭借婴幼儿时所接受的良善的余剩做到这一切。人全然不知余剩的存在,也不知它们被储存在人里面,就在他的内层理性中。因为他以为没有什么东西流入进来,一切事物天生就在他里面,因而在他还是婴幼儿时就存在于他里面。然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余剩在圣言中多有提及,它们表示人成为人所凭借的那些状态,这一切来自独一的主。
然而,属于主的余剩都是祂为自己所获得的神性状态,祂凭这些状态将人身本质与神性本质结合起来。这些余剩决不可与属于人的余剩相提并论,因为后者并非神性,而是人性。属于主的余剩就是“亚伯兰在迦南地住了十年”所表示的。天使倾听圣言时,并不知道“十”是什么,但人一提及十,他们就会想到余剩。因为在圣言中,“十”和“十分之一”均表示余剩。当理解“亚伯兰在迦南地住了十年”时,他们会想到主,同时想到主在世时所具有的余剩所表示的无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