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教义第1讲—上帝观(上)

发布时间:2023-12-18
阅读:218 次




生活的教义第1讲 —上帝观(上).pdf



德查姆斯主教于1971年讲授

也许教会最熟悉的教义是这样一句话:「宗教是生活的宗教,宗教的生活是行良善之事」。我们常常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生活与他的宗教是一致的。但人们可能会质疑这一点,因为一个人可能宣称信仰某种宗教,却没有按照宗教来生活。对于任何人都存在这种可能——他可能加入某个教会组织,认同某个信条,他可能参加主日崇拜,听讲道,忠实于所有教会惯常的宗教生活形式,然而在他自己的内心,他的心智,他的思维,他的言语和行动,都与他所宣称信仰的教会之教导相悖。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人所宣称的并不是他真正的宗教。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与他对外宣称的信仰完全不同。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些时候,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感受到与已知的教会教义不太一致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思维和行为一直与宣称的信仰不同,当他进入灵界,所有信仰表象的外部理由都会被移除,他将寻求与那些不属于教会的人交往,并将自己与教会之人分开,因为在灵里,他与教会之人并非一体。

一个人真正的宗教,是他超越其他一切事物的爱之所在。他乐于为之牺牲一切,他在其中找到生活最大的乐趣。这是他真正的宗教。只要外部约束不妨碍他,他将照此宗教生活。人超越一切最爱的东西,是他真正的上帝。他将乐意做这位上帝要求他做的任何事情。他将放弃一切来追随这位上帝,即便他所崇拜的这位上帝是他自己臆想出的偶像,并且把他引向错误和挫折的道路。他的生活将是这种宗教的生活,无论这宗教是什么,即使它的外在形式完全不是宗教,甚至是无神论,也是如此,因为一个人的爱就是他的本质。

我们倾向于认为,「宗教是生活的宗教」这一教导的意思是,真正的宗教应该是与人的生活相关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与他宣称的信仰相关的问题。有许多人声称,宗教是脱离生活或律法的信仰问题——拯救人的是信仰。然而,拯救人的并不是信仰,而是生活。因此,著作中「宗教是生活的宗教」的教导是为了表达一个普遍的规律——一个人生活中真正的爱、真正的创造力、真正的驱动力和决定性的影响,无论是什么,都将是他真正的宗教,不管他如何宣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个人的宗教就是他的爱,无论那爱是什么,不需要他正式地就信仰作出声明,也不需要他接受某种敬拜方式。因为爱是人的本质,他就是爱。一个人在不被他人强制或周围环境压力所迫的情况下,他只能以与他的爱相一致的方式生活。

由此可见,一个人生活的品质取决于他的爱之品质,或者说他的宗教之品质。如果他的宗教符合圣言的神性法则,那这个人的生活将是纯正的,随着他聪明和智慧的增长,他的生活将带来更多的自由、幸福和益用。但如果他的宗教违背了圣言的秩序,也就是世界被造所依据的法则——万物都是按照这法则被造的——那么他的生活将违背「上帝神性治理」的整个流向,从而导致不断的挫败,因为这时主必须采取行动保护他人的自由,并抑制此人的邪恶冲动,这冲动已成为他的目标。

因此,在主看来,除了「真实的宗教之生活」之外,没有真的生活。「真实的宗教之生活」是一种顺从圣言教导的生活。只有当人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心智和心灵服从于上帝神性的指示和引导时,主才能将祂的神性生命传予人,作为人自己的生命,使他能够越来越多地享受这生命。这就是「上帝神性治理」的目的,也是圣言被赐下的目的。因为爱是人的生命,他的爱是什么,他的生命就是什么(参见《属天的奥秘》第33节)。

因此,新的宗教意味着新的爱,而新的「对宗教之爱」依赖于新的「对上帝的看法」。我们是根据我们对上帝的看法来爱祂。我们也只能根据我们对上帝的看法来爱祂。我们心里的那副上帝的图像——祂是什么,祂的品质是什么,祂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是这些事决定我们如何爱祂。因此,新的「对上帝之爱」来自于新的对祂的看法,对上帝是什么、祂是谁、祂的品质是什么的一幅新的心理图景。如果这种新的上帝观为人所爱,就会产生一种新的「宗教之生活」。

