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教义第10讲—应用于社会生活婚姻家庭

发布时间:2023-12-18
阅读:51 次




生活的教义第10讲—应用于社会生活婚姻家庭.pdf



德查姆斯主教于1971年讲授

这是我们「生活的教义」系列的最后一课。今晚,我们将就新教会对社会生活、婚姻和家庭的影响发表一些看法。我们之前谈到了人类生活的主要阶段——商业和职业、民事和政治、文化和智识——表明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都反映了他至内在的爱。归根结底,这(爱)就是他的宗教。如果这爱发生了变化,或者一种新的宗教真正建立起来,那么人类生活的世界必然会相应发生变化,因为无论人类最高的爱是什么,他都会不断地努力去实现(这爱)。

人的内在不可能在「不深刻影响外在人」的情况下被更新。这就是主在谈到祂的降临时所说的意思——看哪,我使一切更新(《启示录》21:5)。这也是为什么约翰在先知异象中看到主二次降临的影响,说——我看见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和先前的地都过去了(《启示录》21:1)。当然,一种新宗教的影响与任何其他领域相比,必然会在社交、婚姻和家庭等外在表现形式上产生更大的变化。所有的人天生都有社交倾向。他们是合群的,非常清楚彼此间是相互需要的。人类被创造为这样的方式。正因如此,独来独往的人或不需要与他人建立个人友谊和相互交往的人确实很少见。这样的人很难被视为正常人。

这种社会本能最初的表现形式是外在的、属世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利益和自我中心的产物,因为我们天生就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在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寻求他人的同情、帮助和鼓励。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成就会增加我们的快乐。在失望和失败时,它还能减轻我们的悲伤。(我们)从很早就开始这样做了。如果你注意到小孩子,他们很小就会说,爸爸,看我,看我在做什么。他们希望得到赞赏,希望有观众。大多数人也是如此。

事实上,除非在某种程度上分享成功,否则任何个人的成功都是不完整的。如果没有观众,组建管弦乐队是没有用的。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一种毁灭性的孤独感,一种与人类的同情相隔绝的冷漠感。事实上,这可能是法律惩罚中最有效的因素——一种孤立感,一种与人类同情的隔离。(一个人如果)被关进疗养院或敬老院,会最显著地(感受到)这种结果,因为这样就与最亲密的朋友分离,也失去了任何需要他人或对他人有用的感觉。这种悲凉的孤独感还会降临到那些「生来就领先于时代,生活在一个别人无法追随他的世界里」的人身上。历史上有过这样的悲剧事例。对于那些「生活在他们时代之外」的人而言,当所有与他们有密切联系的人进入灵界,而新一代却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时,(这种孤独感)成为他们的共同命运。

这使我们非常重视著作中关于另一个世界的教导,因为一个人与自己或那些有相似之爱的人联系在一起,并可以通过相互间的功用而结合在一起,这是天堂永恒生命的奇迹和喜悦。这种与他人交往的渴望起初是以「自我之爱」为中心的,但上帝将这种渴望神性地赋予人类,目的是要通过这种渴望引导人们走出自我之爱,进入「对他人的忘我之爱」的属灵仁爱之中。从「渴望从他人那里得到令自己满意的事物」开始,主通过功用这一途径,引导人在「给予他人任何能增加他们福祉的事物、任何对他们有持久功用的事物」中找到快乐,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增加和提高自己的爱、理解力和智慧。这就是天使们的互爱,也是天堂的喜悦所在。因此,我们在属天教义中读到,友谊和礼貌并不是仁爱,它们在仁爱之下的层级;不过,(友谊和礼貌)越源于仁爱,就越真诚。(参阅《属天的奥秘》1158)我们有可能在「不具备仁爱」的情况下有外在的友谊和礼貌,而这是引导(人)进入仁爱的方式。

我们读到:

