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教义第1讲—上帝观(下)

发布时间:2023-12-18
阅读:284 次




生活的教义第1讲—上帝观(下).pdf



德查姆斯主教于1971年讲授

一个「由主在祂第二次降临时启示的新宗教」在现代基督教世界中站稳脚跟有多么困难,这从新教会过去200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自从200年前史公著作问世以来,它们被出版,翻译成许多语言,传播到许多国家,放入许多图书馆;有许多教会的先驱者宣扬著作,传讲著作,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提供给人们。但是,能够或愿意接受著作的人却很少。为什么?这主要不是因为人的无知,而是因为人的兴趣在其他方向。在很多人看来,著作讲述的东西并不是他们寻求的。多数情况下,人寻求的是「人间的天堂」。他们寻求各种能在今生帮助我们的东西,使事情更容易、更愉快,使我们在地上的人类社会中生活得更好。

当著作谈到灵界的事物,而我们死后将进入这个灵界,人们感觉那是某个地方的模糊的事物。人们也许在智力层面会认可灵界的事物,但他们认为眼前的事物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他们说,我们要的是「相关的东西」。与什么相关?与他们所爱的相关,与「他们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关。如果你谈论的教义与死后的生活,与永恒的属灵事物有关,那就「不相关」,因为那不是他们要找的东西。这就是阻碍人们在心智中接受著作的原因。如果人们真的在寻找属灵真理,这些著作早就会广为人知,并被完全接受,甚至不需要付出这么多的努力来传播。

人们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会像野火一样传播。我们假设现在费城有一种彩票,投10美分,可能会中50000美元。要让人们知道这种彩票会有多难?不需要怎么宣传,就会有成百上千的人去买它。这就是他们想要的。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如果著作提供这样的东西,我们完全不需要费力。

但我们没有任何借口不去教导人们,或是不去传播著作。因为主已经来了,已经把著作赋予了人类。主之所以那个时候来,是因为世界已经准备好了。我们没有借口说,因为人们没有寻求,所以我们不应该努力传播著作。如果著作向人们许诺财富、健康、荣誉和外在成功,他们会急切地寻求。然而,在主看来,世界已经准备好接受属天教义,否则主就不会来。

现在让我们明确这一点——我并不是说人们会很快地接受属天教义,但「必须宣扬这一真理」的时候到了。主只有在「祂必须到来」的时候才会来,因为没有主的到来,人就不能得救。最开始的时候,属天教义只被很少人接受,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个世纪,接受的人数才会广泛增长——从永恒的角度来看,这一点并不重要。因为这个教会是一个永恒的教会,它是「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所有教会的皇冠」。这个教会是面向大众的。主关心的是「人要自由地接受它,无论是在此世还是在死后」。因为只有当人努力地寻求,自由自愿地接受,才真正有价值,才真正能够改变人,才真正具有属灵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有无限的耐心。

在所有这些为外在事物而进行的疯狂争斗中,主通过祂的「神性治理」正隐秘地预备人们的心智,以逐渐接受这一新的真理。真理必须被自由地接受,因此我们不能出去「敲打」人们,把他们「拖」进教会。我们并非要「劝说人们接受真理」。我们要做的,是向他们介绍真理,让他们接受主的带领。如果他们在主的意愿中预备好看到真理,那是主把他们带进教会,而不是我们。我们永远不可能把任何人带进教会,只有主能做到。主必须保护人的这种自由,使人「为自己寻求真理」的自由高于一切,因为人的未来取决于此。天堂不是一个地方。天堂是一种生命的状态,是一种「对主之爱」和「对邻舍之仁」的状态。而爱不能强迫,必须是自发的,必须是人在自己内心真正寻求的东西。

我们的责任是在我们自己的心智,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接受主赋予的这一神性启示。这是我们的首要责任。而后再向世界上所有愿意接受这一启示的人宣扬传讲,不强迫,不施加压力,不试图说服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向世界传讲这一启示,为每一个「寻求真理的人」,为每一个「心智准备好看到主的启示」的人,为他们打开「接受这一启示」的可能性。让我们将「教会的发展」置于主的「神性治理」引导下——「若不是主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对于任何人,只有主能带领他进入天堂,而没有人能够做到。主在著作中带给我们的这些真理,是祂深入人们心智和内心的手段——对于所有那些愿意来到祂的身边,倾听祂的话语,打开自己心智的人们,祂藉着这些真理深入到他们的心智和内心中。