这与当今大多数人的想法截然相反。许多人认为,一个人只要过着良善的生活,他对上帝的看法并不重要。因此,神学——关于上帝是什么,以及祂如何行事的观念——并不那么重要。由于这个原因,人们认为:「任何宗教都是通往天堂的途径,只不过不同宗教适用于不同的人而已」,「只要你过着良善的生活,你属于什么宗教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请思考这一点——我们关于「什么是良善生活」的观念取决于我们对上帝的观念,因为上帝是良善本身。祂是爱本身,祂是良善本身,所有的良善都来自于上帝。我们认为什么是好的,取决于我们对上帝的看法。因此,一个新的「对上帝的观念」,在我们心智中一幅新的「上帝之图景」,关于「上帝是什么」以及「上帝对我们有什么要求」的新概念,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宗教,一种新的「宗教之生活」。

因此,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全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们如何思想上帝」的历史。而「人们如何思想上帝」取决于上帝的神性启示——宗教正是建立于神性启示的基础之上。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对于上帝的新的看法」的历史,这些看法在各个不同时代被赋予人类,每当以前的看法不再是一个真实的看法,并导致人类远离真实的上帝观时,新的上帝观就会被传授给人类。

对于上帝的看法必须更新,它必须以不同的方式得到更新,因为人类的需求在发生变化。每当一个教会没有能够保留对上帝的真实观念,人们产生错误的上帝观,并将人类引入歧途时,对于上帝的真实观念就会被传授给人们。随着人们的爱发生变化,他们对上帝的看法也发生变化,每次都必须以新的方式更新,让后世的人们能够理解和接受。人们如何思想上帝,以及他们如何理解「上帝对人类有什么要求」,决定了整个世界历史上每个时代、每个文明的人类生活之品质。

因此,文明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关于人类宗教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在人类种族发展的每个阶段,爱都主宰着人们的生活,并作为他们从事一切事情的驱动力。种族和国家的特点,人类发展的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特点,主要是由人们「如何思想上帝」决定的。这也塑造了他们的思想,形成了他们的语言,发展了他们的习俗、艺术、科学和工业。人们敬拜上帝的方式决定了他们整个生活的内在精神,也就是「人类历史书页记载的外在表现」背后的内在现实。正是这内在现实决定了主和天使所感知的品质,(这种对品质的感知)就像写在他们的心上一样。由于这一原因,在天堂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主的教会的历史。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不存在一些「对于上帝的观念」的余留,即使在最为原始的人身上也是如此。这种余留来自于上帝的神性启示,即对古教会的启示,该启示传遍了整个世界。但是,(古教会)那种上帝观已经被扭曲了,被人们的「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扭曲而偏离了它的预期目的。这就是为什么必须给予人类一种新的上帝观。任何时代都必然存在「对于上帝的观念」。如果有哪个时代没有「对于上帝的观念」,任何「对于上帝的观念」都不存在,人类就没有救赎的可能。因为救赎是人通过爱与上帝结合, 如果失去了「对于上帝的观念」,救赎怎么可能呢?

因此,在主看来,在任何时候,人类生活的真正品质取决于人们如何思想祂,取决于人们心中的图景——上帝是什么,祂要人们做什么,祂的法则是什么,构成人们良知的应该是什么。因此,从内在去考虑人类的历史,就是教会的历史,因为教会历经时代,不断发生变化。这就是著作所说的「圣言的内在历史意义」概念下所描述的内容。整部圣言,我们从创世纪读到新约的结尾,就是世界的历史,是「人如何思想主」的历史,是「何为人类的宗教」的历史。当然,圣言的内容远不止这些,但「圣言的内在历史意义」就是这些内容。

因此,一个新的神性启示伴随着一个新教会的建立。一个新的神性启示是一种新的上帝观,随之而来的新教会的建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意味着人对宗教的真正含义——过一种宗教的生活是什么,对上帝的真正敬拜是什么——有了新的观念。在一个新的神性启示的赋予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新的教会。这就必然产生和逐步发展一种新的人类生活模式。为什么?因为如果一个人真正地爱上帝,这将决定他的爱——也就是他生活的驱动力——的品质。这取决于他如何思想上帝。新的上帝观将产生一种新的爱,从中衍生出新的动机、新的抱负、新的驱动力,从而必然从根本上改变人生活的条件,因为他会根据他的所爱来寻求改变这些。