互爱在这方面不同于友谊——互爱关注人里面的良善,并因指向良善而指向处于良善的这个人。但友谊关注的是人,当出于良善或为了良善的缘故关注这个人时,(友谊)也是互爱。不过,当(友谊)不是出于良善或为了良善的缘故,而是出于「它称之为良善的自我」关注人时,友谊就不是互爱,而是接近自我之爱的某种东西。它越接近这(自我之)爱,就越反对互爱。(《属天的奥秘》3875)

长期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人之间会产生一种亲密的相互关爱的感觉。他们因共同的功用和共同的需要而走到一起。关心他人的利益就是关心他人的功用,就是对「保护他人的功用」有关切,就是渴望增加他人对自己功用的喜悦。因此,人只有重生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在什么程度上远离对自我的爱,接近对主和邻舍的纯正之爱,才能在那个程度上将属世的友谊转变为属灵的仁爱。因此,宗教生活的概念对「所有友谊和社会交往精神」作出限定,因为所有爱的源头都是主自己。

宗教总是产生自己的社会形式和习俗。据说,在古教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生活以家庭和部落为中心。它产生了许多习俗,表达了相互尊重、热情好客和关心他人福祉的情感。这些古老的习俗中有许多流传下来,尽管它们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经文中非常著名的一个习俗是问候语「愿你平安」(Peace be of you,参阅《属天的奥秘》3780),这不仅是祝愿他人幸福,得到(上帝的)神性保护,也是承认所有的幸福和保护都是上帝的恩赐。这(实际上)是「祈求对方得到主的祝福」的祷告。

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友谊的纽带是通过一起吃饭来巩固的。这一习俗流传了很长时间,并为阿拉伯人所坚持。在阿拉伯人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谚语:如果一个朋友和你一起吃饭,他就是你的朋友,你会用生命来保护他。通过一起吃饭,友谊的纽带得以巩固,有这种纽带的人甚至会用生命来保护和捍卫自己的朋友。

事实上,许多现代的礼貌习俗都是从那个古老的时代流传下来的。新宗教诞生之初也是如此。例如,在基督教会的早期,教会成员之间建立了非常紧密的社会纽带。后来有许多人本着怀旧的情结回顾这种纽带——渴望我们能够恢复早期基督教会特有的那种相互之间的友谊。你们应该还记得,(早期教会成员)举行「爱席」(注:初期教会效法主耶稣在世时最后的晚餐,信徒们各自带食物到教会,不分贫富贵贱共同用饭,因此被称为「爱席」),他们在宴席上相聚,不仅一起吃物质上的食物,还一起分享「从天上降下来的饼」,交流他们对主所说话语的认识和情感,交流福音传道者为他们保留下来的教导。这些宴席巩固了那些「在主的一生中认识祂并与祂同行的人」与「所有接受福音真理的人」之间的联系。这些人在属灵的友谊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共同遭受迫害,共同面对因信仰而殉道的危险,这使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一切使他们成为为主服务的弟兄。

早期的(新教会)学院也具有这种精神。其灵感来自于对属天教义的「共同忠诚」——看到主再次降临的喜悦,以及从中找到的属灵友谊的纽带。这一点融入了他们彼此之间的所有社交活动中。这确实是主在教会初建时所启发的一种暂时的状态。这是最初的纯真状态,但由于人必须面对重生的斗争,这种纯真状态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时代在变,每一代人都必须自己面对这些变化。

然而,人们总是倾向于将这种状态视为理想。不过这种状态是无法重现的。每一代人都必须创造自己的「末端事物」,以此来表达对上帝和邻舍的爱,必须找到向他人传达这些最深切情感的方式。重要的不是回到过去的状态,而是建立对主的爱,对祂的话语的关注,对遵守祂的诫命的决心,并将此作为自己生活的中心,从中学习「如何通过圣言,以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时代和时间表达这种爱」——表达出来,让他人看到和感受到。每一代人都必须在自己的爱和自己对圣言的理解的启发下创造出自己的生活形式,这样宗教生活才能永葆活力。