然而,我们有责任从内心,内在地而不是外在地接受这一启示,因为我们在著作中以一种全新的、奇妙的方式真正看到主。我们在著作中看到祂的爱和祂的智慧,看到祂的神性意愿,看到祂要我们做什么——「祂要我们做的」成为我们生活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宗教,这就是对上帝的真正敬拜。要做到「对上帝的真正敬拜」,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其含义。我们自己必须理解一些著作的内容。我们必须愿意去阅读,去思考,去反省,不是只为了收集知识或教义,而是为了能够看到著作中的「上帝之图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主以祂「荣耀的神性之人」的形式,已经在著作中到来。

主在这个世界被如何看待?祂被看作是一个「在身体里的人」,就像其他人一样,受制于人类所有的脆弱与有限。但人这样去看,是看不见上帝的。这正是基督教信仰衰落的结果。曾几何时,门徒们看到主的复活,他们所看到的超越那个身体,超越所有的限制。他们看到祂是神圣的、奇妙的、不可思议的,超越人类可能达到的一切——他们看到一个无限完美的「人」。可是今天,人们在说什么呢?他们曾经说「人们知道耶稣基督是上帝,他们想知道祂怎么可能是人」。现在他们坚持认为「祂必须是人」,然后他们想知道「祂怎么可能是上帝」。现在人们看待主的重点都在于「祂多么人性化,祂多么有限,祂多么受限」。「因为主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你必须这样看待祂,否则你就看不到真正的历史上的耶稣」——当人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不再看到那从坟墓中复活的灵魂和生命,他们不再看到祂那超越人类想象的爱之无限和智慧之完美。

而这正是著作为我们打开的。这正是我们所说的「上帝神性之人」的含义所在——主作为「以人的形态呈现的神性和无限之爱」,祂是天地独一的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是众生的维护者,是人类的救赎者。这是一种「不受物质躯体限制」的对于上帝的观念。我们必须在我们的心智中描绘一个身体,否则我们的思维就会消散。但著作告诉我们,不要从「位格」的角度思想上帝,要从「本质」的角度思想祂(注:参见《真实的基督教》第623节)。人的本质是什么?是爱,是智慧,而不是他的身体。从上帝的「爱和智慧之本质」来思想上帝,就没有任何限制,因为爱可以是无限的,可以是普遍的;爱可以充满整个宇宙,同时仍然是一个「人」。当我看你的时候,我看到了什么?如果我只看到你的身体,那不算看到你。我看到的是你所爱的,你所理解的,你的灵是什么样子。那才是你,而不是你的身体。主也是如此。

想一想,当主在世上时,有成千上万的人看到了祂,但他们根本不知道祂是上帝,他们把祂钉在十字架上,认为祂是个「冒牌货」——这些人根本没有看到上帝。只有那些愿意听祂话语的门徒们,他们在祂的真理中看见了——以前从未听过的奇妙的话语,唤醒他们的心智,让他们看到不同的事物,新的事物,奇妙的事物。这些门徒就是跟从祂,建立基督教会的人。今天的情况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要到著作中去,去阅读著作,看看主是如何揭示祂的爱之奇妙,祂的智慧之奇妙,看看主是如何以「我们能够理性理解的方式」,解释「祂如何以祂的爱和智慧管理整个宇宙」。主以这种方式给予我们祂的「神性治理」运作的规律,使得我们可以理解。这是全新的、奇妙的事物。这就是主的第二次降临。正是这种「对上帝的新看法」构成新教会,而不是别的。因此,这是我们必须寻求的,寻求更加完备地理解著作。当我们这样做,就将创造一个新的教会,一个新的宗教,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不仅仅是敬拜的形式,而是全新的生活方式。

我们对于「什么是道德生活」的整个想法,对于「如何在我们的事业中、在我们的工作中、在我们的家庭中、在我们的政治中、在我们的艺术中、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过宗教生活」的整个想法——这就是主所说的「祂要来」的真正含义:「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如果被一种新的爱所启发,被新的对主之爱所启发,被「祂希望我们做什么」的新概念,以及「什么是真正的宗教,对什么是我们应该为之奋斗的人类生活」的新概念所启发,那么一切都将变成新的。当我们看到这种不同,就能理解著作的真正含义,「将教义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就是教义被赋予的目的,也是我们成立教会的目的。我们的教会将由那些「在他们里面具有这种爱、这种理解、这种生活形式」的人组成。教会作为一个机构,将由「在他们里面有教会」的人组成。

这并不容易。但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来之不易。因为容易得到的东西,我们并不觉得「是自己的」。只有那些我们为之努力和奋斗的东西,我们才觉得「是自己的」。

学生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去爱那些堕落之人?