只要新的教会真正被人们的内心所接受,也就是说,只要真的有了新的上帝观,只要这种对新信仰的接受传播给地球上更多数量的人,它就会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人类生活,不仅在宗教方面,而是包括所有的方面——一种新的文明,一种新的文化,一种新的从宗教角度观察事物的模式。这种变化首先必须来自于新的神性启示,是新的神性启示给了人关于上帝的新概念,以及「上帝对人类有什么要求」的新观念。

正如此前所说的,这与我们周围世界的普遍看法是相当不同的。人们普遍的想法是:「宗教是生活的宗教」意思是,只要你过着你认为是良善的生活,那就足够了。但你所认为的良善生活可能是非常错误的。人怎么知道什么是良善的生活?只有主知道,只有上帝知道,只有通过上帝神性的话语,人才能真正对「什么是良善的生活」有概念。而你如何构想这种良善的生活,将由你对上帝的观念来决定。但我要指出的是,每个人,除非他故意背离,内心都有「对于上帝的正确观念」的种子。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有救赎的基础。我稍后会讲到这一点。

但问题是,我们从哪里获得新的上帝观?必须来自对祂话语的新的理解。修改我们对上帝看法的,是我们理解祂话语的方式。当教会衰败之时,在人的心智中被颠倒、歪曲和篡改,从而导致上帝观扭曲的,也是对上帝圣言的理解。我们能够接受对上帝的新观念的唯一方法,是实现对上帝话语的新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主每一次降临,总是打开祂的圣言,打开祂圣言更深、更真实的意义。

这就是主耶稣基督来到世界上时所做的事情。在犹太教会的末期,许多关于上帝的观念被完全扭曲了。主来到这个世界教导人们,圣言中关于上帝的真正教导究竟是什么。主在人们的理解力中,打开了旧约中关于他的一切教导,使人们可以从圣言中得到关于祂的新看法。主的真正到来,总是打开祂话语的真正含义,这含义被人们错误的观念、世俗的看法和自私的想法所歪曲。他们歪曲了圣言的真正含义,这样做的同时,也就歪曲了对上帝的真实看法。所以当主来的时候,祂是通过再次打开祂话语的真实含义来的。(圣言含义的打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它也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当主来的时候,人们看到主的过程是渐进的。但人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主,是因为主出生在这个世界,因为他在这个世界教导人们。这是历史事实。

因此,主的第二次降临为我们打开圣言也是一个事实,这是由(上帝)对史威登堡的启示带来的。一切必须从这个事实开始,然后再是渐进的。主必须来使祂的真理适应我们的心智,然后我们必须迎接这真理,逐渐地、渐进地迎接这真理。但主的降临是一个事实,其本身不是渐进的。主就在那里。这就像主出生时一样,主就在这里,在这个世界上。他出生在这个世界,以人类的身体在地球上出生。

当主在著作中到来时,他是在「神性真理的身体」中到来。然而,对此如何理解是个人的事,必须是个人的事,它不能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没有人可以把他对上帝的看法传给别人。他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人,但其他人的想法可能会千差万别。我不能把我的想法植入你的心智,这是不可能的。你的观念和你的想法必须来自主,通过圣言传给你,而不能来自我。这些课程只是让你注意到圣言的教导,告诉你去阅读,去思考,看看主对你说什么。主对你说的,就是你对上帝的看法,而不是我的。新教会必须由那些通过「由主的到来打开的圣言」接受「新的上帝观」的人组成。这就是为什么离开了著作,离开了主所打开的圣言,就没有可能建立教会。