这并不意味着上一代人的所有习俗和惯例都要被抛弃。(抛弃上一代人的习俗和惯例)是每一代年轻人的趋势,是年轻人在奋斗过程中的一种倾向,他们希望获得一些新的东西,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一些他们可以感觉到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奋斗而获得的东西,而不是像大孩子的衣服传给小孩子那样,只是传给他们的东西。他们想要新的东西。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得新的东西,而不要以前的东西,那就等于把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一起扔掉,等于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有许多东西可以而且应该代代相传。我们应该关注那些具有永久价值的东西,不要失去它,要保护它。但是,为了保存它,人们必须欣赏它的价值,并因此而珍惜它,而不仅仅是不假思索地把它作为一种习惯延续下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它会失去内在的品质和生命而变得死气沉沉。

对于那些试图向孩子们注入「对习俗和模式的爱」的家长和老师们而言,他们的关切是有理由的。对这些事物的情感必须植入孩子们的心中,这是我们所能传给他们的一切——对我们所爱的事物的爱,尤其是对我们最珍视的事物的爱,对圣言的爱,对一切与神性敬拜有关的事物的爱,从而也是对宗教生活的爱。对于年轻人来说,除了从他们所信任的人那里承袭之外,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让他们)敬拜主。很多人,尤其是最近,呼吁我们「不要把我们所爱的事物传给我们的孩子」,因为这样做会束缚他们。(他们说)我们必须给他们自由,不应该教他们宗教事物,要让他们长大后自己去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把我们所爱的事物传给我们的孩子,并激发他们对这些事物的爱,是一种极其重要和必要的功能。事实上,这正是教会社会生活的巨大需求所在,因为所有孩子都会受到与他人交往的深刻影响。青少年尤其如此,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固定性格,但却被周围人的气场所左右。他人对我们的这种影响并不局限于孩子身上,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这种影响。我们发现自己经常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而且影响非常大。与那些「具有相同目的和目标,在最深处热爱相同事物,并努力建立这些事物」的人建立联系,是有巨大功用的。

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非常害怕被认为是异类或怪人,同时非常渴望被自己的同龄人所接受。在这方面,同龄人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和老师的影响。当然,对于小孩子来说,父母是智慧而强大的。(小孩子对父母)的期望是「无所不知,不会出错」。青少年则不然。对青少年来说,(父母)与年轻的一代相比,往往被认为是过时、无知和愚蠢的。在(青少年)眼里,(父母)从无所不知到一无所知。实际上,(大家应该认识到)有这样一个平衡点——(父母)并不是无所不知,但他们也并非一无所知。

因此,孩子们必须学会为他人着想,甚至为父母着想。但他们也必须学会捍卫他们认为正确、真实、公正、神圣和重要的事物。在这一点上,我们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因为在年轻人看来,当我们坚持自己所信仰的事物,而这些事物不同于周围人所相信的事物时,我们好像是在看不起别人,好像我们变得自命不凡,好像我们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他们反对这样的态度。他们不希望这样。他们希望感觉自己和别人一样,而不是和别人不同,因为与众不同是令人反感的。但是,对年轻人来说,学会坚持自己「知道是正确」或「认为是正确」的事物,与学会「体谅那些持相反观点的人」同样重要。问题就出在这里。他们很容易从「为自己的信仰挺身而出」变成「为自己的教会感到羞耻」。他们羞于说自己的信仰是什么。他们要像其他人一样,只有其他人才是对的。说任何与其他人不同的话都是自命不凡和无情的。

年轻人和孩子们还没有学会区分「人」和「事」,没有学会区分「人们的信仰及主张」和「人们的个性」,(他们会这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始终对人怀有深切的关怀。我们应该赞扬人们内心的一切良善,赞扬他们的意图,赞扬他们做正确事情的愿望。但是,我们也应该高度关注「捍卫和保护主所说的、主所赐予的——神性真理」,这是我们生命中唯一真正重要的事物。