答:我们可以在我们的心智中把人和事分开。我们可以这样去爱别人——即使某个人是错误的,我们可以相信那个人内心有纯真,有想做正确事情的某种意愿。我们可以爱他人,但不必爱我们所发现的邪恶和虚假。这就是区别所在。这也不容易,因为我们很容易把人和「外在的事」联系起来。事实上,我们只是通过外在的表象来认识人。我们应该知道,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有一个我们没有看到的人。因为这个「表象背后的人」,我们可以留有一些希望,即便我们不喜欢他们所做的「外在的事」。

因此,当我们讲新教会和旧教会之间的区别时,我们不是在讲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我们讲的是爱、观念、思维之间的区别。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去改变人们所爱的事物和他们所争取的事物,以及构成他们生活的价值观,要在不谴责他人的同时去帮助他们改变这些。这就是困难之处,因为当我们谈论基督教会和所有在基督教会中形成的、在我们现代文明中根深蒂固的虚假和邪恶时,很容易被认为我们在谴责他人。我们并不谴责他人,因为我们不知道那些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可能是良善的人。 我要告诉你们的是,许多我们认为「有错误想法,并且在做错误的事情」的人,当我们在另一个世界看到他们时,可能发现他们是非常良善的人。

学生提问:你觉得门徒们能够理解和认识主的完美吗?

答:他们是以一种「孩子的方式」去认识的。他们并不真正理解。他们知道「祂是上帝」,但他们不知道「祂如何是上帝」。他们永远无法构想「祂如何是上帝」,因为他们无法摆脱肉体的限制。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必须在那样的异象中看到主。他们不可能理解著作,他们还没有被预备好理解著作。这就是主为什么说「我还有许多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不能承受。但当那一位真理之灵来了,他就要引导你们进入一切的真理」(《约翰福音》16:12-13)。这就是祂所指的,17个世纪后发生的事情。

只有那些灵眼打开的人,才能看到复活的主;而只有那些爱祂的人,灵眼才会打开。这就那些批评人士所批判的。他们说「我们与此无关,因为这是情感的事,是爱的事。我们关心的是事实。我们知道耶稣出生,我们知道祂在十字架受难,但是祂复活这件事,我们不知道,因为只有某些人看到了。我们没有看到。有人看到了,那是爱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考虑耶稣复活这件事,我们只能考虑大家都看到的事」。他们太傻了。世界上唯一真正有价值的,是人们因为爱所看到的事物。「没有爱而看到的事实」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学生提问:我们都知道关于耶稣十字架受难的故事。跟随祂的门徒们逃跑了,他们抛弃了祂(《马太福音》26:56,《马可福音》14:50),但是后来他们却是看到祂的人。他们怎么会退缩呢?

答:他们和我们其他人一样,都是非常普通的人。他们很害怕。主的受难是他们所理解不了的。他们不可能理解。当然,他们有这个观念,那就是「弥赛亚要来」,祂要「在这个世界上恢复所罗门的所有荣耀」,祂要「把他们从罗马的权力中解放出来」,他要「在地球上建立一个最伟大的上帝的国度」。这一切都可能成就。可是当祂在十字架受难,这一切就结束了,就不可能实现了。不过,主已经反复多次地预备他们,告诉他们将会发生什么,告诉他们祂必须经历这件事。

之后,当祂在以马忤斯走到他们面前时(《路加福音》24:13-27),他回来告诉人们所有经文中有关祂自己的事,让他们看到祂所谈论的并不是「这个世界上」的伟大事物,并不是「为犹太人建立的伟大的外部新王国」。祂来是为了拯救所有人,但祂是为了拯救他们的灵魂,他们的内在,而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外部王国。

这就是为什么,当彼拉多问祂「你是王吗」,祂说「我是王,这是你说的,但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翰福音》18:33-37)。彼拉多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祂的,因为彼拉多只关心「自称是这世上的王,因而反对凯撒」的人。如果祂没有这样做,就没有什么可指责的。这就是彼拉多洗手的原因(《马太福音》27:24)——因为他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但这并不是犹太人所关切的。犹太人所关切的是「祂自称是上帝」,而他们声称这是「亵渎神明」(《马太福音》26:63-65)。对他们来说,「祂自称是上帝」是「对上帝的亵渎」。他们看不到,也理解不了。

但门徒们与主一起经历了所有那么多的事,通过那3年的传道,对主的爱进入到他们里面。而在最后的晚餐上——建议阅读《约翰福音》第17章,所有内容都与最后的晚餐有关,你会看到主为了预备门徒所做的。