这是因为天国在你们里面,教会在每个人里面。正是每个人对主的个人看法唤起了一种爱和情感,一种跟随的意愿,一种去做「你所理解的上帝要你做的事」的愿望。这必须是个人的。教会是个人的,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机构,它是由那些「在他们里面有教会」的个人组成的。如果不是教会在每个人里面,如果不是人们因着各自对上帝的看法,而有一些内在的东西将他们联合起来,就不会存在由人组成的教会。没有这种对上帝的看法,宗教就没有活的灵魂。

开始时,可能只有很少人准备好在主来的时候接受祂,但这并不重要。正像主自己所说的——凡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集,我就在他们中间。不过要注意——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不是真的说两个或三个人,而是说的每一个人的身上必须有两三样东西。为了使主可以在他们中间出现,有哪两三样东西是必要的?必须有对主的爱,必须有对主的信,必须有按照他所教导的生活。「两三样」——必须有对主的爱,同时要从圣言中真正地理解祂要我们做什么,然后必须有持续的愿望和努力去做主所命令的事。只要每一个人的里面存在这「两三样」,主就在你们的中间,不在别处。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主是在说三个不同的人聚在一起敬拜,主就会在他们中间。祂必须与他们每个人里面的「两三样」在一起。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只要每个人里面有这「两三样」,由更多人组成的教会就有了一个开始。如上文所述,教会是由那些「在他们里面有教会」的人组成的。

我们不仅要在智力层面接受新的神性启示,还必须出于爱,在内心以及在生活的一切事物中接受新的神性启示。如果主要「在任何人中间」,爱、信和行为是必须具备的「两三样」。人首先看到主,是看到新的真理——我们来到著作的面前。也许我们是在基督教会的某个教派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被教导了各种关于「宗教是什么」以及「如何生活」的内容。也许我们对这些教导有一些幻灭感,这些教导不能满足我们。然后我们开始阅读著作,看看著作中教导了哪些内容。著作给予我们关于宗教的新观念,让我们对主——祂是所有宗教的源头——有了新的认识,知道祂的爱是什么,祂的智慧是什么,祂对人敬拜祂的要求是什么。我们对真理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称之为「新教义」,实际上就是对主之圣言的「新理解」。

这些在智力层面可以相对容易地接受,因为人们刚开始不会完全认识到其后果。如果你不需要改变你的生活,相信某件事情并不是很困难。一个人可以接受一个新的教义,但仍然继续像以前那样生活。而当一个人试图按照这个教义生活时,突然间就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困难。人们会出现怀疑,会试图为继续以前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寻找借口,这些事情是自己已经学会热爱和珍惜的,自己不愿意放弃的。

渐渐地,人们才会明白,宣称一种新的教义,不仅会带来新的信仰,新的信念,而且要求我们有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一种新的爱的模式,一种新的、我们将据此生活的价值观。对教义的忠诚将逐渐激励人们寻求符合教义的新生活模式。这些新的模式将慢慢地把一个人的信仰植入他的生活中,因为任何一个真正热爱某种事物的人,都会想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他希望在自己的言语、行为和思维中来表达这种事物。因此,如果我们真的热爱一种关于上帝的新观念,我们就会自发地去努力,形成一种新的敬拜祂的方式。这将与那个新的「上帝之图景」相一致。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的改变必须从「对主之爱」中产生,并受到「对主之爱」的激励,而人们是从主的圣言中看到祂。

关于主在属天教义中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但我敢说,我们中的许多人在阅读著作时很难想到——这是主在对我们说话,祂所说的是为了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奇妙的想法,让我们知道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祂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我们应该如何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说话,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只有当圣言的教导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到我们身边,并向我们打开宗教的新观念,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新教会的一部分。

与我们在一起的新教会已经发展出外在形式,这些外在的事物我们已经习惯了,并认为是我们教会的特色,我们在其中成长,并热爱它们。但这些外在事物是被爱启发创造的,它们仅仅是这份爱的标志和象征。那些在著作中看到「人类生活新事物」的人,希望用外在的敬拜形式以及生活模式来表达这些事物,正是这些人启发创造了教会的外部形式。但这些生活模式和敬拜形式只是标志,它们只是象征。只有当它们是爱的标志和象征时,它们才是活的。我们可以丝毫不改变我们的爱,而只是从习惯上把这些外在事物作为标志和象征来遵循,因为我们在其中被抚养大,因为这是最容易做的事情,因为这是我们周围的人都做的事。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外在事物就仅仅是我们穿上的「新衣服」,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我们的性格、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内在,我们仍然还像以前那样。