教育的问题首先是要建立对永恒事物的爱,而不是对代代相传事物的爱,(之所以有)对代代相传事物的爱,是因为其中有永恒事物;而最重要的,是对永恒的圣言的爱,对世代不变的神性启示的爱,从而可以有一个标准来衡量时代进步所带来的变化。让过去的传统和习俗接受神性启示这一标准的检验,让我们用同样的标准来检验正在出现的新事物。这样,过去有价值的事物就不会被抛弃,新一代有价值的事物也会被接受和采纳。

但是,请记住,这是一个需要理性判断的问题,而儿童和年轻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必须听从父母的教导,听从他们信任的人。正如我所说,他们无法做出这样的判断。只有当他们在童年时期就深深被注入对圣言的爱,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他们才会转向圣言,根据主的教导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性的决定。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为「保存过去的纯正事物」和「采纳现在的纯正事物」奠定基础。但这需要不断的斗争,不可避免的斗争。这包括父母和老师首先要努力把永恒事物作为自己生活的中心,从而把子女的属灵福祉放在首位,而把外在和物质的事物放在次要地位。

然而,在两性之间的所有社会交往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婚姻和婚姻之爱。在青年时期,婚姻是所有社会生活指向的目标,所有社会生活在婚姻中达到顶峰。而在之后的生活中,婚姻则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社会生活从婚姻中辐射出来,并围绕着婚姻转动。这是因为,婚姻是最完美的友谊,是最深厚的情感分享,是人类所能做到的最充分的「爱的相互给予」。

我们在《灵界经历》4436中读到:

在互爱中,存在着婚姻之爱的某些衍生物,如一方都愿意成为另一方的,(这种意愿)因此是相互的。这是婚姻之爱的本质;而互爱的本质则是——一方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给另一方,除了自己的生命,而这最后一点(自己的生命)正是婚姻之爱所愿意给予的。由此可见,互爱源于婚姻之爱。

《婚姻之爱》334:

真正的婚姻之爱会将两个人的灵魂和内心联结起来,故也会与友谊,并通过友谊与信任联结,使这二者成为夫妻之间的那种。这种友谊和信任远远比其它各种友谊和信任优越,正如这爱是爱中之爱,这友谊也是友谊中的友谊,信任同样是信任中的信任。

原因在于婚姻是一种神性的制度。它从宗教中获得认可,并受到宗教的限定,即它由「人与上帝的关系」所限定。因此,新的宗教必然会产生新的婚姻理想。这就是主在著作中所揭示的——一种新的婚姻理想,一种属婚姻之爱的婚姻,这种婚姻期待着灵魂和心智的结合,直到永恒。这是一种理想,是著作给出的理想,是新的理想。它不同于过去。人们本能地希望有永恒的婚姻。当两个人相爱时,他们从未想过停止。他们想继续爱下去。因此,他们谈论永恒的婚姻。但基督教将婚姻局限于此世——「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它将永恒的观念从(婚姻)中拿走,使婚姻成为与这个世界有关的纯粹属世的事,因此也就依赖于影响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外在的爱和情感。这就是它的局限。

「婚姻应该是永恒的,注目于灵魂和心智的结合」——这种婚姻的理想必须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植入,孩子们成长的社会生活必须为这种婚做好预备。这也是我们在教会中应该努力做到的,我们与他人的所有交往、我们与他人的友谊,以及我们鼓励孩子们建立的友谊,都应考虑到为这种婚姻做预备。孩子或年轻人无法真正理解这种差异,但他们可以感受到。如果父母和老师能够理解并真诚地(照此)生活,他们就能感受到这种差异。他们会感受到它的结果和影响。对婚姻的深厚情感和尊重可以通过教导,尤其是通过榜样植入(孩子们的心智)——不是有意识地努力成为榜样,而是通过不断努力按照圣言中揭示的关于婚姻的神性法则生活,以便能够实现真正的婚姻理想。