门徒受到极大的震惊,他们跑了——确实是真的。他们被驱散了,他们很害怕,但他们又回来了。女性是第一批回来的人,她们要膏抹主的身体。她们以为祂已经死了,但她们想保留对祂的爱,想保留对祂的记忆。她们想留住她们所认识的关于主的一切。然后她们发现坟墓是空的。主的身体不在那里。然后一位天使出现,说祂已经复活了(《马可福音》16:1-7;《路加福音》 24:1-7)。是的,那是很奇妙的。那是她们事先完全没有想象到的事。

当主告诉他们祂将在十字架受难时,他们以为祂在讲一个比喻。他们不明白这个信息。主确实说过祂将会复活,但他们不知道祂的意思(《马太福音》17:22-23)。我们经常处于这种境地。我们做同样的事情,就像彼得,他说他会和主一起死,他永远不会否认主,但他在鸡叫前三次否认了祂。我们也做同样的事。

学生提问: 女性是先回去的人,这是否意味着情感先于理解?

答:是的。必须要有情感——这是一切事物的第一要素。如果没有任何情感,就不会有理解,我向你保证。爱是必须要有的第一件事。这里有一点是很奇妙的,我在给同事们的讲话中谈到这个问题——「空墓的发现」。如果没有人保留了对主的爱,使她们在主死后想去膏抹祂的身体,想留住对祂的爱,人们永远不会发现空墓。

因此,当我们进入深陷试探的状态,被诱惑着否认主,想着「为什么这件事要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上帝对我们这么不好」,「我们放弃对祂的信仰」,这个时候我们该做什么?我们回到圣言的字里行间,阅读诗篇、先知书和约翰福音中的经文。这些经文讲述了主,讲述了祂的爱和祂的理解。

学生插话: 我以为理解先来,然后才是情感。

不是的,情感是第一位的。情感是第一位的,情感导致了理解。不要忘了这一点。爱必须导向理解,否则不会有任何结果,因为爱本身不能做任何事情。但要想有所理解,必须要有爱。

这正是我们要做的。当我们没有处在一种强大的心智状态时,我们就没有状态去研习著作。那我们该怎么办?去读圣言的字义,回到我们小时候所爱的事物——也就是主所说的那些显明的话语,那些唤起我们情感和爱的话语。我们到那里去寻求,试图去理解。

我们回到圣言,发现里面没有「死去的身体」,那里反而有一些东西告诉我们,上帝一定是活的,上帝不可能是死的,创造这整个世界的上帝,祂不可能是死的,一定是活的。一位天使打开我们的心智,让我们看到,圣言里有比我们以前看到的更多的东西,我们开始看到圣言的内义。这就是它的意思。

学生提问: 那块「被滚开的巨石」是怎么回事?

答:「被滚开的巨石」是反对复活可能性的所有论据,是一种「不可能」——「一个此前活着的人,死在十字架上。这就结束了。他不可能再复活。所以不要再去圣言中寻找关于复活的任何内容。他已经死了」。这种「不可能」必须被消除。它当时是被「地震」消除的(《马太福音》28:2),意思是人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状态发生改变,这种「不可能」是被「状态的改变」所消除。这种「不可能」的消除,为「空墓和天使的出现」打开了道路。

但我们要注意所有发生的事。当她们发现空墓时,发生了什么?她们只知道「坟墓是空的」,然后她们「看见了一个天使」。这一切对于她们是什么?是一个「没有任何真实事物的幻梦」,是一个「幻梦」。当她们匆忙赶往耶路撒冷时,在路上他们看到了主的异象。玛利亚是第一个看到祂的人,和她在一起的妇女也看到了祂。但那对于她们也只是一个「幻梦」,她们不认为那是真的。然后她们跑去告诉门徒她们看到了什么,在门徒听来,好像她们疯了一样(《路加福音》24:8-11)。这些是没有意义的。

然后他们中有两个人去了以马忤斯,在那里边走边谈。这个时候主来了,和他们一起走。他们不知道祂是谁,以为祂是一个同路人。然后主向他们打开经文中与祂有关的内容,但这也没有让他们认出主。但当主掰饼的时候,完全是祂在最后的晚餐上掰饼的样子,他们的眼睛就被打开了。他们的眼睛一被打开,祂就消失了,因为他们还是不能相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幻梦,一个异象,一个想象出来的异象」(《路加福音》24:13-31)。