当然,每个人在开始时总是这样。新教会的习俗以这样的方式被加在孩子们身上,他们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按照习惯行事。同样地,每一个成年人在加入教会时,会在智力层面接受教义,依从教义,遵从其既定的生活和敬拜模式,但并未深刻意识到这些生活和敬拜模式是如何产生的,也没有意识到它们意味着什么。在这方面,我们是否在教会中长大,是否在成年后才来到教会,并不重要。所有出生在教会的人,都是从小在信仰中被抚养大的。但他们还是有「自我」(proprium),他们出生在这个世界,就受这个世界中的「自我之爱」(love of self)激发而产生「我欲」(self-love)。直到成年时,他们才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并意识到圣言的教导在他们身上要做的事。换句话说,只有当他们开始重生的过程,或开始进入重生的生活,只有到那时,他们的宗教才不仅仅是一件穿在身上、不改变他们本质的衣服。

穿上「衣服」的身体属于偶像崇拜的范畴,这些偶像是由人们自己的想象力塑造出来的。我们都有这样的偶像,这些偶像会被误认为是真实的上帝。我们爱他们。他们成为我们所有思维和生活的真正来源。在童年时期,所有关于宗教的知识都以属世的方式被理解,并被视为获得自私和世俗野心的手段。每个孩子的想法是:「如果我做了主让我做的事,祂就会奖励我,将我想要的东西赐给我」。这就是孩子的全部想法。 这种情况下,过宗教生活是为了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东西,而不是为了改变你想要改变的东西。我们都是这样。每个孩子都是这样,这是他唯一知道的宗教,因为他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的改变」。他出生在「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中,在这些爱的光里面看到一切事物。

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在成年后必须为自己获得一个新的上帝观,如果他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进入真正的教会。他是否一生都在教会中长大,这一点并不重要。无论一个人在哪里出生,如何受教育,他都是世界的一部分,都被世界的气场所深深浸染。如果他在教会中接受教育,他会被赋予教会教义的知识,并被引入教会特有的生活方式中。但这些都是从外部强加给他的,是他生活经验的结果。如果他喜欢这些,那可能是因为与教会之人长期的交往,因为习惯和风俗,而不是因为他意识到其意义之所在,意识到教会的生活和敬拜方式为什么是这样。他可能非常忠诚地遵从这一切,遵循其他人加给他的良知,但他内在的爱仍将是属于「自我」的爱,这个世界的「自我之爱」。

这些属于「自我」的爱不能被其他任何人改变,除了他自己。其他人做什么都不能改变这些爱,只有他自己能实现这点。因为人的自然倾向,他会被教会之外的「尘世的思维和习俗的气场」所吸引。每个人都有外在的抱负——让自己成就一些事情,出人头地,受人尊重,获得名声、财富、金钱等等。而宗教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来帮助实现这些世俗目标。宗教的一切都可以用于上述目的。对于任何人而言,只有当他自己阅读和思考圣言,从这些阅读和思考形成良知,并从这良知认识到,这些对立的事物与上帝的意愿相悖,他才能摆脱这些自然倾向的属灵束缚,摆脱他生在其中的「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的属灵束缚。

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无论他们是否在教会的范围内长大。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个终生的过程。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因为在教会长大,就把教会的事物视为理所当然,只是自然而然地接受,而从来没有停下来思考——对这样的人,这样的过程可能会更慢,可能比那些在教会外长大,突然发现著作教导的人要慢。那些在教会外长大的人,他们的心智被著作这一新的事物所搅动,他们自己看到其中的属灵真理,而不是别人加在他们身上,这对他们是有意义的。