教会的社会生活必须有别于当今世界的社会生活,因为我们在周围世界所发现的社会生活理想,与著作所教导的那种为婚姻做预备的社会生活理想相去甚远。尤其是在旧基督教会的道德纽带已经瓦解,人们对婚姻的真正含义已经不再有任何概念的情况下,我们要在「『能够使孩子们为正确婚姻做好预备』的社会生活」中来抚养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所有新教会教育的核心,因为除非我们实现新教会婚姻和新教会家庭,否则我们就无法建立新教会。这是新教会的起点,是新教会的「堡垒」。家庭是新教会的中心。当丈夫和妻子一起,在家庭中和孩子们一起为这一理想而奋斗时,教会就在成长。

我们现代基督教世界的社交理想和实践,绝不是为了引导年轻人走向这种婚姻。教会内的社会生活必须有序并得到保护,以期建立这种婚姻之爱的理想。而要做到这一点,部分可以通过教育,通过老师和家长在所有性关系问题上向学生和子女提供个人建议来实现。但最有效的办法还是通过父母在家中(的影响来实现),(父母在家中的影响)是最强的力量,能够引导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后追求属灵理想。事实上,家庭是由婚姻的品质决定的,这就等于说,家庭是由宗教的品质决定的,是由夫妻双方生活理想的品质决定的。他们共同奋斗,使这些理想在自己、家庭和孩子身上成为现实。

在有一种新的社会生活之前,必须有一种新的宗教,并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家庭——一个新宗教、对上帝的新看见、对上帝对我们要求的新理解的家。如果我们要为永生作预备,所有这些都要在内心接受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它必须是这样一个家:在这里,婚姻之爱的理想不仅被教导,而且如此地被爱、被实践,以致能够打动儿童和青少年的情感,激发他们对圣言、对属天教义、对主所教导的事物的爱,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己生活的方向。只有这样,新教会才能真正成长。没有其他的来源,没有其他的途径。我们在圣言的启示中看见主,对主的爱必须在父母的头脑和内心占据中心位置,(这爱)必须产生(新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模式,使得对圣言、属天教义和主所教导事物的爱和敬畏能够注入到儿童和年轻人的内心,使得每一代人都能够出于「主的二次来临所启示的神性真理」建立自己的敬拜形式和生活模式。

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就不必害怕一代又一代的变化,我们也不必担心「我们所爱的某些事物」不会被下一代以同样的方式所爱,不必担心他们的表达方式与我们不同。那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从(正确的)源头,也就是他们认为最深刻的事物中取得这(方式),作为他们对主之爱和对邻舍之仁的表达,从中设计出符合他们时代的宗教形式。只要做到这一点,主就会「使万物更新」。祂会对每一代人都这样做。随着每一代人对圣言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随着人们不断地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以最佳方式表达出来,并通过实践日臻完善,教会将一代一代地发展和延续下去,并不断变得更加完美。如果我们想让教会延续下去,就必须着眼于这一点。

我们这个时代,标志着基督教会的终结——在基督教会中, 那些具有巨大价值的事物,在「爱席」中把早期基督徒聚集在一起,在他们中间建立了非凡的友谊;我们从历史中了解到这种友谊,许多人都在回望这种友谊——那个教会已经不复存在了。它的余留是基于传统,并不是基于对真理的内在看见。这就是主再次来临的原因。真正的基督教信仰能够恢复和复活的唯一途径,是通过主在二次来临时所给予的启示,这启示再次打开了宗教生活的真实概念,明确了主对人的要求,让人类能够在主的带领下「从地到天」。

所以我说,著作的教导应该或能够产生最大影响的地方,莫过于与婚姻、家庭和社会生活有关的事务。这些是一切的中心。除非著作能够在这方面实现真正的变化,否则教会就会失败。但这是一场持续的斗争。我们总是在面对来自周围世界的试探,而这个世界根本不知道我们在这些事上要做什么。当我们的孩子通过广播、电视和杂志面临着来自整整一代人的直接压力,以及现代关于性关系的观念侵入我们的家庭时,几乎不可能让他们真正理解我们正在努力做什么。这与任何属灵婚姻的理想都是背道而驰的。

「生活的教义」系列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