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6.六日,或六个时期,是指人重生的多个连续阶段,总体上如下。
7.第一个阶段是初始阶段,从婴孩延续到重生之前,被称为“空虚”、“混沌”、“黑暗”。第一个动作,即主的怜悯,就是“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8.在第二个阶段,属于主的事物与属于人自己的事物分开。在圣言中,属于主的事物被称为“余剩”(译注:remnant,原译为余留,因圣言中多译为余剩,故改译为余剩),在此尤指人从小所获取的信仰知识。这余剩被储存起来,只有在人达到这个阶段时才会显现。如今,第二个阶段几乎不存在,除非经历试探、不幸或悲伤;这能使肉体和世界的事物,也就是属于人自己的那类事物,都归于沉寂,逐渐消亡,可以说死去。这样,属于外在人的事物就与属于内在人的事物分开。内在人含有余剩在里面,主将这余剩存到这时,并为了这个目的或功用。
9.第三个阶段是悔改的阶段。在此期间,人出于内在人说话虔诚、恭敬,并产出良善,如仁爱的行为。但它们还没有生命,因为人以为它们来自他自己。这些良善被称为“嫩草”,然后被称为“结种子的草本”,最后被称为“结果子的树木”。
10.在第四个阶段,人因爱感动,被信光照。在此之前,他可能说话虔诚,并产出良善,但这样做是因试探和极度的痛苦,而不是出于信与仁。因此,现在信与仁在他的内在人中被点燃,并被称为两个“光体”。
11.在第五个阶段,人出于信说话,由此在真理和良善上得到强化。这时,他所产生的事物就有了生命在里面,被称为“海里的鱼”和“空中的鸟”。
12.在第六个阶段,人出于信,并由此出于爱说真理,行良善。这时,他所产生的事物被称为“活物”和“牲畜”。他因开始同时并一起出于信和爱行事,故成为一个属灵人,被称为“神的形像”。他的属灵生命以信仰知识和仁爱行为为快乐,并靠它们来维持;这些被称为他的“食物”。他的属世生命则以涉及肉体和感官的那类事物为快乐,并靠它们来维持;这便造成争战,直到爱掌权,他成为一个属天人。
13.不是每个经历重生的人都能达到这个阶段。如今,绝大多数人只达到第一个阶段,有些人只达到第二个阶段,有些人达到第三、第四或第五个阶段;很少有人达到第六个阶段;几乎没有人达到第七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