因此,那些被「上帝的神性治理」引导而看到属灵真理的人,比那些简单地认为教会事物是理所当然的人,进入教会反而可能会更容易。从我们在布林阿瑟恩(注:位于美国的新教会总部)社区的年轻人身上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这里的年轻人往往有这种「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的倾向,当他们长大后,他们必须要处理这种倾向,否则他们不会真正进入教会。他们当中有些人做到了,有些人没有做到。而这完全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没有人可以强迫他们,没有人可以把(内在的教会)带给他们,只有主能做到。因此,我们所有的教育只是为了让他们更容易地实现这一点,帮助他们找到自己进入教会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找到这种方法,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自己身上,使之成为他们新的发现。他们如果真的这样做,这就会成为他们每个人的新发现。

每个人都倾向于停留在他所成长的传统信仰中,因为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数以百万计的人简单地相信他们小时候被教导的东西,在其中成长并度过一生,虚假的宗教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人们不加反思,不加精炼,甚至不仔细思考看它是真是假,就这样延续下去。每个人都有这种倾向,接受他从小到大的信仰,而不质疑它,因为这是最容易做的事。但他这样就永远无法获得一个新的上帝观。他将仍然坚持他所拥有的某种爱,或者作为成年人的某种抱负,无论这爱或抱负是什么。这爱或抱负将是他生活的中心,不管他的宗教的外在形式是什么。?

著作相关原文

一、宗教、生活和爱

一切宗教都是生活的宗教,因为死后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生命或生活。(人死后的)生命或生活与他在世时一样,不会发生变化。邪恶的生活无法转化为良善的生活,良善的生活也无法转化为邪恶的生活,因为它们是对立的,而转化为对立的事物就是灭亡。作为对立的事物,良善的生活被称为「生命」,而邪恶的生活被称为「死亡」。这就是为什么「宗教是生活的宗教」,又为什么「宗教的生活是行良善之事」。 

 ——《生活的教义》 8

每个人都有能力知道这一点:如果没有某种爱,就不可能有生命;除了从爱中流出的快乐,就不可能有快乐。然而,爱是什么样,生命就是什么样,快乐就是什么样。如果将你的爱拿走,或者说拿走你的欲望——因为欲望就属于爱——思维就会立即停止,你就会变得像一个死人,正如我在实际经历中所看到的。对自我和尘世的爱里面,有一些与生命和快乐相似的事物,但由于它们总体上与真实的爱完全相悖——真实的爱在于一个人爱主高于一切,爱邻舍如同自己——明显可知(对自我和尘世的爱)不是爱,而是恨,因为任何人爱自我和尘世的程度,与他恨邻舍的程度,从而恨主的程度相同。因此,真实的爱是对主的爱,真实的生命是来自主的爱之生命,真实的快乐是这种生命的快乐。只能有一种真实的爱,因此也只有一种真正的生命。真实的快乐和真实的幸福,就像天堂天使所有的(那种快乐和幸福),就从这生命流出。

                                         ——《属天的奥秘》 33

二、正确的上帝观之重要性

关于上帝的观念(上帝观)进入教会、宗教和敬拜的一切事物中。神学主题在人的心智中高于所有(其他事物),而上帝观则是其中最高的主题。如果人的上帝观是错误的,那么接下来的所有事物都来自于这个源头,从这个源头流出来,它们也将是错误的,或被歪曲的。因为至高的部分,也是至内在的部分,构成这整个一系列事物的本质;这本质,作为灵魂,将整个系列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成形;而当这本质向下降,遇见真理时,它会以自己的污点和错误沾染真理。

                               ——《新教会教义阐要》 40

所有的天堂,地上的普世教会,以及整个宗教,都是建立在正确上帝观的基础上的;因为只有通过正确的上帝观,才有(与上帝的)联结,而只有通过联结,才有光明、智慧和永恒的幸福。

 ——《揭秘启示录》序章

持有正确的上帝观究竟有多重要,可以从下面的思考得知:对于一切有宗教信仰的人而言,关于上帝的观念构成他们思维的至内在部分,因为宗教的一切事物和敬拜的一切事物都与上帝有关。既然上帝普遍并具体地存在于宗教和敬拜的一切事物中,那么,如果对于上帝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与天堂的沟通就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在灵界,每个民族都有分派给他们的位置,这个位置与他们对于「作为一个人的上帝」持有什么样的观念相适应。因为只有在这个观念,而非在其它任何观念中,才存在「主」的观念。人死后的生命状态取决于他内心确认的上帝观,这一点可以从它的反面看出来,也就是说,对于上帝的否认,包括在基督教界中对于主之神性的否认,这样的否认构成地狱。