然后他们当天回来,和11个门徒一起在耶路撒冷的「马可楼」(Upper Chamber of Jerusalem)休息,那里是「最后的晚餐」举行的地方。在那里,主通过紧闭的门来到他们身边。他们看到了祂,看到了祂手上和身体侧面的洞,祂当着他们的面吃东西。这正是他们在地上所看到的那副身体。如果他们没有看到这副身体,他们不会相信这是主。主说:「你们为什么心里起疑念呢?我不是一个灵。灵没有肉和骨头,你们看我是有的」(《路加福音》24:33-43;《约翰福音》 20:19-20)。他们的眼睛在另一个世界被打开了,他们看到了祂,但他们是「按照他们对祂的想法」看到祂,按照「他们在这个世界对祂的想法」,和他们以前看到祂一样。

只要还是这种情况,他们就还是没有认识到。后来,当祂再次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不会再去想祂手上或身上的洞(《约翰福音》21:12),他们这才开始看到祂真正复活的样子。最后,当约翰在拔摩岛看到祂,并在《启示录》描述出来,是一个关于祂的异象,他们这时看到祂是神性的,祂是无限的,祂是上帝。

但他们仍然不理解是怎么回事,所以基督教会建立后,神学家们的问题就来了,错误的想法就开始发展。他们把主教们召集起来,试图从圣言的字义去论证「主之神性」的真实。如果他们能够坚持圣言中那些清晰的陈述——这些陈述如此平实,如此显明,任何小孩子都能理解——如果他们坚持把这些作为首要事物,他们就能逐渐地、更为真实地理解「主如何是神性的」。然而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在「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的驱使下,利用圣言的字义,在地上立起一个「基督的代理者」(Vicar of Christ),他可以告诉人们什么是正确的,他可以为「神性之上帝」说话,他可以拥有支配人的良心的力量,变得极其有权势。这就是导致他们走入歧途的事,并不是圣言的内容让他们走入歧途的。我们回到圣言,看到著作是怎么说的,是非常清楚的。

学生插话:  但主知道这将会发生。

祂确实知道,所以祂说「祂必须再来」。

学生插话:我们是否要更好。

我们并没有更好。我们和他们是同一类人。但是我们有很好的机会,可以紧紧抓住,按照属灵真理来生活。

学生插话:如果主当时揭示史威登堡所得到的这些真理,人们是并没有预备好的。

这些真理会完全被拒绝。 没有人会信,哪怕只信一分钟。从某个角度看,那个时候的人们比现在更「无知」。科学知识的打开建立起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理性地理解这些真理,而以前是没有的。只要人们简单地持有这样的观念——「上帝可以做任何事,什么事都可以,上帝做的事不存在什么秩序;祂是一个无限的人,祂做的任何事我们都认为是理所当然,因为是上帝做的,我们不试图去理解它」——只要人们还有这样的观念,在理解上就没有进步。那时的人们认为所有的自然规律,事物的运行方式,都是「奇迹」,不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理解。当有人开始理解时,人们就说「你在干扰上帝」,「你在试图理解那些你不该理解的东西」,他们因此受到迫害。

但他们必然会开始看到,自然界存在着可以被理解的规律。他们必然会达到某个阶段,能真正理解「人类生活中有一些规律是真实的,是可以被理解的,而不仅仅被认为是超越所有概念的奇迹」。从此开始,事情变得不同。想想几个世纪以来所有那些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比如电,电在本?富兰克林发现它之前就一直存在,但没有人知道任何电的原理。同样地,也没有人知道原子能、动力学定律、空气动力学定律。直到人们发现「存在可以理解的规律」,藉着这些规律,人们才开始可以在天空飞翔,或做一些别的事情。

同样地,著作向我们展示的是与属灵事物相关的规律。人们已经学会了利用自然规律来实现自然层面的目的,但在「对于属灵事物的理解」上却没有进步。事实上,他们已经失去「了解什么是属灵事物」的真正愿望。「属灵事物的规律」这一基础是存在的,就像在人们理解电之前,它是存在的。这就是著作为我们打开的内容。

想想看,在人们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做这些事之后,在自然层面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一个全新的世界,围绕这些事开发出各种功用、各种愉悦、各种职业。在属灵层面也是一样,这就是将来要发生的事。我们学会运用所有这些事物,是要实现上帝启示它们的神性目的,而不是为了在这个世界推进自我利益。

?