——《圣爱与圣智》13

三、关于上帝观和新耶路撒冷的十二座城门

(启示录21章)第21节。「十二扇门是十二颗珍珠;每一扇门是一颗珍珠」表示「对主的承认和认识」把所有「来自于圣言的对真理和良善的认识」连成一体,并引入教会。「十二扇门」象征「对真理和良善的总体认识」,人通过认识这些真理和良善进入教会。「十二颗珍珠」也象征「对真理和良善的总体认识」,因此「门」就是「珍珠」。之所以说「每个门是一颗珍珠」,原因是「门」和「珍珠」所象征的「所有对真理和良善的认识」都与一个认识有关;这个认识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这个认识就是「对主的认识」。虽然「对主的认识」是由许多认识构成,但被称为「一个认识」,因为「对主的认识」是所有教义事物的共性,因此也是所有教会事物的共性;所有的敬拜都从「对主的认识」获得生命和灵魂,因为主是天堂和教会的全部,因此也是所有敬拜事物的全部。

「对主的承认和认识」之所以把所有「来自于圣言的对真理和良善的认识」连成一体,是因为所有属灵真理都有联系。如果你愿意相信,它们的联系就像身体的所有部分、内脏和器官的联系一样。因此,正如灵魂按照(身体的所有部分、内脏和器官)的次序和联系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使它们只能被感觉为一个整体,以同样的方式,主将所有属灵真理与人结合在一起。主就是那扇门,人通过祂进入教会,从而进入天堂。主自己在《约翰福音》中这样教导:

我就是门,若有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约翰福音10:9)

主在马太福音中的这些话,意思是「对主的承认和认识」就是「珍珠」本身:

天国又好像商人寻找好的珍珠,发现一颗宝贵的珍珠,就去变卖他所有的一切,来买了它(马太福音13:45-46)

「一颗宝贵的珍珠」就是「对主的承认和认识」。

 ——《揭秘启示录》916

四、教会来自圣言,教会的品质与「教会对圣言的理解」相一致

有些人认为,他们之所以属于教会,是因为他们拥有圣言,读过或从讲道人那里听,对其字义有所了解。但如何理解圣言的这部分或那部分,他们并不知道,有些人甚至不怎么关心。因此有必要证明:构成教会的不是圣言,而是对圣言的理解;教会里的人对圣言的理解是什么样,教会本身就是什么样。

圣言根据在人里面对它的理解而为圣言,也就是说,圣言在于人如何理解它。圣言如果没有被理解,虽然被称为圣言,但对这个(不理解它的)人来说,并不是圣言。圣言根据对它的理解而为真理,事实上,圣言可能不是真理,因为它可能被歪曲。圣言根据对它的理解而为灵和生命,因为圣言的文字如果不被理解,就是死的。一个人根据他对圣言的理解而有真理和生命,同样地,他也根据对圣言的理解而有信仰和爱,因为真理属于信仰,爱属于生命。由于教会通过信仰和爱,并根据信仰和爱而存在,所以可推知,教会通过对圣言的理解,并根据对圣言的理解而为教会。如果处于纯正的真理中,就是尊贵的教会;若不处于纯正的真理中,就是卑贱的教会;若处于被歪曲的真理中,就是被毁坏的教会。

此外,主正是通过圣言与人同在,与人相联结,因为主就是圣言,可以说在圣言中与人说话。主也是「神性真理」本身,正如祂是圣言。由此明显可知,根据一个人对圣言的理解,主与他同在,同时与他联结,因为人是根据对圣言的理解,而有真理以及由真理生出的信仰,有爱以及由爱生出的生命。的确,主通过对圣言的阅读与人同在;但主是通过对圣言真理的理解,并根据对圣言真理的理解,与人联结。主与一个人联结到什么程度,教会就在他里面到什么程度。教会在人里面;在他之外的教会,是一些「在他们里面有教会」的人组成的教会。

                                     ——《教义之圣言篇》76-78