著作相关原文

一、真正的敬拜

教会之人必须有敬虔的生活,并且必须有仁爱的生活;这二者必须结合在一起。「脱离仁爱生活的敬虔生活」没有任何益处;但仁爱生活与敬虔生活一起,对一切事物都有益处。

敬虔的生活就是敬虔地思想,敬虔地说话,全身心地投入祷告,在祷告时举止谦卑,经常去敬拜场所,在那里敬虔地聆听讲道,每年时常参加主的晚餐圣礼,并按照教会的律例,以同样的方式参加其他所有的敬拜活动。但仁爱的生活是希望邻舍好,对邻舍好;在每一项工作中,同样地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中,都从公正和公平的角度出发,从良善和真实的角度出发。总之,仁爱的生活在于履行功用。

对主最真的敬拜在于仁爱的生活,而不是「脱离仁爱生活的敬虔生活」。「脱离仁爱生活的敬虔生活」是希望唯独关注自己,而不关注邻舍;但「有仁爱生活的敬虔生活」是希望「为了邻舍的缘故而关注自己」。前一种生活是出于对自我的爱,而后一种生活则是出于对邻舍的爱。

行良善之事就是敬拜主,这一点从主在《马太福音》中的话语中明显可以看出:「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愚拙的人」(《马太福音》7:24, 26)

此外,一个人就像「他的仁爱生活」的样子,但并不像「他脱离仁爱生活的敬虔生活」的样子。所以,仁爱的生活留在人那里,直到永恒,但敬虔的生活却不会留下,除非它与仁爱的生活一致。「仁爱的生活留在人那里,直到永恒」,这一真理也可从主在这些经文中的话明显看出来:

人子要在祂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来临。那时候,祂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马太福音》16:27)

他们要出来;行过善的,复活进入生命;作过恶的,复活而受审判。(《约翰福音》5:29)

也可从主在《马太福音》(25:31-46)中的话清楚看出。

「敬拜主,主要是通过生活」,这种生活是指与祂在圣言中的诫命相一致的生活,因为通过这些诫命,一个人知道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仁爱。这种生活才是基督徒的生活,并被称为「属灵的生活」。但如果是「符合正义和荣誉法则的生活」,而没有「与圣言诫命相一致的生活」——这种生活能使人成为「世界的公民」;而另一种生活则使人成为「天堂的公民」。

——《属天的奥秘》8252-8257

「好叫他们事奉我」代表「被提升进入天堂,以履行功用」。这从「事奉耶和华或主」的含义清楚可知,「事奉耶和华或主」是指「履行功用」;这里说的是那些「因主的到来而被拯救的属灵教会之人」,他们在主到来之前处于低地(lower earth),后来被提升进入天堂(参见《属天的奥秘》第6854,6914节),从而进入「履行功用」的状态。因此「好叫他们事奉我」表示「被提升进入天堂,以便在那里履行功用」。「事奉主」是指「履行功用」,这是因为真正的敬拜在于履行功用,因而在于仁爱的实施。如果有人认为,「事奉主」只在于经常去敬拜场所,在于在敬拜场所听讲道,在于祷告,这些就足够了,那他就大错特错了。对主的真正敬拜在于「履行功用」。人在世生活期间,「功用」在于「每个人正确履行他在其岗位上的职责,从而发自内心地为他的国家、社会和邻舍服务」,在于「真诚地与他的同伴相处」,在于「依照各人的特点,谨慎地履行职责」。这些功用是主要的仁爱行为,也是敬拜主的主要手段。经常去敬拜场所,听讲道,做祷告,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上述功用,它们就没有用处,因为它们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是用于教导「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天堂里的天使源于功用、依照功用获得所有的幸福。所以对他们来说,功用就是天堂。

幸福是「依照功用,源于神性秩序」,这一点可以从人身上对应于「至大之人」的事物中看出:比如,就像在许多章节末尾所表明的,来自外部感觉官能,即来自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事物,是「对应事物」。因此,这些感官的快乐与它们的功用完全一致。婚姻之爱的感觉官能最令人感到快乐,因为它的功用最大,因为人类的繁衍来自于它,而天堂来自于人类。其次是味觉的快乐,因为它服务于营养的提供,从而服务于身体健康,而心智根据身体的健康而健康运行。嗅觉的快乐要少一些,因为它只服务于娱乐, 因此也有益于健康。听觉和视觉的快乐排在最后,因为它们只接受那些「服务于未来功用」的事物,还因为它们服务于心智的理解力部分,不那么服务于意愿部分。

从这些和其他类似的事实可以看出:主在天堂按照功用赐予幸福;敬拜主,主要是通过功用。这解释了为何约翰在席上斜靠在主的怀里,并且主爱他胜过其他人。这不是由于约翰本人的缘故,而是因为他代表仁爱的实施,也就是功用的履行。(约翰代表这些事物,参见《创世记》第18章、第22章,以及《属天的奥秘》第3934节)。

——《属天的奥秘》7038

敬拜主所依据的真理只能取自圣言,因为在圣言的每个细节中都有来自上帝的生命。当真理取自人的自我时,它们会关注「凌驾于所有世人之上的尊严和显赫,以及超越所有世人的财产和财富」,并以此为目的。因此,这样的真理里面有「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因而含有整体上的一切邪恶(参见《属天的奥秘》第7488,8318节)。但是,来自圣言的真理视永恒的生命为其目的,并在其中有「对主之爱」和「对邻舍之爱」,因而含有整体上的一切良善。当真理从人的自我,或从自我聪明中孵化出来时,它们会支配来自上帝的真理,因为「来自上帝的真理」被应用来确认「来自自我聪明的真理」。而情况应该反过来,即「来自上帝的真理」应该主宰,「来自自我聪明的真理」应该服侍。那些来自人的自我,或来自自我聪明的事物被称为真理,但它们不是真理;它们只是在外部形式上显得像真理,因为通过从圣言字面意义的应用和推理,它们变得与真理相似,但就其内在形式而言,它们是虚假的(这些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可参见前文第8932节)。

——《属天的奥秘》8941

必须简要说明祭牲和燔祭所表示的「对上帝的敬拜」是什么。祭牲和燔祭特别表示「从邪恶和虚假中净化」,然后是「良善和真理的植入」,以及「这二者的结合」,也就是重生(参见《属天的奥秘》第10022,10053,10057节)。处在这些之中的人是在真正的敬拜中,因为「从邪恶和虚假中净化」在于停止它们,躲避并远离它们;「良善和真理的植入」则在于思想并意愿良善和真理的事物,在于言说并实行它们;「这二者的结合」在于依据这二者生活;因为当良善和真理在人身上结合时,他就拥有一种新的意愿,一种新的理解,从而拥有一种新的生活。当一个人是这样时,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对上帝的敬拜;因为这个人在每一件事上都仰望上帝,崇敬祂,热爱祂,因而敬拜祂。

这是对上帝的真正敬拜,但那些认为「一切敬拜在于崇拜和祷告,因此在于口头和思想上的事物,而不是在于爱之良善和信之良善的行为」的人是不知道这一点的。然而,对于一个崇拜和祷告的人,主只看他的内心,也就是他的内层,与爱和由此而来的信相关的内层。因此,如果这些「人的内层事物」不在崇拜和祷告中,那崇拜和祷告就没有灵魂和生命,而是外在的,就像奉承者和伪装者那样。众所周知,即便在世上,奉承者和伪装者也不讨任何智者的喜悦。

换句话说,遵行主的诫命,才是真正的敬拜祂,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信。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人都能看出来。因为对于爱一个人、相信一个人的人来说,再没有比「意愿和实行对方所意愿和思想的事」更令人愉快的了,因为他唯一的渴望,就是知道对方的意愿和思维,因而知道对方喜悦的事。对于既不爱对方,又不相信对方的人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对上帝的爱也是这种情况,正如主在约翰福音中所教导的:

有了我的诫命又遵守的,那人是爱我的;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话(《约翰福音》14:21, 24)

你们若遵守我的诫命,就住在我的爱里;你们要彼此相爱,这就是我的诫命(《约翰福音》15:10, 12)

——《属天的奥秘》10143

二、应从从本质而非位格去理解上帝

记事三:

我曾被允许看到三百名神职人员和普通信徒,全都是有学问的人,因为他们擅长确认唯信,直至确认唯信称义,其中有些人甚至推演得更深入。他们当中也有这样的信念,即:天堂只是出于恩典被允许进入,于是便蒙允许升入一个天堂社群,该社群算不上高层社群。当他们一起上去时,从远处看,他们就像牛犊。他们进入天堂,受到天使的友好接待。然而,当他们开始交谈时,这些人先是颤抖,然后恐惧,最后极度痛苦,好像要死了。于是他们一头栽了下去,在坠落时看似死马。之前上升时,他们看似牛犊,是因为一种强烈的「希望理解和认识的属世情感」显现出来,这种情感的对应就象牛犊。但在坠落时,他们看似死马,因为对真理的理解,由于对应,就象马,而缺乏对教会真理的理解则象死马。

下面有几个男孩看见他们下来,且下降的时候看似死马,就别过脸来,对同他们在一起的老师说:「这种可怕的事是什么意思?我们原先看到的是人,现在看到的却是死马,而不是他们。我们不忍直视,所以别过脸来。老师啊,我们不要呆在这个地方,还是走吧。」于是他们就离开了,然后老师在路上教导他们死马的含义,说:「马象征对圣言的理解。你们所看到的一切马都是这个意思;当人沉思圣言时,他的沉思从远处看就像一匹马,如果他对圣言的沉思是属灵的,就显为一匹高贵、活泼的马;相反,若他的沉思是物质的,则显为一匹可怜、没有生命力的马。」

然后男孩们问:「什么是对圣言的属灵沉思和物质沉思?」老师回答:「我举例说明这一点。当虔诚阅读圣言时,谁不在内心思想上帝、邻舍和天堂?如果人只从位格,而不从本质思想上帝,就是在作物质的思考。如果人只从外在形式,而不从品质思想邻舍,就是在作物质的思考。如果人只从地方,而不从那『形成天堂的爱与智慧』思想天堂的人,也是在作物质的思考。」

但孩子们说:「我们就是从位格思想上帝,从形式思想邻舍,认为邻舍是一个人,从地方来思想天堂。那我们在阅读圣言时,在别人看来岂不也像死马?」老师说: 「不,你们还是孩子,只能这样思想。但我已经从你们身上觉察到一种对知道和理解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属灵的,所以你们的思维也是属灵的。因为尽管你们没有意识到,但有某种属灵的思维潜藏在你们的物质思维中。不过,我要回到原先的话题,如果人在阅读或沉思圣言时作物质思考,从远处看都像一匹死马,如果他作属灵思考,则像一匹活马;如果人仅从位格,而不从本质思想上帝,就是物质地思想祂。

『上帝的神性本质』有很多属性,比如全能、全知、全在、永恒、爱、智慧、怜悯、恩典等等。还有一些属性是从『上帝的神性本质』发出的,比如创造、维护、救赎和拯救、启迪和教导。如果人从位格思想上帝,就会制造出三位上帝,并声称『创造与维护者是一位上帝,救赎与拯救者是另一位上帝,启迪与教导者则是第三位上帝』。但如果人从本质思想上帝,则视上帝为一位,并声明『上帝创造我们,同样是这位上帝救赎并拯救我们,祂还启示和教导我们』。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从位格,因而物质地思想『上帝的三位一体』的人,必然会出于物质的思想观念,从一位上帝中制造出三位上帝。然而,与他们的思想相反,他们被迫说『这三位通过本质成为一体』,因为他们也根据本质思想上帝,尽管好像通过一个『栅格』。

所以,我的学生们,要从本质思想上帝,再从本质去思想祂的位格。因为如果『从位格去思想祂的本质』,就是『物质地思想祂的本质』;而『从本质去思想祂的位格』,就是『属灵地思想祂的位格』。古时的外邦人正是因为物质地思想上帝,以及上帝的属性,所以不仅制造了三位上帝,甚至还制造多达上百个神灵,因为他们将每个单独的属性都视为一个神灵。要知道,物质不流入属灵事物,而是属灵事物流入物质。从形式而非品质思想邻舍,从地方而非『形成天堂的爱与智慧』思想天堂,情形也是这样。圣言的每一个事物都是如此。因此,如果人对上帝,以及邻舍和天堂怀有物质观念,就不可能理解圣言中的任何事物。对他来说,圣言是死的文字,当阅读或沉思圣言时,从远处看,他就像一匹死马。

你们看到的那些『从天堂掉下来,在你们面前变得象死马一样』的人,就是这样。他们通过他们那特有的教义——即理解力必须服从他们的信仰——在神学或有关教会的属灵事物方面关闭了自己的理性视觉,不但关闭了自己的,还关闭了其他人的。但他们却没有想到,如果理解力被宗教信仰关闭,就会变得象鼹鼠一样盲目,里面只有黑暗。这种黑暗弃绝一切属灵之光,所以会关闭『这光从主和天堂的流入』,在信仰问题上,在远低于理性层之下的肉体感官部分,也就是接近鼻子的地方设置一个反对它的障碍,并把它固定于软骨,因此缘故,他们以后无法闻到属灵事物的香气;有些人因此已变成这般模样:一捕捉到属灵事物的气味,他们就陷入昏迷;我所说的气味是指觉知。这些人就是将上帝一分为三的人。他们的确也说,上帝从本质只有一位;但当他们通过自己的信仰,也就是『父神为儿子的缘故而施怜悯并差遣圣灵』祷告时,分明制造出三位上帝。他们不能不这样,因为他们祈求『一位上帝为了另一位上帝的缘故而施怜悯,并差遣第三位上帝。』然后关于主,他们的老师教导孩子们说,主就是这一位上帝,三位一体在祂里面。

——《真实的基督教》623

注:相关原文系翻译期间从著作选取,并非原讲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